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2018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机会在哪?技术引爆文化的Cultech、新内容新渠道、新生活方式......

深创投刘纲表示:互联网或者现在的技术产生了一个Cultech效应:技术引爆文化原理——就是互联网时代能够加速一个人、加速一个IP、加速一个明星的成长,一瞬间就红了,就是所谓的“网红”,这个IP一下变成大IP,全民都知道,变现价值就非常大。
2018-02-06 22:13 · 投资界     
   

  近日,由JSTYLE精美、深创投天工红土基金共同主办,投资界与精品传媒共同协办的“泛娱乐与大消费时代——2018时尚文化产业投资高峰论坛暨时尚娱乐消费影响力年度颁奖礼”在北京顺利举行。

  当天下午以“泛娱乐产业投资逻辑与风口”为主题的圆桌论坛有深创投天工红土基金合伙人万两、清科集团管理合伙人/清科母基金管理合伙人/清科研究中心总经理符星华、众源资本管理合伙人/土豆网联合创始人陈伟稼、众海投资创始合伙人/前阿里巴巴副总裁/中国万网总裁鲁众、飞马金控创始合伙人王成祥、深创投集团执行总经理刘纲等6位嘉宾共同讨论了投资业务在泛娱乐和大消费时代中的中间关系,嘉宾们还用实际案例分享了各自关注的文化产业布局。

2018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机会在哪?技术引爆文化的Cultech、新内容新渠道、新生活方式......

  以下为论坛演讲实录,由投资界(微信ID: pedaily2012)编辑整理:

  万两:今天我们的投资界嘉宾非常重量级。第一个问题请每位嘉宾介绍一下所在的投资机构,并阐述一下自己的投资业务在泛娱乐和大消费时代中的中间关系,重点关注文化产业有哪些细分领域和投资布局。

  符星华:大家好,我是清科集团的符星华,清科集团是1999年成立的,到现在是18年的历史,也是国内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最大的提供商,我所在的机构清科母基金是最近两年起来的管理机构,目前对外投资已经超过了40个基金和项目,在整个文化、泛娱乐和大消费领域的投资基本上占到我们投资1/4的比重。

  陈伟稼:我是众源资本的陈伟稼,众源资本是一个比较新的一支基金,成立于2017年11月,所以到现在为止也就两三个月时间,我们所有创始人都是行业内的老兵。众源资本其实是第一支由国有传媒集团发起的产业基金,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母基金,第二部分是直投这一块,总的规模是100亿,完全聚焦文化赛道,对我们来讲有几个大的划分:大文旅是一块,另外还包括新媒体、消费升级、教育、体育、旅游等所有涵盖在一起的所谓“泛文化”概念。

  鲁众:我是众海投资鲁众,我们基金成立于2014年,全是阿里巴巴的高管一块出来做合伙人成立的基金,重点集中在几大块,一个是大消费、消费升级;另外一个是与移动互联网相关、与传统行业结合、有创新商业模式和创新技术的科技型项目;第三部分是大健康领域。公司合伙人有几大特点:第一是中西合璧,第二是典型的互联网特征,第三所有基金合伙人全是实战出来的,自己做企业出来的。

  王成祥:我是飞马金控的王成祥,飞马金控是我们几个合伙人和上市公司飞马国际一起成立的一个私募股权投资平台,文化产业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业务板块,目前管理着三支文化产业基金,和广东广电有两支,我们自己有一支独立的基金。基金成立到现在投了大概十几个项目,目前有的已经被上市公司并购了,其中我们投的华娱时代被收购。还有的正在排队IPO。在文化产业管理的三支基金大概规模是在5亿左右。

  刘纲:大家下午好,我是刘纲,来自于深创投。深创投资集团是一家于1999年成立的国有背景的本土创投基金公司,目前总共管理两千多亿的规模。我本人在创投领域工作了18年,1999年参与组建湘财证券创投部,2006年加盟深创投资集团,到现在已有12年时间。在深创投投了大约50多个项目,已经实现IPO13家。在文化领域,我投资了27家企业,基本上涵盖了时尚文化、电影、电视剧、后期制作与特效、体育、艺术品、珠宝等领域,希望利用这个机会与大家加强交流与合作,谢谢

  万两:今天的嘉宾都非常的资深和权威。下面一个问题先请教符总,大家都知道符总除了是清科集团管理合伙人,还是清科研究中心的总经理,掌握中国创投行业的大数据,请问符总,在中国文化产业创投市场,泛娱乐投资的特点是什么?有没有风口?风口在哪儿?

