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投资界学堂】做空之祸:谁在分食中国概念股

企业家在进行私有化考量的过程中,要警惕中介机构,包括投行、私募基金等为了做项目,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煽惑或引导企业做私有化。因此,找到对的合作伙伴,切身实地地考虑私有化是非常重要的。
2013-10-22 14:54 · 投资界     
   


  哪些公司会考虑私有化?

  作为优质中概股代表的分众传媒控股有限公司在2012年8月宣布收到私有化要约之后,易凯资本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冉认为,分众传媒的私有化会对中概股的股东们有更多心理暗示。今后,会有更多中概股寻求退市,也会有更多VIE架构的非上市公司试图变成“海归”转战A股市场或者直接卖给A股公司。的确,分众传媒的私有化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那么谁将成为新一轮私有化热点?

  目前,很多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正陷入业绩增长与估值低廉的“怪圈”。它们在保持业绩快速增长的同时,市盈率却屡创新低,更多的中国企业创始人对赴美上市似乎很后悔,在融资成本提升的情况下,还要承受大量费用和严格的监管。而之前不符合在国内上市条件的中概股们,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变化,择机私有化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在更多的企业选择私有化这条路的时候,外界也在分析,哪些企业会继续考虑私有化。目前在国内互联网企业上市还缺乏条件,因此这类公司并无太大动力进行私有化,预计未来私有化的中概股仍将以小盘股及传统行业企业为主。

  据i美股统计,截至2012年8月14日收盘,据不完全统计,按照各个公司最新披露的财报,目前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中,现金大于市值的中国概念股共有50家,而这些账面现金大于市值的公司,一般认为是今后私有化公司的来源。

  越来越多的PE机构参与到中概股私有化的进程中,但是私有化之后,这些PE机构如何退出,引人关注。一般的情况是,这些退市后的中概股,将会回归A股、港股,或者被并购,但是至今还没有任何成功的案例。

  不要一窝蜂私有化

  但是就像不是所有的中国企业都适合赴美上市一样,也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私有化。有律师建议:公司概念能够得到美国资本市场认可,需要融资,且又找得到估值较好的融资渠道的中概股,没有必要私有化;有些无显著赢利历史,无优良融资渠道,又无法在香港和内地上市的科技板块股票可以考虑继续在美国坚持;公司股价已经被低估,业绩不好,无法支付每年在美国市场高额的挂牌费用,且有实力回购股票的中概股企业,则可以考虑私有化。

  春华资本集团合伙人廉洁建议中国企业在考虑私有化的过程中,要想清楚诸多问题:

  第一,要搞清楚公司跟法律相关和股东结构相关的诸多问题。早年很多反向收购上市的中国企业都是在美国或其他地方注册的,如果该中概股是一家在美国注册的公司,必然要受美国法律的监管,在私有化的过程中会遭遇很多的集体诉讼。另外,税负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过去几年中,春华资本所接触到的很多家在美国注册的中国公司,在考虑私有化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将税负考虑进去,春华资本通过专业的税务专家、审计专家做了具体测算,对一家公司而言,这一税负甚至到了几千万美元的数额。

  而股东的结构也非常重要,如果大股东有超过50%、60%的控股权,私有化决议在最后股东大会上很容易通过;但如果整个公司的大股东、管理层才拥有10%、20%的股权,最后怎样通过近20个星期工作的努力,得到股东大会的批准,也是很多人需要去考虑的问题。

  第二,财务和时间的成本,除了税负成本大,其实交易费用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整个财务顾问、律师费用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如果要做杠杆收购,找借贷资本,也会是一笔很大的费用。春华资本接触到一些企业家,前期对私有化非常笃定,但是当根据公司的规模测算出私有化的成本之后,很多都退却了。

  另外,时间成本也很重要,本身私有化过程很长,有些人花了将近一两年时间,有的则时间很短,而这一过程却非常复杂,光跟美国证监会反复的沟通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另外在这近20周的私有化时间里公司毕竟还要运转,企业也很容易因为运作私有化而影响到业务的发展。而私有化之后的去向,目前也非常不明确。

  第三,私有化融资渠道很重要,现在中国概念股在国外有很多现金,而除去现金很多中概股的PE可能不到一倍,甚至很多公司的现金比公司市值还大,这样的企业如果做私有化,资金来源可能会容易一点,可以做过桥贷款,但对于很多公司来讲,毕竟在私有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钱的来源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中国的企业选择私有化退市,很多企业也希望同时转型。企业在美国上市,每个季度都要公布业绩,并要讲新鲜的故事给投资人听。有些企业不是要做大的转型,而是想要做一些新的业务,当华尔街的投资者看到公司没有新鲜的故事时,这个季度的股价就会跌一两个百分点,这也是资本市场对企业的惩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抗住这种压力,就会感到资本市场给予更多的不是支持,而是束缚。同样,如果找银行贷款有时候也会遇到类似的事情,银行答应给企业贷款的时候,会有很多对业绩的限制。企业有时候想到未来严峻的经营环境,会答应银行严格的约束条件,这样一来反而达不到企业重生的目的。在这个领域,借贷的银行一定会通过业务、财务、市场来非常详细地判断能不能给企业借款,而此时企业拿银行的钱也要非常的谨慎。

  第四,企业家在进行私有化考量的过程中,要警惕中介机构,包括投行、私募基金等为了做项目,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煽惑或引导企业做私有化。因此,找到对的合作伙伴,切身实地地考虑私有化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宣布私有化,企业将会被资本市场的一批诉讼律师盯上,迎面而来的集体诉讼等诸多环节,有时候甚至可能会拖垮一个企业。

  此外,私有化之后企业下一步的归宿在哪里也是要提前思考的问题。很多企业在美国的PE才三四倍,而一些可能是前景很差的同行公司,在国内资本市场上,甚至可以达到60倍的PE。这也让很多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家心里非常不平衡,很多企业家想着要私有化退市之后到中国上市,享受高倍数的市盈率。但是,对企业退市之后能否在国内上市,却是需要慎重考虑的。要到A股上市,企业除了要排队之外,国内的监管可能是全世界最严格的,有很多条条框框的标准要求,企业能否达到要求,能否在一到两年内就到A股上市,抑或是要3~5年,都是很难判断的事情。而企业在私有化的过程中,高层会否牵扯太多的精力在资本运作,而忽略了企业的正常发展,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在寻求私有化之前,就应该想清楚的。

  (本文节选自《做空之祸:谁在分食中国概念股》,作者石俊,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310/20131022356076.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