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中概股私有化几家欢喜几家愁:美国投资者不懂中国

曾一度在美国资本市场中风光无限的中概股,仿佛在一夜之间,掀起了一股私有化退市的浪潮。2011年,共有16支中概股宣布私有化;2012年,这一数字进一步扩大至25家。
2013-03-29 15:45 · 腾讯财经     
   

  在美国维持上市的费用高昂,即使对于小规模的上市公司而言,在美维持上市的费用每年也高达200万美元。

  这些成本包括制备和提交定期报告以及其他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的文件、投资者关系管理要求,包括新闻发布、调研分析讨论、股东讨论及投资者会议,以及法律和会计方面的费用,萨班斯法案404条款合规成本等,这令部分本身业绩就堪忧的中概股企业更加不堪重负。

  另外,“水土不服”的问题在中概股中也普遍存在,投资者和中概股互相不理解,导致投资者的投资兴趣不高。

  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黄嵩认为,美国股票市场投资者和在美上市中国企业之间存在隔阂。

  “双方不接触,研究机构不愿研究,机构投资者不愿投资。”黄嵩说。

  流动性不强令股票真实价值得不到体现,这也是很多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在海外市场上,除了较为知名的中概股,很多中概股并不为外国投资者所关注。

  前博纳影业首席财务官许亮对腾讯财经表示,很多机构投资者持有博纳的股票不愿意卖,“惜售”行为是持有中概股机构的普遍行为。

  曾任盛大网络公司总裁的唐骏表示,一般不被关注的中国概念股在海外资本市场的换手率或成交量不到国内A股上市公司的1/5。

  唐骏称,当年其在盛大的工作之一就是让更多投资者关注盛大,经常接待来自华尔街的投资者,在各类投资者会议上介绍盛大,也做了盛大在华尔街的二次和三次路演,目的就是要活跃盛大的股票交易量,

  “没有交易量的股票已经失去了持续融资能力,其股票价值也就是个‘纸面财富’”。唐骏说。

  其次,财务造假及做空机构的不断质疑,则令中概股的信誉扫地,一度成为投资者不敢触碰的禁区。

  在美国市场中,存在着专门针对中国概念股的做空机构,这些机构的主要目的便是针对一些中国公司的漏洞,提出质疑,并大举做空该股票。

  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鱼龙混杂,企业质量参差不齐,很多通过借壳上市的企业,存在会计数据造假,财务报告不符合监管规定等问题,这给了众多做空机构可趁之机。

  但与此同时,一些财务状况并没有问题的公司也成了无辜受害者,分众传媒在私有化前曾遭到做空机构浑水质疑其广告屏数量,对此,分众做了及时的回应,但在此过程中,股价几经波折。

  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概念股,没有料到,除了要应付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外,还要花大量的精力被迫与做空机构“斗法”。

  “美国市场对中概股的兴趣开始减退,这让很多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重新考虑他们最初在美上市的愿景。”西德尼•奥斯丁律所律师约瑟夫•陈说。

  在被做空机构一次次地质疑后,中概股的整体形象受到了严重影响,很多中概股深受其害,不堪其扰,遂决定以私有化的方式一走了之。

  在2011年11月将泰富电气私有化的公司首席执行官杨天夫表示,泰富电气在美国市场遭遇到做空机构的攻击,出于对公司负责的角度,希望公司能够更健康地发展,所以决定提出私有化。

  “私有化保护了股东的权益。”杨天夫说。

  而发生于去年底中美两国关于会计监管制度的争端,令人们对中概股可能大规模集中私有化的担忧更为加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去年底起诉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中国分公司,称这些公司没有将负责审计的中概股的审计报告上交。

  由于中美两国会计监管制度的存在隔阂,美国监管层要求所有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都必须提交给美国会计监管委员会审核,否则将失去审计资格,而中国监管层则不允许审计中国企业的报告落入美国监管层手中。

  美国会计监管委员会委员刘易斯•弗格森在接受腾讯财经专访时曾表示,不排除对会计事务所行使惩罚措施的可能性。

  造成这一僵局的根本原因是中美之间会计监管制度合作的缺失,而按照美国监管制度规定,如果负责审计的会计公司失去资格,其审计的企业也将无法在美上市。这一度造成了很多投资者担心中概股将陷入集体私有化的境地。

  中概股私有化几家欢喜几家愁

  最不乐意看到这一轮中概股私有化浪潮的,或许要数股票交易所了,上市费用收入的减少,对原本就已经陷入收入增长乏力困境的交易所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012年全年,纽交所收入下降17%,至37.5亿美元,净利润仅3.48亿美元。这一年仅有两家中国企业在纽交所上市,2011年,这一数字为7个。

  与此同时,中概股上市筹资额也呈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28亿美元,下降到2011年的15亿美元,2012年,唯品会和多玩网在纽交所上市融资总额不足2亿美元。

  但纽交所相关负责人对腾讯财经表示,中概股的撤出对交易所的利润影响并不大,去年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交易量缩减导致与其相关的收入降幅较大。

  从纽交所的收入构成来看,上市收入仅占总收入不到10%,且从2010年至2012年,纽交所的上市相关收入实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交易及清算费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则超过了60%,2012年相关收入由上一年的31.6亿美元,大幅下滑至23.9亿美元。

  “毫无疑问,我们希望能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前来上市。”这位负责人表示。

  但美国证券市场对中国公司的策略却在重新制定,过去曾经被纽交所、纳斯达克欢迎过的一些公司将会受到冷遇。以纳斯达克为例,其正在纠正过去犯下的一些错误。据华尔街日报在去年底的报道称,2009年纳斯达克中国首席代表徐光勋的离职为“解雇”。徐光勋在1994年至2004年这十年间,及2007年至2009年,都在负责纳斯达克中国以及亚太区的业务拓展工作。他是中概股集体奔赴美国市场的铺路者,但现在也成为中概股集中爆发问题的责任人。

  而对于精明的投行和律所来说,即便是在市场环境不佳、上市企业数量减少、中概股大举撤出的情况下,凭着对获利的敏锐嗅觉,依然能够觅得良机。

  私有化的交易,对于投行来说,能够赚取整个交易额1%-3%的佣金收入。尽管和动辄3%-7%,甚至收益更高的IPO项目来说,私有化项目的利润率并不那么可观,但是,在市场环境整体低迷,IPO项目相对较少的情况下,私有化的交易项目为投行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罗氏证券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家投行从2003年起,为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筹集金额达到31亿美元,但在近年来,罗氏证券成了众多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的金融顾问,宇信易程科技公司和盛泰药业便是其两大客户。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腾讯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