  符星华:其实泛娱乐这个主题非常大,可以说整个中国的投资里,有百分之四五十以上的2C端和2B端的很多投资,都可以归属到泛娱乐和大消费的领域里。今天上午倪总给大家介绍了整个中国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情况,2017年募资总量是1.79万亿,2016年这个数字是1.37万亿,两年里中国有超过3万亿资金进入到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里来。2017年超过了1.2万亿投资出去了,这里面有四千多亿投在了泛娱乐和大消费领域,所以每年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进入到泛娱乐和大消费市场的资金量其实挺惊人的。如果不是这次论坛,我们专门把所有泛娱乐与大消费数据提取出来单独去看的话,我们也不知道有这么大的体量,把2016年泛娱乐与大消费体量拿出来,有三千亿左右的市场,三年来累计算有超过一万资金投入到泛娱乐和大消费领域里。

  细分市场,跟娱乐游戏相关的这几年在持续上升,跟新内容相关的投资在快速上升,这里面大家今年也会看到新内容领域包括一些公众号、运营号今年报材料的情况会急速上升,这个领域这三年投资在大范围的通路上。

  刚才各位也提到的教育。我们跟教育基金研究人员和分析师沟通了一下,2017年整个教育行业不完全统计项目资金已经超过了400亿,挺夸张的。成规模的项目在天使投资过的累计出来也就1600多个。这是我们看到最近这两年在很多个细分行业都迸发出来了这种巨额资金的投入。

  就我们而言,我们投在娱乐投的比较多,消费比较多,比如我们投的早期基金里有一半以上都集中在泛娱乐和消费领域,包括真格基金青松基金、清流基金、清晗基金等一批早期基金。而成长不想覆盖泛娱乐和大消费是不可能的,清科母基金投了超过40支母基金,直接和间接覆盖了400多家企业,里面有超过1/4的量化斗争是在这个赛道上上演。所以我们看到2018年随着十九大开完后,“新内容、新渠道、新式生活方式”三方面的投入会是整个市场的热点。

  万两:非常感谢符总,新内容、新渠道、新生活方式。大家都知道陈总是土豆网的联合创始人,首先是成功的创业者,带有扎实的互联网基因,进而进入创业投资领域,5位人合伙人一起成立了众源资本,请问陈总,泛娱乐投资热点是什么,有没有风口,风口在哪儿?分享一下您的观点。

  陈伟稼:从这个问题上来讲,第一个说什么是热点,其实整个大文化就是一个热点,并没有区块说娱乐是热点、教育不是热点,现在不缺资本,所以有无数资本涌进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在过去、现在都是长足发展。这个热点已经过热了,包括内容制作,这一块一直在持续升温,那么它的大逻辑在哪儿?

  基于两点:第一点是平台持续投入,2018年三大视频网站每家预计投入300个亿,亏损会有200个亿,无论是短视频还是综艺、网综,有非常多的制作公司还是会往这个平台去走,因为平台也足够的钱去支撑。第二个是付费习惯养活程度,这为以后的细分行业创造很多机会,以前大家觉得音乐很难赚钱、很难变现。但随着支付环节的打通,单曲收费模式的形成,我觉得未来三到五年内音乐也会成为一个非常大的风口。

  现在85后、90后甚至95后这一代人,他们自带着个性属性,而且他们也愿意为好的内容去付费,从这个大的形式上来讲,不管是知识付费、音频付费、视频付费、阅读付费依旧是一个大风口。因为基数还是非常低,整个观看视频的人数现在差不多有8亿人的规模,实际上三大视频网站总的付费人群也就1亿人,所以这当中还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这个数字对比到付费知识阅读,知识阅读是2017年非常大的风口,喜马拉雅包括很多企业拿到了非常多的融资,大家看起来很大,实际上也就是一千万人左右的规模,真正的付费全部加起来也就30个亿。我们看这个市场,如果和视频对比、和音频对比,至少是300亿级的市场,只做到10%,所以这个行业里有很多机会,无非是看你抓到哪些点。依托教育、体育、消费升级每一个都是机会、每一个都是风口,我们看到会有什么新模式会给到消费者。

  万两:谢谢陈总,鲁总是业界的翘楚,最早是中国万网的总裁,万网也是阿里云的前身,中国万网在2009年被阿里收购,鲁总开始担任阿里巴巴集团的副总裁,五年之后创立了众海投资,成功转型为风险投资人,并且和雷军等大佬一起现在被武汉市聘为“城市招财大使”。现在请教鲁总,中国文化产业创投市场,您认为泛娱乐的投资热点是什么,有没有风口,风口在哪儿?

