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吗?1997年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2017-03-18 08:17· 投资界   
   
就在政府大力推动中国创业投资行业的过程中,一股市场化的投资力量也敏锐地预见到了快速发展的中国对于创业投资的迫切需要。20世纪90年代初,创业投资作为舶来品登陆中国内地。

  《中国创投简史》是当前投资行业时间跨度最大、史料最全的中国创投史书,再现了IDG资本、红杉中国等一系列投资机构从0到1的资本博弈 ,解析了新浪、搜狐、网易、BATJ等科技巨头的融资细节。倪正东、熊晓鸽、靳海涛作序,阎焱、徐新、徐小平等投资行业大佬力荐。

  本书自2016年12月出版以来,不到2个月一版售罄,当前为再版发行。为飨读者,接下来,投资界将在投资界官网以及投资界官方微信(ID:pedaily2012)连载本书。今日连载的内容是《中国创投简史》第一章第二节,讲述的是当今投资界巨头IDG资本的早年历史,当时的IDG资本还不叫IDG资本,找不到项目更谈不上退出,投资甚是艰难,那些年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你或许听说过IDG资本的长老会,但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长老们当年是如何加入IDG资本的?答案都在这一节里。

  就在政府大力推动中国创业投资行业的过程中,一股市场化的投资力量也敏锐地预见到了快速发展的中国对于创业投资的迫切需要。

  20世纪90年代初,创业投资作为舶来品登陆中国内地。捷足先登者包括美国国际集团(AIG)、IDG、H&Q、中创公司(China Venture Tech)、富达(Fidelity Ventures)、泛亚(Transpa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保诚(PAMA)、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兰馨亚洲(Orchard Asia)、宏碁技术投资(Acer VC)、集富亚洲(JAFCO)、华登投资(Walden)等。

  其中代表性投资案例发生在1998年,AIG基金以2.8亿美元投资了中海油,促成并且整体操盘这项投资的是时任AIG北亚和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的阎焱,这是当时单笔投资额最大的投资案例。3年后,中海油在纽交所成功上市,这笔投资为AIG获得了3倍回报。

  那时可投资的好项目不多,VC们刚进中国,都处在摸索阶段,不太有正面竞争,而是时常聚在一起交流,分享经验教训。

  从那时算起投资项目最多、坚持时间最长的是熊晓鸽和他的IDGVC(2009年更名为IDG资本)。

  1988年,郁郁不得志的乔布斯刚刚离开了苹果,开始了他的另一次创业,比尔•盖茨的微软刚刚开始起步。在硅谷,由他们所带来的计算机创业革命正在持续发酵。没有人能够想象,一位刚刚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年轻人,数年后找到了开启中国创投时代的金钥匙。

  在美国波士顿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读书的熊晓鸽,这一年暑假受聘于卡纳斯出版公司的《电子导报》(Electronic Business),负责其在硅谷电子行业和创业投资方面的新闻报道。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他接触到了创业投资,认识了很多创业投资商和创业者。

  最先和他打交道的是一群台湾人和美籍华人,他们经常主动邀请熊晓鸽过去做采访,有时候发传真预约时间,有时候直接开车来邀请。第一次听到VC这个词时,熊晓鸽在脑海中将VC看作是很牛的一群人。硅谷的存在是因为一些有技术的人才,有创业传统,还有从老牌电子公司出来的一些人想创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VC,美国互联网时代的崛起正是因为VC的推动,硅谷也正是VC与创业者共同孕育的,由此,熊晓鸽慢慢迷恋上了创业与VC。

  1991年8月,熊晓鸽想回内地做中文版刊物但被卡纳斯出版公司拒绝,心灰意冷的他给IDG董事长麦戈文写信求职,约好半个小时的面试,他和麦戈文谈了3个小时,没想到他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想法与麦戈文不谋而合。

  熊晓鸽和麦戈文的相识颇有缘分。1988年,中信集团董事局主席荣毅仁访美并在弗莱彻演讲,《电子导报》赞助了演讲后的晚宴。在场的麦戈文想与荣毅仁交谈,熊晓鸽碰巧担当了他们的翻译,他也因此给麦戈文留下了好感。

  3个月后,熊晓鸽正式到IDG上班,1991年12月就到北京找到《国际电子报》,把这份报纸合并到《计算机世界》,变成了后来的《网络世界》,这是他到IDG做的第一个项目。对于刚回国的熊晓鸽来说,他的最初梦想是做一份关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国际性杂志,因为受到麦戈文影响,熊晓鸽才最终走上了创业投资这条路。

  IDG在中国做的第一笔创业投资是1989年1月投资太平洋比特体育器材公司。随后,IDG认为,在中国除了出版业务外,中国的创业投资行业孕育着更大的机会。1993年6月,IDG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家风投公司——上海太平洋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熊晓鸽担任第一任总经理。1999年之前,中国的IDGVC只是公司内部的一个投资部,1999年互联网热潮到来后,IDGVC改为合伙人制,这也就是今天的IDG资本的雏形。

  IDGVC最早的团队组建颇有些“梁山聚义”的色彩。当时,麦戈文请来一家英国老牌创业投资公司的高级人员来中国考察,从深圳入境,到北京、上海转了一圈,结论是找不到管理团队。他们选人的标准是:必须有10年以上管理基金的经验,读过类似于哈佛、斯坦福这样名校的MBA,年龄在35岁~  45岁,结果找了一年半都没有合适人选。在当时的中国,符合这类条件的人才大多在海外,即使回国也都是供职于投资银行,很少有对创业投资感兴趣的人。

  熊晓鸽说服了麦戈文,决定自己组建IDGVC的本土化团队。最先被请来的是他的老朋友周全。“周全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理工科博士,我们认识多年,经历相似,互相认同。周全没读过MBA,没有管过公司,但是他智商高,肯学习,且具有不为常人所知的激情。寻找合伙人和寻找投资项目有相通之处,没有共鸣是没法合作的。”熊晓鸽后来回忆道。

  作为最早加盟IDGVC的合伙人,没有任何金融背景的周全当初面临的困难远远不止缺乏基金操作经验这一项。“上当受骗,与国内合资伙伴目标上的不一致,与VC运行机制相适应的法律环境的缺失,尚显稚嫩的私有经济……”这些至今仍让周全记忆深刻。

  周全还曾表示:“IDGVC在设立之初,就建立起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即使后来有了新的GP(普通合伙人)加入,也不能使基本的制度框架发生大的变动;另外一方面,在具体的投资决策上,IDG总部又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这使得我们的管理团队非常本土化。”

  随后,熊晓鸽和周全遍寻世界,网罗人才。首先加入的是林栋梁。清华计算机系毕业的林栋梁在1993年之前一直和北京科委有合作。一个偶然机会,林栋梁得知IDG与科协打算一起成立基金,他因此结识了熊晓鸽并最终被熊晓鸽的诚意打动,他主要负责互联网技术和新能源方面的投资。

  不久后,曾经在国企工作的章苏阳在1992年后选择加入了万通,他的老板正是有着“万通六君子”之称的冯仑。1993年,章苏阳出任上海万鑫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工业领域投资。在谈一个项目合作时,章苏阳结识了熊晓鸽和周全,最终加入IDG。

  1997年杨飞加入,2年后过以宏、李建光加入,IDG集结了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投资精英,也开启了至今为止长达20多年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掘金之旅。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703/20170318410231.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最新资讯

    TOPS
    • 日排行/
    • 周排行/
    • 原创

    MORE+融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