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大批中国企业正“走出去”,将至少持续五年!

“今年会是中企海外并购的又一个高点,预计下半年还会有新的大的交易发生。”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业界认为,2016年,海外并购仍将增势迅猛,且有望打破过去多项纪录。
2016-06-23 17:38 · 投资界综合     
   

  中企并购:有“侵略性”!

  埃森哲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并购案例中,共有58%为企业创造了价值,而在中国企业中,这一比例只有46%。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企的大部分并购并未带来价值呢?

  在埃森哲全球并购业务主管看来,大多数中国企业在并购前并未建立一个清晰的并购策略规划,而把过多精力放在了并购交易本身。例如,在原材料、房地产、技术这些处在高整合度的行业中,很多公司忽略了“并购并不能直接达到扩张目的”,交易完成只是一个艰难过程的开始。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缺乏经验的表现。

  乾立基金发现,与欧美企业的并购不同,中企的大部分并购都是为了实现增长并成为一个行业的整合者;相反,欧美的更多并购是一种“放弃战略”——通过出售自己的部分业务,来实现更优化的投资组合。

  而且,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企也不时“触礁”。此前,安邦140亿美元竞购喜达屋酒店,不了了之;美国快捷半导体公司同意接受另一公司23亿美元的报价,却无情拒绝了报价高出10%的中国买家。

  从单笔交易额20亿美元以上的超级并购来看,2015年年初至今,交易规模排名前20的中企并购仅完成7宗,中途退出的有4宗,其余9宗尚待完成

  另外,在安邦与万豪争夺喜达屋的收购案中,尽管安邦最终退出,但我们也清晰看到,中国企业的出价,往往被海外媒体用“aggressive(有侵略性)”来形容

大批中国企业正“走出去”,将至少持续五年!

喜达屋酒店

  例如,很多中企往往会要求100%控股,这经常引发对方很大的戒心。因为完全的控制会让对方失去安全感,并很容易受到来自工会的阻力。而且,即使付出很高价格拿到100%的股权,但核心技术还是拿不到。业内人士认为:“核心技术拿到了,转化到国内还有一个过程”。

  乾立基金认为,中国企业的大笔收购,也让很多人回想起80年代日本企业在海外扩张的历史。

  1985年的“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海外收购对于日企来说显得非常“实惠”,其中,三菱地产以14亿美元收购美国地标性建筑洛克菲勒中心80%的股权,被看作日本海外投资狂潮的重要标志。而在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企业的投资狂潮逐步退潮,大量投资在此后被证明是盲目的。

  与当年日企相似的是,在如今的海外并购过程中,大多中企表现出“土豪式”作风、抄底心态,却没有清晰的战略思考。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中企普遍的经营状况不佳。

  对此,长期研究中国的马里兰大学商学院的AnilGupta教授提议,“不要急于并购高端技术和知名品牌,因为这需要高度的管理全球化企业的组织能力”。

大批中国企业正“走出去”,将至少持续五年!

  另外,“我的建议是盯着一块相对细分的标的和市场活动,在这个领域投入很多的精力,而不是试图看大面积的市场交易和标的。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效果也不见得好。”高盛集团并购部门联席负责人认为。

  摩根大通银行董事总经理、亚太地区副主席也表示,对于中企来说,在海外投资过程中,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以吸取,“比如说价格,中国到海外投资是不是出价太高;投资成功后,怎样把两边企业融洽地合并成一家;中国管理层怎样适应西方公司运营的节奏、习惯、传统等,都是中企需要考虑的问题”。

  但总体来看,海外公司还是欢迎中国公司去投资,因为这些公司需要资金,且中国市场又很庞大,被中企收购后能打入中国市场。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投资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