  鲁众:第一,我同意陈总说的,泛娱乐概念太大了,第二娱乐不是今天才有的,几千年前就有了,所以说娱乐是风口也罢、不是风口也罢,其实一直都在,其实真正客观看一下一个产业的发展,一定是随着时代变迁有些事情发生了,其实我比较关注的领域是技术产业的进步,比如说从开始的BB机、手机、智能手机、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不断变革和伴随着技术一代代人的出来,你会发现关于文化的东西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关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能够看到在这个变革过程当中每个阶段年龄段的人对文化的理解、消费甚至价值观的认同发生了变化。

  说风口,一定要谈这个概念的话,第一个是技术带来每一个人群对于文化的认知和变化可能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机会。这些新的机会有一些可能大一点,有一些可能小一点。很早的时候我们在金融领域,叫金融、银行、信息化,现在全球都叫Fintech,现在文化都跟技术结合,中国百分之七八十的公司,VR、动感、体感、运动,与这些都在匹配结合。今天文化跟技术、跟互联网结合会产生很多不同的商业模式,我们会关注这个领域。我们觉得随着每一个年龄层段的人对技术、软件、硬件和移动互联网的依赖性,会带来很广泛的具有数据性的影响,这些数据变现会是一个机会。比如表情包,每个人都可以产生,甚至是夫妻之间、孩子之间、同事之间,随便做随便发随便传播,这种文化现象很简单。还有阿里巴巴,电商结合,产生交易,会有收入,会有这样的投资机会。现在内容这边都不是我们擅长的,比如影视剧、大型演出、大型赛事。文学创作不是我们擅长的,但和技术结合的正好是我们探讨的机会。

  万两:下面有请王总,王总过去投资了非常优秀的文化企业,包括投资了出品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的新丽传媒博瑞传播,现在请教王总,关于泛娱乐的投资风口,您的观点和大家分享一下。

  王成祥:我们有上市公司背景,在有些行业有退出的优势,但在泛娱乐领域却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因为我们上市公司是做供应链和物流的,和娱乐行业差距比较大。那我们为什么关注这个行业?我想可能跟合伙人背景有关系,我2007年开始就关注这个行业,我看的第一个项目是华录百纳,当时华录百纳的路演聚集了国内主流的投资机构,还请了韩三平导演站台。我觉得当时韩三平的一句话把我投资的热情打消了,他说“中国电影市场是由两三个导演、三四个男演员和四五个女演员创造的”,我们就想十个人创造的市场能有多大?

  我们看一下过去20年中国电影的票房。1997年电影票房是10个亿,2007年是33个亿,2017年是560亿。文化产业、泛娱乐市场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现在提“泛娱乐”的概念,现在文化产业业态和十年前看产业业态完全不一样,尤其是BAT进来以后,已经形成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文化、娱乐、游戏共生共融的业态。去年整个产业的市场规模是5000亿人民币。当然我们在这里面也投资了一些项目。

  刚才谈到风口,就我个人而言不太喜欢风口,为什么?因为当风刮起来的时候,猪也能飞,我们选择的是天上飞翔的鹰,猪也飞起来的时候,会降低我们的辨识度,增加投资风险,所以我们更愿意是大风刮过以来战场上还有哪些依然存在,我想这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优势地位真的能够体现出来。

  十几年来我们看了很多企业,现在找优质的企业越来越难,尤其是头部公司可能没有太多机会,有些公司你不敢投。刚才鲁总讲技术方面的投资,我们现在也在关注,为什么?因为我觉得技术对一个行业的推动一定会在某一个历史时点发生。去年我们投资了一个项目,其实是一个全音频的3D处理技术,体现出来的产品有硬件和系统,公司整体发展不错。要说风口,如陈总说的,整个泛娱乐就是风口,具体细分领域哪个是风口我看不清楚,风水轮流转,可以想一想这几年所谓的风口,2015年泛娱乐有过一波,2016年是共享经济,2017年是新零售,2018年是什么,这可能有偶然性,可能某个大佬站起手一挥就是风口。

  万两:王总的观点是投资真正飞翔在天空的鹰,而不是被风刮上天的猪。刘总的投资业绩非常好,一个人投出了13家创业公司,被中国创业板第一人,您认为泛娱乐投资热点是什么,有没有风口?风口在哪儿?

