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汇源朱新礼:企业要当儿子养,当猪卖,创港交所最大IPO,怎么也不行了?

但他仍然不甘心。“假设2008年,我把我们汇源整个事业的三分之一用25亿美元卖给美国公司的话,那这25亿美元再加上我原来的三分之二——整个汇源农业、汇源果业,将来如果再生产汇源果酒、汇源鲜果一系列汇源品牌,那我现在早就是千亿级公司了。”
2016-06-02 10:56 · 华商韬略  李云飞   
   

    从顶峰到困局

  拿着资本市场筹得的资金,朱新礼带领汇源不断扩大规模,2005至2008年期间,汇源相继投建了十余家新工厂,并且布局上下游,接连展开并购。

  在汇源的主业——百分百果汁及中高浓度果蔬汁领域,集团的市场份额连续维持在50%和40%左右,成了中国*的果汁饮料生厂商。

  除直接的市场表现外,汇源的壮大还被认为带动了果蔬种植业的发展。当时有评论称,汇源的下游连接着百万级的果农、菜农,集团带领他们奔小康,引领了中国果蔬种植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时间,汇源“民族品牌”的形象深入人心。

  因为贡献*,朱新礼成功当选2008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其入选评价是“融汇天下资本,将源自沂蒙山十六年的果香,凝成可口的国际佳酿”。颁奖仪式上,朱新礼说:“推动中国传统农业的工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科技化,好水果中国产,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大中国、大农业,大有作为,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那是朱新礼事业的辉煌点之一,颁奖台上的他看似踌躇满志,但实际上,当时的汇源在快速做大的同时,却悄然步入困境。

  2008年上半年,汇源销售额和毛利这两个关键指标*次出现负增长:上半年销售额12.94亿元,同比下滑5.2%;毛利下跌得更为剧烈,从5.03亿元下滑至3.67亿元,跌幅达到20%以上。

  汇源业绩表现不佳是多方面的综合原因。于外,中国“入世”后,外资品牌纷纷发力,汇源推出的新品后继乏力,年营收停滞于20亿左右,难有突破。于内,汇源通过并购和投资新厂将“摊子”铺大后,营运效率却显著下降。

  “两三年间,汇源一直在拼命买资产,造成了很高的资产负债率。”食品饮料行业专家陈玮说。

  做大规模的同时,汇源的业务却并没有做强。《法治周末》的一份调查称:汇源新增、并购工厂的产能很低,成本压力极大,这种状况从2006年一直持续至今。报道显示:2014年,汇源在全国拥有48家工厂,但产能使用率却不足30%。这意味着,每年折旧和土地使用权摊销等费用在吞噬这家企业的利润。

  朱新礼曾想用釜底抽薪的方式来摆脱困局:剥离果汁的生产和销售业务,将全部重心放在他更擅长的上游产业中,即出售汇源果汁。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宣布将以每股12.20港币、共179.2亿港元全额收购汇源果汁。交易完成后,朱新礼将以41.53%的股权套现74亿港元。这是当时可口可乐在中国、也是在其发展史上除美国之外*的一笔收购交易。

    “企业要当儿子养,当猪卖”

  朱新礼的想法很美好:利用套现资金再立山头,转战上游领域,生产和销售等复杂工作交给精于此道的可口可乐。

  带着这份计划,他开始提前加快上游布局。他在湖北、安徽、山东等多个地区建设了水果生产加工基地,仅两个月时间内就投入了20亿元。

  但是他的计划并没能成型。这笔当时中国饮料界*的“民企被外资全额收购案”闹得满城风云,朱新礼本人也因此备受指责。国家商务部最终依据《反垄断法》叫停了这笔收购,也打破了朱新礼为汇源构建的新蓝图。

  尘埃落定后,朱新礼不得不重新拾起汇源的下游产业链。辞政经商多年的他,*次在政策前“湿了鞋”,这成了汇源的转折点。

  2009年开始,汇源的利润一路下滑,并在2012年出现亏损。最新发布的2015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亏损2.29亿元,相比2014年的1.27亿,“黑洞”进一步扩大。

  汇源的一些传统业务成了烫手的山芋,为了摆脱资金困境,2013年起,朱新礼开始连续抛售旗下子公司,至今已经卖出12家,总交易金额达28亿元。

  期间,朱新礼的一句话颇受争议,他说“企业要当儿子养,当猪卖。”

  因为这句话,外界普遍认为朱新礼在收购案后的战略已经宣告失败,正式进入“清盘”的阶段。但在华商韬略(微信公众号:hstl8888)来看,这句话也透露了朱新礼的心酸:按照原订规划,他将在并购后进军利润更大、更熟悉的上游产业链。但一纸批文却打乱了其所有布局。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看了这篇文章的用户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