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达晨体育系之路:投了6家公司,投资策略剖析

达晨创投成立15年来,文化传媒产业一直是投资重点,很早就开始关注体育行业。从2008年至今,累计投资了6家体育企业,这个数字算得上国内基金中投资体育类项目最多的,在圈内一度还因此产生了“体育达晨系”的叫法。
2015-12-08 09:00 · 经济观察报  李娟   
   

  不久前,广州恒大在亚冠决赛中一举夺冠,我当天在现场看了这场比赛,事后又看了电视转播,这场比赛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触动也极其大。整个场馆6万多座位全部爆满;比赛门票*一档600元,最高一档3.9万,票房总收入突破2.3亿元,这每个数字都是里程碑式的记录。我不禁感慨,国内体育的大时代真的到来了。

  达晨创投成立15年来,文化传媒产业一直是我们的投资重点,也是基于这一背景,我们很早就开始关注体育行业。从2008年至今,我们累计投资了6家体育企业,这个数字算得上国内基金中投资体育类项目最多的,在圈内一度还因此产生了“体育达晨系”的叫法。

  2014年10月份46号文(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给这个产业带来的震动和改变确实非常大。从投资角度,在过去一年中,我们的一个直接感受就是体育类的创业公司诞生速度加快、*数量急剧增多,资本关注和投入都*的密集和火热起来。

  我们现在有一个团队专门负责体育相关行业的投资,他们对于这块一直在密切关注和研究。一周多前,达晨和另一家专业的体育咨询机构维宁体育联合发起了一个“互联网+体育中国会”联盟,就是想搭建起一个平台,通过资源对接、资本扶植等方式来支持和培养更多的体育类创业企业的成长。

  这将会是达晨在转型专业化投资基金方面一个重要落地尝试。

  “达晨体育系”雏形初现

  对于体育的布局,达晨在行业里应该算比较早的。我们在2008年就介入了,当时投了一家位于深圳的体育类公司叫好家庭,这是一家售卖体育健身器材的公司。当年投资时,好家庭一年的营业收入就达到了两个亿左右、实现利润三千多万。

  当时我们就觉得这个项目从长远角度看非常值得培养。

  为什么这么说?2008年全球范围内正在经历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而中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中央政府出台了一个4万亿的投资拉动经济计划。从做投资的角度,我们当时一个判断就是,在4万亿拉动下,整个中国经济受世界经济的影响应该不会太大。

  现在回头去看这个判断基本是正确的。2008年经济整体情况确实并不算太坏,事实上后来调查数据显示,在那一年人们去健身、看电影、进行各种文化娱乐消费的频次反倒增多了,这也是对经济学中的“口红效应”的印证(指因经济萧条而导致口红热卖的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

  我个人一直非常坚信一点,体育跟经济二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整个国家会重视健康,每个人也会更注重自己的健康。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也显示,当国家人均消费达到6千美金的时候,就会迎来一个大文化、大体育的起步阶段。

  所以当时达晨投资好家庭、决定涉足体育,从某种角度也是基于大的经济背景和大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一个布局。这也和达晨一贯的投资策略相吻合,在我们内部,选项目一定必须基于一个大的行业,这个行业还必须得有大的成长空间。

  好家庭当时健身器材业主要分为两块,一块瞄准家庭健身,另一块是全民健身,所以它算得上是一家标准的下游体育器材制造公司。

  现在回头看,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梳理出体育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但客观地讲当时没有这么清楚的划分,大家对于这块的认识整体都不是那么系统。因为整个体育在当时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产业,*商业化的可能也就是体育用品领域,即最下游这部分。

  在做了这个项目之后,达晨等于正式进入了体育业,达晨的管理层、尤其投委会大家也一致决定接下来在体育产业方面要做一些大的布局。所以在2010年底我们成立了湖南文旅基金,这是一支专注于文化传媒、旅游和体育投资的基金。

  基金成立半年后,我们迎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就是体育之窗

  我印象特别清楚,那是2011年年中的一天。当时项目组及主管合伙人尽调后,就请我尽快去企业考察。我那时正好到北京来,然后就去见了体育之窗的董事长傅强女士,那次见面可以说基本上我就决定了要投这个项目。我回去后就跟项目组交代,这个事情赶快推。

  当时内部一度还很疑虑是不是要投。原因有两点,*体育之窗当时虽然名字叫体育,但是实际看上去好像跟体育也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它把体育场馆包过来,进行改造、运营,引进一些酒吧和体育娱乐,再转租出去,特别像一个“二道贩子”;同时,内部还有一个疑虑就是这个项目当时静态估值有点高,项目组那边压力也非常大。

