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PE急寻逃生通道:受累于IPO暂停 等不起的“20年”

中国大部分的PE基金确是以套取企业一二级市场价差为最核心的获利方式,这也催生出了高价抢PRE-IPO项目、造假包装上市等一系列极端现象,但对企业成长性要求和评判却远远不如是否能够上市这一标准。
2013-04-04 06:54 · 经济观察报  胡中彬 石俊 迟有雷   
   

  进入4月,排队等待上市的企业少了一些——历时两个多月的IPO在审企业财务专项核查已经“逼退”了124家企业。

  这些企业的命运正牵连着众多的PE基金们,统计显示,在这124家终止审核的企业中,至少有47家企业背后有PE/VC的身影。

  对这些投资人而言,此番折戟,损失惨重。但这些还只是PE们遭遇到的很小一部分损失。

  更严重的是,大批PE基金已经进入退出期,但他们所投资的项目甚至都还没能有机会申报IPO。中国首创一份报告显示,目前处于这样境地的创投基金大约有8000个,其对应的投资金额大约为6472亿元。

  这些前几年的“全民PE”热积淀下众多资本和所投项目,现在正努力寻找着逃生机会。

  最近主动找林敏的PE同行们多了起来,这不禁让这位新程投资合伙人想起了一年前她四处和PE机构们洽谈时的情景。那时,她带着新成立不久的新程投资同众多国内外的PE基金们讲PE通过二级市场(secondary market)退出的模式,*次、第二次和这些PE投资人见面时,他们往往都会这样回复林敏:“你们的模式很有意思,但是对不起,我们投资的项目都很好,没有什么要卖的。”

  这段时间她会不时地收到PE投资人们打来的电话,他们依稀还记得林敏可以接盘投资项目,询问她是否对某些所投资的项目感兴趣。从年初至今,她们公司已经至少看过了50~60个有转让需求的项目。“有的基金给我们一两个项目,多的基金能给到我们七八个项目。

  事实上,受累于中国A股市场的糟糕表现以及新股发行暂停,寻找退出渠道是近一年来PE们的首要任务,但成功退出者少之又少。

  与此同时,退出方面险象环生的状况已逐渐演变成了PE行业全面的危机,“融、投、管、退”各个环节皆现危机之相,中国PE业的盛世正在远去。

  等不起的“20年”

  发端于2007年A股牛市的PE盛世,经历2008、2009年金融危机短暂低潮后,募资、投资、退出数量及金额在2010年、2011年接连创出新高。统计显示,自2007年开始,境内PE机构每年所投资的项目均超过1000个,尤其是在2010年、2011年两年间,每年投资项目的数量更是接近2000个。在过去的11年里,已公开的PE投资项目至少超过了9000个。

  国内有大量的基金是在2007年前后成立,按照国内PE基金的设计,5年时间已经相对较长,因此,大批PE基金目前都已经进入到了退出期,在其最初的设计中,所投项目上市融资是其主要退出渠道,但现在的境况让他们异常艰难。

  A股市场的新股发行已经从去年10月份起实质性暂停,重启时间尚不明朗。尽管如此,依旧有800余家排队企业等待着IPO闸门的放开。

  自2009年以来,中国A股首发融资规模连续三年名列全球*,但近两年新上市公司已出现大幅下滑,通过IPO途径消化的被投项目十分有限。而即便是按照2010年一年上市最多达到349家企业计算,近8000家尚待退出的PE投资项目要完全通过IPO的通道退出,尚且不计算新增加的投资,那时间也需要20年。“即便是IPO重启,也都指望不上IPO退出通道了,现在IPO的回报率已经远远不如2008年创业板刚开的时候了,再加上想通过IPO退出的项目太多,这个独木桥每次放行的容量有限,很多基金和被投项目没有时间再耗了。”金科资本董事长包学军称。

  当然,对于一家还未向证监会申报资料的企业来说,等待上市的时间很有可能会被延长至4年之久。另外,上市后的锁定期也使得PE的退出期限进一步延长。因此,对于3+2和5+2的基金来说,任何在上市过程中出现的不利状况都极有可能使这一过程超过基金的期限。何况最终企业还很有可能被证监会拒之门外,而一旦这样的情况发生,企业将更难吸引到好的投资者,同时基金也会更加难以退出。

  国内A股不通畅,国外资本市场也困难重重。许多企业当初在接受投资时都是瞄准的国内A股,也并非搭建的海外架构,若现在再掉头转向国外市场,时间成本和经济代价都不低。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经济观察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