盛世投资姜明明:偏爱小而精的基金 3到5亿规模更容易出成绩
我是来自盛世投资的姜明明,盛世投资是2010年在北京成立的一家市场化母基金管理机构,管理规模200亿,在中国投了80多个基金,就是GP,80多个间接持股了1200多家项目,目前整个公司的团队120个人,全国80个地方有分支机构。
因为我们在国内也是最早做市场化母基金的,2010年开始,比较引以为豪的团队真的从行业走出来,邝总的基金我们很早也参与了。我们这个团队真的是从行业走出来,有行业的基因,我们在做所有的不管是管政府引导基金还是市场化引导基金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标准。所以我们看基金的时候,现在自己总结出一些基本的规律。
第一,现在从整个基金规模不喜欢特别大的基金,单单从创投、PE的角度来说,基本上10亿、20亿的基金是行业的平均回报率,我们喜欢小而精的基金,三到五亿的规模更容易出业绩。
第二,除了团队,过往业绩,我们比较看中基金的本身的治理结构,管理公司的股权,到底是怎么做投资决策,管理费的除了在合伙人层面上对团队有什么样具体的,这个是我们更加巧妙的。
第三,我们看重虽然某个机构可能很强,但是管这些基金到底是哪几个合伙人在管,或者哪个做基金经理我们非常关注,我们不看越大牌的机构管的机构很大牌,过往的业绩很辉煌,但是谁是王,我们很关注,我们通过自己五年下来投资的数据,已经可以分析了,最早期从定性的开始,现在开始考虑做一些定量的分析。
看单一合伙人在这个基金里的贡献,比如说投这个基金是某一个合伙人,会用我的过往的数据,虽然数据还不是很完整,因为整个母基金在中国也就是5、6年的时间,但是现在已经有大量的数据,一个合伙人的基金里面的情况什么样,你的项目、退出的情况、回报率,再看某一个领域和行业跟其他的基金做对比,这样不能说得出一个很精确的结论,但是至少在这个方向努力了。
目前的LP结构80、90%来自于个人LP,10%到20%是机构投资人,美国是完全相反。在这样的机构里面,我觉得机构和个人对于基金的成功的失败率容忍程度肯定不一样,我虽然是人民币的LP,但是我相信我对于基金项目的成功率跟美老板完全不一样,这个是一个。
第二,很多人民币基金,包括美元基金中国做人民币基金的时候,募资的过程当中说得泰豪,给投资人预期太高,只讲成功的项目,不讲失败的项目,只讲已退出项目,不讲失败的项目,几大误导,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的LP对于行业不了解,但是我们行业募资的时候,客观理解人民币很难,很多GP募资的时候,包括主流的机构募资的时候都在明显的夸大,导致了心理上会有预期的反差。
更多的以产业为背景并购的基金出现,这个也是这两年很明显的趋势,大家可能不再说PE、VC而是强调跟产业结合,并购基金。现在不管人民币基金还是美元基金,都是在走专业化的趋势,比如说在大的主基金的盘子里,之外还有专门的医疗基金、TMT基金等,我是觉得这个也是一个未来的很清晰的路径,所以我们为了适应这个路径,我们盛世投资去年开始做产业化,做了中国第一个天使的母基金,中国第一个文化产业的母基金,今年做了第一个医疗产业的母基金。做这些事情,我跟国外大的创始人关系非常好,他们非常经验,他们做了3、40年都没有做专门行业领域的母基金,中国是市场推动在走,我们必须要有一个专业的团队跟他们沟通和交流。
,除了刚才说的子基金,中国的母基金除了在规模上有一个扩大的机会,在专业化跟产业化结合的方向,我觉得未来也是一个大的趋势。谈两点趋势,整个人民币基金是在2007年以后随着创业板开出来迅速发展,原先的几千亿到几万亿的规模,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民币基金已经经历过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都是PREIPO的包打天下,但是到今天这个阶段,如果你在是一个包打天下的基金,什么领域都能做,什么阶段项目都可以投,这个基金在市场没有竞争力,不敢基金管理人多强都很难募资。
人民币基金现在整个的趋势第一个往两极化的方向发展,一个是原先早些年积累比较好的机构,无论是在团队还是资金方面,我们在深圳投了一些老牌的人民币基金往早期走,这是非常明显的趋势,越来越关注中小期投资,真正参与到项目的价值挖掘过程当中,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掠夺性的投资,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606/201606163984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