  后来我直接拍板定了要干这个事情,为什么?一方面是出于职业敏感性,另一个方面还是我前面提到那个原因,我一直坚信随着经济发展,体育这块的消费也一定会发展起来,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在这个大前提下,很多问题就可以迅速梳理清楚:比如体育之窗当时确实不是一家纯粹的体育公司,但它离体育很近。场馆是可以做体育赛事和娱乐的,想要搞相关产业从这块切入是最快的,绕不开;而相比产业链上的俱乐部、媒体还身处体制当中,场馆运营又是最市场化的。

  美国就有一家全球*的专业做场馆运营、现场演出及体育赛事推广的公司叫AEG,我们当时尝试把它和国内体育公司对标过,后来发现只有体育之窗距离这个模式最近。

  场馆其实是体育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连接体。虽然当时中国的很多体育赛事还没有发展起来,但是你对比欧美就会发现最为热门的赛事,无论篮球还是足球都必须依托于大型场馆。中国体育一旦发展起来,体育场馆的效益自然也会出来。

  所以当时我们的分析是,尽管很多体育场馆那时候都是闲置的,闲置过程中如果能有一个市场化去运作,*就会把这些场馆救活。你要知道,在此之前体育场馆大多是事业制的,常年国家财政拨款甚至还会亏损,现在有人不仅把原来的亏损弥补掉了,还设法把它变成一个盈利的东西,体育场馆这边首先是非常乐意的。

  我们了解到的另一个情况是,但凡大一点的体育场馆一个省就一到两个,全国下来可能就二、三十几个。虽然体育之窗当时只拿下了三、四个场馆,而它首先在北京把工体运营的非常好,以此做了一个示范,这样就很容易推广开来。所以当时我们跟企业制定的目标是加快拓展场馆,而不是财务指标。

  道理很简单,稀缺资源有独占性,我们觉得体育之窗做这块有*优势。

  想清楚了就要尽快拿下。所以达晨当时对这笔投资推动非常迅速,从尽调到决策完成还不到一个月时间。而我们那时正常投一个项目平均时间是两、三个月,有些项目要跟上一两年才会决定投。即使到现在,体育之窗也算得上达晨决策周期较快的项目之一。

  今年11月初体育之窗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经过过去4年多的发展,它以体育赛事运营推广和体育休闲服务为业务支点,借助中国之队赛事、中超联赛、NBA中国赛、CBA联赛等国内外*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及其培养的体育爱好者,已经打造出了一条覆盖赛事、场馆、体育迷、衍生商品及服务的多维度产业链。

  除此之外,公司是一系列国内优质赛事和俱乐部的长期合作伙伴,服务内容包括赞助、票务、游戏、特许、包厢、球迷会等。仅今年上半年利润就实现4000多万,这些成绩也进一步验证了我们当年的判断。

  在投资体育之窗之后,我们又很快投了一家体育类媒体公司——体坛传媒

  体坛传媒作为媒体隶属于中游,它旗下的体坛周报是*大体育报。三年前体坛传媒开始从媒体向体育产业转型,今年原有的传统媒体收入已经由原来结构中80%下降到了35%左右,新开拓出体育产业涵盖了体育经济、体育旅游、体育赛事等多种形态。

  再之后达晨投资的蓝色火焰华录百纳进行换股,我们变成华录的股东,而华录本身业务中是有很多体育相关的;在2012年我们投资了一家做健身器材、健身服务、健康管理全产业链的企业英派斯;此外,还投资了一家体育旅游6人游公司。

  在过去7年多时间里,达晨在体育方面一共投资了6家公司。乍一听好像数量不多,但已经是所有投资机构里体育这块布局最多的,甚至有人戏称这些公司是“达晨系”。而且,我们投资的公司从上游赛事运营到中游媒体,再到下游制造,产业链不同环节都有覆盖涉及。

  