  刘纲:谢谢,在上午主题演讲部分,我也分享了泛娱乐投资的观点,我这里补充一下,简单说文化领域的投资是两个板块:一个是内容,一个是传播。内容,无论是演戏、拍电影、做电视剧,以及我们看到的网红、网剧以及动漫甚至音乐剧,这些全部是做内容的。大家觉得内容很难投资,因为内容的波动性很大,过去投资界对内容领域关注比较少。现在,我们发现内容是一个确实值得投资的领域,但是很难投,怎么投?

  为此,2016年我专门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攻读影视管理学博士学位,我看到刘正山老师也在现场,他是我们电影学院的研究大佬,国家电影智库的秘书长。另外一块是传播,有了内容之后总要让大家看到、听到、喜闻乐见。传播过去是投资界非常关注的领域,我也回顾了一下我过去投资的项目,多数都是这个板块,比如我2008年牵头投资的乐视网(当时前一年只有3690万元的销售收入,投资后2008-2014年我一直担任三名董事之一,我们的投资逐步退出后,乐视网随后进入了大跃进时代,我们已经不在此山中了)就是传播,是一个视频播放平台,也是一个内容通道。刚才大家说的爱奇艺、优酷、土豆、腾讯视频等全部都是做传播的。

  我2013年8月投乐视影业,乐视影业实际上也不是做内容的,而是做电影宣传与发行的,那时候投资者关注传播。那现在为什么大家关注内容?今天中午和鲁众总一块吃饭,他提了一个很好的概念没有说出来,让我给大家说出来:文化和技术的结合——Cultech现象。我们看到,在整个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现在所谓的数字技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可能对内容生产和文化传播产生特别重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今天的论坛及FEIA盛典的协办单位是《精品购物指南》,20年前《精品购物指南》很牛(当然现在也很牛),当时的奢侈品、精品都需要通过它把广告播出去,那时候他们的年会明星都到,当然今天晚上的FEIA盛典也会到几十位位明星。

  为什么当时那么火?因为他们是当时的的时尚头版头条、明星封面大家很关心。但今天每个人都可以变成广播站、电视台,为什么?因为互联网改变了一切,在喜马拉雅大家自己可以开个广播频道,在爱奇艺也可以开个电视频道。这时候我们发现,由于技术原因导致的传播方法非常easy——而且传播技术还在被颠覆和改变——这时候内容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刚才清科集团倪总说到年轻人热捧的电影《小美好》,这个电影男女主角之前拍了一个电视剧,每个人出场费才是10万块钱,但是剧一火,就是60万的出场费。为什么?因为内容通过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迅速最广泛的传播,同时能够加速度的把你给催熟。这时候互联网或者现在的技术产生了一个Cultech效应:技术引爆文化原理——就是互联网时代能够加速一个人、加速一个IP、加速一个明星的成长,一瞬间就红了,就是所谓的“网红”,这个IP一下变成大IP,全民都知道,变现价值就非常大。这时候我们发现,内容投资像风险投资一样,具有爆发的潜力。

  内容投资和风险投资有两点相同的地方:第一点是每一次投资都是新的历程,不可能因为上次成功这次就一定能成功,风险投资有这个特点,文化、电影投资也一样,上次冯小刚拍的片子不成功,这次《芳华》成功了,所以每一次VC投资和文化创意投资都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每一次都是新的东西。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可能有巨大风险但也蕴含巨大的价值爆发潜力,可能挣大钱,比如说《战狼2》,就有56多亿票房,这就是赶上了大气候与小气候共同作用的时机。由于这样的变化,我们这些特别严谨和理性的人都可以去投文化了,可以投内容了,这个原因刚才说了,是由于技术导致传播的变化,以及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

