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VC大裂变:细数三十大离职自立门户投资人,谁最有望接班沈南鹏、熊晓鸽?

这波裂变无疑也将诞生一批优秀的投资机构,未来的红杉、高瓴或许就在这些VC2.0中。与第一次裂变的前辈不同的是,他们拥有更充裕的募资环境、更多的项目选择,当然也有前辈们当年无法想象的激烈竞争。
2015-07-20 16:22 · 投资界  李梅   
   

  LP2.0群体出现

  当前,VC基金的资金来源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些母基金发现,很多VC已经不要机构的钱了,或者说不那么急迫地希望从母基金募资了,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新基金的LP大多来自这些投资人之前曾投资过的成功项目,这成为催生新基金成立的关键因素。2014年从红杉离职创办源码创投的曹毅说:互联网行业的资金正在变得越来越多,企业上市之后,创始人以及高管开始考虑如何配置他们的资产,他们认为最好还是反哺到这个行业,这是他们热爱的,也是无限看好的具体行业。

  戈壁资本合伙人徐晨说:现在好多VC确实和原来的做法不太一样,有点像众筹。在国内,一些上市公司的老总们很容易就找到一个所谓新生代的机构,把钱投在里面,然后新基金就开始运作了。这的确是一个现象。

  实际上,老牌LP们也愿意为新基金投资,有很多LP正是由于挖掘了新的投资人,出来做了不错的新基金,他自己作为LP,也跟其他LP相比获得了竞争优势。某老牌LP,一直是红杉、IDG等等一系列大牌VC的投资人,他们这两年也在密切关注中生代明星投资人的动向,现在,这家投资到2.0机构的资金量已经上升到了其历年来投资中国VC市场总额的1/3。

  “投资人为什么愿意给钱,因为他能挣到钱。”刘二海说。所以VC2.0的批量化诞生不只是GP个人的因素,同时也有他们身后投资人的推动作用。

  不少LP的心理是,即便不是大额配资,也会投一点进去,就像VC投资创业项目一样,不可错过未来的红杉、IDG。

  对于投资人来说,募投管退中的后三项是他们的日常工作,而募资能力是投资机构的核心能力,当募资环境好,拥有可预期的意向出资方,可观或者可控的募资额度,一个GP便拥有了敢于自立门户的先决条件。

  VC的增长方式:单细胞裂变

  A股注册制的预期、并购市场、新三板的火爆为投资机构提供了更多的退出可能。在募资、投资、退出通道都史无前例地畅通的当下,不创设一家基金似乎都“对不起自己”。

  这些确实是客观的催生因素,但是更关键的是,VC是一个无法特别扩张的行业。

  即使再大牌的VC,也很难做的规模太大。美国最成功的VC,新的合伙人也就五六个(规模扩大后合伙人会分层级,会分老的合伙人和次一级的年轻合伙人)。在国内,一个基金最多七八个合伙人,不能再多了,每个合伙人带2-3个人,也就是30-50人,已经是一个早期基金的极限了。很多小基金最多扩充到20人,就不会再去扩充了。

  刘二海认为,对于VC行业来说,100人是裂变的一个槛。达到或者接近这个规模的VC仅有历年排行榜榜单上顶尖的那几家:IDG、红杉、君联资本等,而从这也是近年诞生投资机构最多的原产地。

  除了红杉、IDG、经纬、深创投、达晨等等这些大的平台型投资机构,绝大部分的VC还是组织结构相对简单,投资人团队规模较小,管理资金量有限的“单细胞生物”,他们的增长方式更是裂变。

  最近沈南鹏也说,红杉6、70人的投资团队其实已经挺大了,管理有很大的挑战。投资这件事不是大公司能做好的,还是要保持小公司扁平和高效的文化。

  已经形成共识的是,VC裂变是一个必然现象。中国的VC行业从2000年初真正开始,现在很多创始人年纪都不低于50岁了,近年来的投资业绩大多是由中生代投资人创造的,这些年轻投资人,无论是从财务的回报上,还是从投资决策的影响力上,希望都有更大的话语权,独立出来是必然的。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李梅,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507/20150720385871.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