  “互联网+”时代的平台投资策略

  到今天为止,如果说达晨在体育投资方面最遗憾的是什么?那就是我们在赛事版权这方面没有投资。

  这不是说我们达晨没有投成有影响力大赛事,而是中国现在的赛事、尤其有影响力的赛事实在太少了,它是一种稀缺性的东西。

  比如恒大这次亚冠夺冠,它的一张门票为什么最高能卖到3.9万?这说明好的内容是有人愿意买单的。中国体育一定不缺观众,不缺消费,我们缺的是好的内容。

  今年10月份,华人文化控股的体奥动力以80亿元天价拿下中超未来5年的*版权,我当时知道这个事情后*感觉是觉得太贵了,但是后面琢磨清楚了,其实还是很值的。

  所谓“很值”,*是说中国体育刚开始,你要有一些标杆的东西,事实上对标欧美相关数据,这个真不算太贵。而中国又有庞大的体育人群,以后体育一旦热起来,这个投入一定是有回报的;第二,重奖之下必有勇夫,这样的刺激下中超俱乐部的球员很可能将来会踢得更好,那就走向了亚洲和世界,中国足球真正的地位慢慢就显示出来了。

  所以我认为从大的方向来看,中国整个体育产业真正需要加强的是对内容上游的建设,即怎么能让更多的上游落在中国,有上游以后,才能带动中游和下游,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接下来在上游赛事布局这块,达晨会做些什么?我们会很关注一些有潜力的赛事,寻找合适的标的。同时我们会依托我们所投资的公司,和它们一起联合寻求一些上游赛事的内容。

  比如体育之窗现在做了很多赛事运营,未来不排除自己就引入一些赛事,体坛传媒这方面也一直在往上走。我们肯定会大力支持它们这样的尝试,因为只有往上走才会更有价值。

  所以达晨现在体育方面的投资逻辑很清晰:一方面我们布局了大量线下的资源和媒体传播平台,因为不论场馆运营、俱乐部运营,还是赛事运营,都离不开线下的依托和媒体传播,这些东西是有门槛的,我们过去7年的投资帮助我们首先把门槛稳住了,接下来还会不断夯实。

  另一方面,我们会投入相当的精力去关注更多的互联网+类型的体育类新创业公司。46号文颁布之后,体育领域出现了很多的创业者,基本上都从线上切入,而资本的介入也让这块热度一度飙升迅速。从我们角度来说,继续关注体育、寻找合适的投资标的肯定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的体育团队一直在密切关注这块。在过去一年多,我们看了非常多的体育创业项目,比如健身类APP,跑步类APP,教练类APP,自行车类APP等等。

  今年6月份股灾之前整个市场一度非常疯狂。我们曾经看了一家场馆预订公司,还没签框架协议就被其他基金闻风抢走了,看的其他很多企业也都遭到类似哄抢,上半年确实太疯狂了。这也不难理解,整个资本市场很好,体育本身概念和政策也很好,好上加好,就会容易有大泡沫。

  其实作为一个投资机构,在某种阶段,一定程度上你是要跟泡沫共舞的,你必然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如果太过于理性的,那投资公司就什么都不敢做了;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怎么能够在泡沫破裂之前把握住风险,也就是说你的安全垫应该怎么去做。

  所以,尽管你看到我们过去一年中几乎没有怎么动手,但是我们一直在密切盯着,在等候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方式去介入。比如现在有很多体育类APP,已经把很多爱好者给聚到了一起,那么接下来他需要想清楚从哪里赚钱、能不能持续赚钱等一系列的问题。很多体育方面创业的项目都跟这个很类似,就是都还刚刚开始,起步过程有很有地方都需要完善。

  所以,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开始意识到,体育这块的投资应该跟别的产业的不一样。我们最后寻找到的一个方向就是用产业、平台的方式去切入。

  一周多前,达晨联合专业的体育研究机构维宁体育一同做一个“互联网+体育中国会”联盟,其主要目的就是给创业者提供一个交流和资源帮助的平台,让他们通过这个平台来寻找到创业所需要的东西,从而减少一些盲目性。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我们也等于找到了自己更精确的定位。虽然我不懂专业体育,但是达晨做投资15年,我们见过了太多了企业,也熟悉盈利模式的梳理,所以就可以给平台上创业公司做一些商业模式以及资本层面相关的培训工作,比如创业找资金怎么找、怎么聚集、怎么交流……我相信很多人是急需这方面的指导的。

  这个平台的价值不在于一个两个的单独项目,它更像一个跑道,在这个跑道上,将会有不同的车在跑。平台搭建起来以后,接下来会不断有各种创业者进来,我们也会持续关注,如果某某成员做的更久一些,它的模式更清晰,我们可能后续就投资了。

  所以,如果说我们原来投资是一种散打的办法,即通过广撒网的方式去广泛寻找一些项目,那么接下来一个基金想要打造出自己的竞争力,就一定要寻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竞争思路,我们的做法就是走专业化的投资道路。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经济观察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