  所以未来这个领域的风口是三个:第一个是和技术引爆文化相关的Cultech领域,第二个是头部内容或者有爆发力的内容,第三是泛娱乐+大消费领域,即泛娱乐或者头部内容作为流量入口,具有重大导流影响力的消费产品和品牌,它也是我们延伸投资的方向。谢谢。

  万两:好的,请大家记住这个时刻,在今天泛娱乐与大消费的投资论坛诞生了一个新的词汇:Cultech,由鲁总和刘总提出。下面请每位嘉宾用实际案例讲一下在泛娱乐行业是怎样布局的。

  符星华:我们主要投资对象是子基金,所以我们在整个子基金投资里面非常关注产业的副板,娱乐和消费领域这两年跑出来比较快的案子,比如吴晓波频道、十点时间等等,这些案子能够快速的升华,新内容的优势包括跟电商的结合非常好。前一段时间我刚好受邀帮着微信10万公号以上的内容破排序,中国最快的从0粉丝做到100万粉丝帐号用了多久时间?——不到一年(个人公号),非常快。类似于从50—100万的粉丝帐号没被商业化运营还有两三千个,他们还没有商业化,其中蕴藏着大量的可以投资和赋能的机会。再举个例子比如《狼人杀》,《狼人杀》这个项目天使投资进去,一年做三轮,去年净利润已经突破一亿。

  其实在整个新内容和娱乐这两年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是什么?是这些企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快到过去三五年企业发展的速度和演进的速度,现在一年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企业的演进和演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投资机构和母基金怎么抓住理念比较具有代表性或者系统赛道的机会值得我们非常深刻的去考量。所以新内容这一块,我们就会抓住新内容和渠道,就是Cultech这一块,迅速抓住机会。大家可能不能想象,媒体公号个人一年收入净利润可能都有四五千万,只是因为目前没有合规化而不能上市,但这种帐号在中国目前有二三十个。

  说到新渠道,这些内容的传播和到达离不开渠道,渠道一个是出、一个是进,出是到达最终消费者或者到达他的客户群,进是把群收回来,用什么东西把消费者口袋里的钱收进我的企业账户。所以一出一进使新的渠道又发生了很多本质性的变化,包括支付这些,包括理念很多传播的玩法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最后一个是我们现在很关注的,就是新式的生活方式,比如花店和花点,“花点时间”,两三年前,很多人不可能想到每周给你寄一束花,但花店和花定一年销售4个亿。所以很多新式生活方式逐步被70后、80后、90后去追捧和接受。这是我们在这三个领域比较系统性关注的投资方向,我们选择子基金合作的时候是希望能够更多的去关注这三个领域。大概是这样的情况。

  万两:谢谢符总,在新内容新渠道新生活方式都有经典的投资布局。下面请陈总分享一下您投资的经典案例,和泛娱乐相关的。

  陈伟稼:我们基金也是刚成立,虽然之前有很多投资案例,但只是参与投资。我们是一支母基金,未来一到两年内应该会布局10—15支相对优秀的文化子基金,从早期天使基金到最后并购的基金,我们希望在产业上做布局。所以我们可以把自己定义成已经站在巨人肩膀上做直投,因为所有的投资机构,一年基本上每一家至少会看1000个案例,这1000个案例中他们会挑选10—20个,应该不会多于20个,这已经是百里挑一的项目,我们从百里挑一中再去百里挑一,相对来说,我们会更把握一些。

  在内容上我们也做了很多布局,有两个小点:第一,内容永远不会枯竭或者没有投资机会,因为每五年、每十年大家看到的内容形态会不同,85后和90后、95后看到的内容会不同,所以会有层层叠叠的不同人、新公司涌现出来,为不同人做新内容,包括电影包括观影人群是85后到95后这群人,所以我们更多的会为这样的75后、85后创业者、内容制造者看这些东西。通过十年文化发展,我们这样一群消费者的审美已经得到了非常长足的提高,以前文化沙漠的时候没有内容可以看,所以只能被动的去选择看东西。现在所有的主动群都在用户自己手里,电影票房已经证明了一切,今年560亿票房,大家认为文艺片没有任何投资机会的,可今年有好多部真的是纯文艺片,比如《二十二》这样的片子投入是几百万,而票房已经过亿了。还有华谊最成功的引进片《摔跤吧,爸爸》,最后票房破10亿。通过口碑营销、通过社群营销、通过朋友圈营销,有越来越的传播方式让真正好的内容触及到用户,所以真的好的内容可以去付费、去看。

