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2013数字世界国际论坛”上,
熊晓鸽谈到,今年是
IDG进入中国的第20个年头。谈及这20年的投资经验,
熊晓鸽表示,关键在于
IDG两次都选对“河流”。第一次,抓住
互联网浪潮,投资了
百度、
腾讯、
搜狐等引领中国
互联网潮流的公司。第二次,提前布局移动互联网,投资91无线、3G门户、小米手机等优秀移动互联网公司,即使是在今天的投资寒冬,也能通过并购等退出。因此,今年也是IDG收获最多的一年。
投资界梳理了IDG在中国这20年的投资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IDG这20年,在中国都做了什么。
募投退事件 清科数据显示,IDG中国目前共募集20支基金。
在投资方面,截止2013年8月,披露的投资案例共有454个。在投资领域上,与大多数外资VC一样,互联网、电信及增值服务项目居多,共有209起投资。排在第二的是
娱乐传媒领域,共投资了37个项目。另外,
生物技术/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也比较多,为25个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熊晓鸽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对
娱乐传媒行业的好感,并曾主导影视产业基金星空大地的募集。这些跟娱乐传媒相关的投融资事件,或许跟熊晓鸽的记者出身有关,始终怀有一丝文艺情节。
退出方面,披露的案例有72个,IPO方式当仁不让位列第一,当然也有少数通过股权转让和并购退出的例子。
整体来看,
IDG投资在2011年达到顶峰,共有79起投资,涉及金额约5900万美元,近两年投资案例及金额都逐年下降,这也侧面反映了中国VC/PE投资大的走向,逐步进入“寒冬”。
IDG中国第一人:熊晓鸽 由于父亲是钢铁厂的干部,熊晓鸽又喜欢物理,因此,在高考恢复前,熊晓鸽就在钢铁厂当了四年的电工。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熊晓鸽顺利考上了湖南大学,但他没有学物理学,而是学了完全陌生的外语。熊晓鸽说:“一开始,我报考的是工业自控专业。后来,学校挑选一批有一定语言基础、中文能力强的学生,成立英语专业。我就这样被老师选中。”
这看似随机的专业转化,让熊晓鸽发生从理到文的转变,同时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我从小就喜欢写作文,上大学期间曾在《湖南日报》发过文章。这是我萌发做记者的最初动力。”大学毕业后,熊晓鸽不满足在
机电部任翻译和英语教师的工作,有着做一流记者的愿望。这推动其不断努力。1984年,他以全国统考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被录取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英语采编专业研究生。
后来,一位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恩师给熊晓鸽写了一封推荐信,恩师在国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加上熊晓鸽在《中国日报》发表了数篇优秀的英语文章,于是熊晓鸽被波士顿大学录取。熊晓鸽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修完了全部硕士课程。
硕士毕业后,波士顿大学充分肯定了熊晓鸽的学业,给予其奖学金。但不久熊晓鸽又收到了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塔弗茨大学与哈佛大学合办)的奖学金,于是转学至弗莱彻学院,攻读国际经济与商理博士学位。
不过,熊晓鸽在海外从事的第一份工作还是与传媒相关的职业。1988年暑假,熊晓鸽在弗莱彻学院求学期间,其导师的朋友在中国创办了一份电子
杂志,想找有新闻背景又懂电子的人。熊晓鸽前去应聘,很快就被卡纳斯出版集团录取。
出版社也充分认可了熊晓鸽的能力。当熊晓鸽提出学校开学要回去时,出版社不愿再放手,提出丰厚报酬并帮助办绿卡,要求其留下。熊晓鸽留下了,在《电子导报》做记者和编辑,后升任为亚洲版的主任编辑,且一干就是三年。其间,熊晓鸽采访过很多风险投资者,对于风险投资有了一些基础性了解。
1991年7月,熊晓鸽拿到美国绿卡,出版社决定派遣其前往香港工作。“当时我还希望能去内地发展,却没有得到公司肯定。”熊晓鸽说,“而且觉得长时间做记者,已遇到了职业瓶颈。”此时,好友
周全不断“怂恿”他换工作。因此,熊晓鸽给IDG董事长麦戈文写了封信。双方很快约着见面。
1991年年11月,熊晓鸽加盟IDG。经过一番努力,熊晓鸽最终获得了IDG亚太区主任之职,从事包括媒体出版、市场调研和风险投资等方面工作。两年后,熊晓鸽被麦戈文提升为IDG亚太区总裁。(
根据公开报道整理)
熊晓鸽的那些话
我们投资的任何一个项目都很好。我们投资了一堆项目,就好比领养了一堆孩子,不能说喜欢哪个不爱哪个的。
衡量风险投资的标准,除了投资回报率之外,还有过去大家都不愿谈及的一个标准,就是投资的公司哪怕在创业投资推出之后,它依旧存在,并且不断的成长。
风险投资商避免风险,最重要的还是有丰富的知识和阅历,看人识行业。我觉得做风险投资家要不停地学习,要看成功的例子,分析它是为什么成功的,同时也分析很多不成功的例子,知道它是怎么失败的。哪一种技术一定行,或者哪一种技术一定不行的说法一定是错误的,作为风险投资商,你首先要判断它能不能做大,从经济规模上能不能做大。
搞投资更像姑娘找老公,女怕嫁错郎,要用自己的眼光分析、观察和判断。第一是评估市场,这是行业大势,不能失误,我们只选行业里的第一、第二名;第二,选择产品,有没有独特性,能不能做大,最重要一点是选择领导者和团队。我们会详细调查公司一把手,看这个人靠不靠谱,甚至看他家庭是否和谐,是不是跟老婆闹离婚,人的风险会让你防不胜防。
企业家要有很强的执行能力和应变能力,还要有大的眼光和胸怀,善于接受新事物和新观点。有的老板把七大姑八大姨都搞到公司来,不可能招揽到能人。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308/20130830353895.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