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一嗨租车章瑞平:懂国情做生意 冒风险做租车

凡是对一嗨租车(以下称“一嗨”)CEO章瑞平有深入了解的人,都被他既“海派”却又能很“本土化”的做事风格所折服。上海一嗨租车的带驾业务,直到现在还是合情不合法。虽然这已经是租车行业公开的秘密,但章瑞平无疑是最早“吃螃蟹”的人。
2011-02-22 13:38 · 创业家     
   

  没有固定模式

  拿到启明创投500万美元后,2008年5月一嗨开始规模买车发展自驾业务。在童士豪的鼓励下,章瑞平2008年夏天扩张得很快,“我跑了大概十几个城市,见了20多个店长。”童士豪密集调研后坚定了租车业务在中国有前景的信心,同时建议一嗨的服务人群定位为:周一到周五为中小企业服务,周末服务城市白领。启明创投团队对一嗨的建议是,自驾和代驾业务同步发展。

  2008年下半年,童士豪帮一嗨挖来原来在太平洋电脑网负责运营的张峄出任一嗨市场总监,通过网络推广低成本吸引阿里巴巴、百度等教育起来的中小企业主。

  随后的故事没有什么悬疑:随着自驾业务扩张,买车数量增加,一嗨资金压力加大,章瑞平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频繁见投资人,“他花了9个月时间见VC。”这时遇上金融危机,投资迟迟定不下来,2008年下半年,启明创投又给了一嗨500万美元过桥资金。

  “我们是在雷曼兄弟倒掉的那天开始启动B轮融资。”章瑞平记忆深刻。2009年7月,一嗨获得鼎晖等投资机构B轮2000万美元投资,启明创投提供的500万美元过桥资金打个折扣转为股权。

  童士豪告诉《创业家》,按理金融危机期间融资条件比较苛刻,但一嗨没有遇到这种情况,鼎晖当时负责一嗨项目的李阳,随后跳到一嗨任首席财务官,他们赌一嗨能成,“我也是赌!”童士豪说。

  “他习惯小步快跑,后面有一个IT系统支持他不断尝试、调整。”童士豪说。比如一嗨开始尝试做自驾的时候,章瑞平先买了一些便宜的、小的车做测试,看用户的反馈,租车率多高,“他想得很远、很大,但是每次执行的时候他想得很细。”

  Harry也对一嗨早期的运营模式印象深刻,“不在繁华地段开门店,而是在偏僻的地方将车集中停放,客户在网上下订单后,派车童将车给客户送过去,这样不但节约了门店、停车位等昂贵成本,客户体验也非常好。”不过现在一嗨也已在徐家汇等繁华地段开门店,按章瑞平的话说,“一嗨的商业模式就是没有固定的商业模式”。

  一嗨原来强调利用效果可控的网络营销,第二轮融资后,投资人主要帮助一嗨提升网络广告的客户转化率,以及根据客户的反馈帮助店长提升服务。但今年1月11日,一嗨在北京尚8文化创意中心宣布聘请姚晨担任代言人,这一“大动作”意味着一嗨的宣传攻势将拉开帷幕,绝不会只限于网络。

  “一嗨要上市必须要有8000 ̄10000辆车,这部分资金全部由VC投,当然会很贵。”童士豪不否认一嗨2010年8月第三轮融资7000万美元引入高盛是希望能在使用银行授信方面更有利。

  第三笔融资的完成让一嗨能够把团队再扩张,增加车辆,做深现有城市,初具跟神州租车一较高下的资本。现在一嗨“自驾+带驾”车辆已达上万辆,规模仅次于神州租车。

  “我们倾向于认为中国租车市场稳健增长,它不像互联网,不大可能有拔苗就能助长的情况出现。”章瑞平淡定地告诉《创业家》。

  最早投一嗨的童士豪现在一年只参加几次董事会,“章总和李阳都很勤奋,晚上11点发的邮件基本12点回过来。”

  一个有名的VC见过章瑞平后说,你人很优秀,为什么会选这么辛苦的行业工作,你人真的那么优秀吗?租车生意要做好,*要有耐心,第二要有现代化的管理系统,最后还要有技术平台做支持,三者缺一不可,“我自认为没有耐心做得到。” 童士豪说。

  尽管三轮总计融资额高达9500万美元,但章瑞平依然是一嗨*的股东。但愿他的股份能熬到一嗨成功上市而不被稀释掉。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家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