  通过这五年的投资,我们也看到这个市场在经历着非常大的变革,从传统视频网站来看,可以看到美剧结构和制作的片子产生,比如《白夜追凶》、《无证之罪》,都是80后或者85后的导演,还有非常火的《前任3》马上破20亿票房,也是80后导演的创作,共性东西是剧本非常扎实,二是非常接地气,他们就是拍给85后、95后这样一群人看的内容,内容上永远有机会。

  第二块是综艺,综艺偏向于老兵出来的行业翘楚,可能有几个特殊的案例,最近都有我们自己投的基金参与和自己参与的,比如龙丹妮出来做的《哇唧唧哇》、,还有从上海东方卫视出来做的《吐槽大会》,这几档节目在互联网上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好的投资标的,也是非常好的投资公司,所以我们会持续关注在传统原有体系出来的创业老兵的二次创业。

  如果真的要分享,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逻辑,我就一个点先给大家做个分享。

  万两:刚才陈总提到《前任3》,在这里剧透一下,《前任3》这两周作为票房的黑马,他们的导演和演员会莅临我们今晚颁奖典礼的现场。好,现在请鲁总您分享一下您的投资经典案例。

  鲁众:和消费娱乐领域相关的,有一半是和技术结合的,比如我们做内容宣发,做短视频、餐饮和电商结合的,这些我们看不懂,但十知道流量,通过内容分发、商业模式,包括表情包,我们投了这样几家公司。我们基金投了三十几家公司,我们也错失了一些机会,送到我们面前就错过了,原因在于我们理工男太从技术思维去理解。

  第一个是错过了做赛车的公司,创始人是我的朋友、同学,他拉我去进到他们的董事会,我给他们讲互联网,他们就是传统的赛车,我就说中国谁还会把赛车到什么程度,还是中国的赛车。没想到2年就上市了。《人民名义》在筹备的时候拉我去,我说这个东西拍完了谁看?反腐按照政治要求谁会看?这个导演当时也没有很好的思想准备,转了几圈我就没敢投,后来这些都挺成功的。第三次的时候是去武夷山看了印象大红桃,也是朋友认识老板,坐在那儿聊,他说这一台演出就要上市了,他的利润一年是一个多亿。以前我们不太懂,但是现在回头来看,中国相当多的内容和新的消费形式可能下一个是非常好的机会,但这里面,我认为真的是机会和挑战都在。当你讲电影成功的时候,我见到所有的朋友包括导演都说千万别投电影,你没有看到那些失败的,包括电视剧。所以这里面的机会确实很大,但小心的程度也要有。这是我们这些人的局限,当进到里面的时候有胆怯,不敢走得太快。

  万两:谢谢,鲁总提到电视剧,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王总,大家都希望王总分享一下投资新丽传媒、博瑞传播、和力辰光,是怎么发现这个项目的?如何投资这个项目的?

  王成祥:其实我想讲失败的经历。我想把成功的经历放到后面去讲,有时候失败和痛苦给你留的记忆更为深刻。我做投资经手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一家文化传媒企业,这个项目是以失败告终,很心痛。当时5家投资机构投了一个亿(我们作为领头方),一年之后这家企业面临着清算的危险。我们反思,当初这么多的机构看好企业,后来还出了问题?这家企业是央视前任领导退休以后创办的企业,在公司创立初期就拿到了一个亿的融资,后来我们反思,其实问题就出在这儿,首先他是一个领导,现在中国商场竞争很激烈,一个官员没有经历过市场化的竞争和洗礼,他当时在央视位置可能赋予了他很多资源,但这些资源没有经过市场验证。第二个出问题的地方是他退休。这些对我们后面的投资都有很大的启示。每个人对企业家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标准,作为我们来讲更希望投资的企业创始人能够在30—45岁之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年龄段。我们当时投资的企业创始人已经60多岁了,60多岁意味着有经历、有沉淀、有资源,但没有激情,我认为激情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推动力。第三个问题是他拿融资太容易了,一下拿到一个亿,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拿到这一亿以后其实他们整个战略发展产生了很多坏作用,导致他觉得这个钱来的很容易,在很多战略的选择上就比较冒进。现在这个企业已经清算了,我们当时作为领头方投了两千万,拿回来五百万。后面我十几年的投资一直是战战兢兢的,一直是如履薄冰。迄今为止,在这个行业里还没有投出特别牛逼的企业,也没有投到特别失败的公司。

  我觉得对项目选择有几个标准,第一个是创始人的年龄问题,第二个是文化行业是一个风险比较大的行业,跟风投差不多,因为某一个机会有爆炸性的结果,但也有可能你感觉是机会但可能是陷阱、是个坑,这个概率相比传统行业发生概率更大一些。所以我们选择文化企业里有三条很重要的指标:第一个是经过较长时间磨合的、稳定的经营管理团队。第二点是有经过市场检验的成熟团队。第三点,要有持续的、最好是能够有持续增长的利润或现金流。可能有一些早期的项目我们不在这个行业里投,其他行业投一些相对早期的项目,但文化领域没有投这种早期项目,因为觉得有很多风险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去把握和控制。基于这几条标准,后面我们投资当中基本会沿着这些标准来,所以也投资了一些项目,包括和力辰光、包括淘宝电影、华娱时代,有不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万两:好的,感谢王总分享了丰富的投资经历。下面请刘总分享一下您投资的精彩案例,有怎样的精彩故事。

  刘纲:王总说的那两个项目我都接触过,我们也看过,都没有投。文化投资确实很难,我回顾了一下,现在总结起来,可能一开始是直觉,后来是自觉,过去投文化基本投的是渠道、投的是传播部分。比如乐视网是视频网站,当时我认为互联网有五大或七大前沿阵地,第一块是新浪、网易、搜狐,后面是网络游戏,再是鲁总的电商,还有腾讯的社区,网络视频一定有机会,所以2007、2008年跟踪乐视网的时候就面临一个困惑,说优酷、土豆都融了一个亿美金,在2008年、2009年之后,流量也一个亿了。

  为什么投资乐视网?当时我主要是看中它只关注于电影、电视剧,那时候打开优酷、土豆,第一页看不到影视内容,看到的是新闻娱乐和搞笑的东西。其实美国网络视频最重要的还是电影、电视剧部分,当时乐视网只关注这个。后来乐视网业务扩张走到电视没有问题,走到手机就应该截止了,再往前走就走的太远了。2013年我又投了乐视影业。文化投资还有其他项目,比如我们投过东田造型,专门做美容美发的;还有天工异彩,做后期与特效,是技术相关的;还有做艺术品的德美艺嘉,做青年艺术品的品牌推广。回顾起来,那时候主要投与文化相关的渠道和传播板块。

  当然也有失败的案例。我们当时投了非常引以为傲的ZY珠宝,在当时国内非常领先,产品非常棒,我们后来总结出来是钱融的非常顺,而在传播领域不行,尤其是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它的传播渠道方面不行,加上打击奢侈品消费,就没法发展了,这是非常大的教训。

  其实ZY曾经面临着几次重大上市机遇,结果没有把握上,第一次是我们投了金一文化,它把黄金做成各种金币然后上市了,金一文化想收购ZY珠宝,A轮投前2.2亿估值,投后2.8亿,B轮有20亿的估值。但是金一文化当时说用13亿收购,ZY珠宝坚决不同意,这是犯的重大错误。即使股灾之前收购它,股灾之后还能变成三四十亿的市值,结果错过了。另外一次是一家东莞上市公司想被它并购,还是没有同意。这样的机会碰到了大概四次,只要哪一次收购了,它也能够实现转型,这是我们特别窝囊和不爽的一次投资。在中国文化崛起过程中,一定要有中国自己的本土珠宝品牌,我认为这家公司只有翡翠,它完全走的是国际珠宝路线,产品进入了英国皇室,LV奢侈品集团也想投资它,很可惜。所以在投资过程中,最核心的是创始人,创始人要开放、前瞻,每次交流特别好,最终却不采纳你的观点。

  所以投资是有些套路,有些标准,我个人认为,投资是科学与艺术的平衡结合,如果能够靠你血液里的科学与艺术基因直接识别出来更好。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802/427234.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