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收购法国蓝鹰航空48%的股权、投资非洲加纳AWA航空公司。
2013年收购西班牙NH酒店集团20%的股权,与现有海航酒店合并后规模有望排名*。
在航空产业海外布局上,陈峰着重欧洲和非洲两个市场。“目前海南航空是中俄市场上运营航线数量最多的承运人,也是中方*运营非洲航线的承运人。非洲跟中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我们希望以后开通直航,不要老转来转去。投资法国的航空企业,可由此获得国际航权,并与国内航线市场更好地衔接。”陈峰希望借助收购带动国际航线,因为国际航线才是航空业利润*的业务。
截至2012年底,海航在境外实体运营企业28家,境外资产逾750亿元,占集团总资产的21%。
对于海外并购,陈峰认为从资金上控股是一方面,关键是能否整合。“*,并购的资源能不能与你现有的产业构成整合能力;第二,它的文化和你能不能交融;第三,你是不是能够把他的管理模式format(格式化)。当然,你控股,自然具备上述条件,不控股,符合以上条件才能做。而核心是你的文化。”
海航并购法国蓝鹰,是中国航空公司*次走出去,把航权拿到。为此,陈峰还特意嘱咐制作了法文版的海航员工十条。“我做完报告之后,群情振奋,法国员工集体背诵法文版的海航员工十条。”陈峰的企业文化演讲颇具煽动性。
海航的海外并购不仅获得了“外势”,也获得了“实地”,切实赚了钱。“我们购买的澳大利亚AllCO公司航空租赁业务,已将优质资产顺利装入了国内目前*的租赁上市公司渤海租赁(6.88,-0.13,-1.85%)。我们2011年用10.5亿美元投资的GE SEACO集装箱租赁公司,去年底收入就有3.7亿美元、利润1.8亿美元。”陈峰说。
对于海外并购的资金获得方式,陈峰告诉《英才》记者,因为并购的企业资质非常好,70%的钱都来自于海外融资,海航只拿30%就可以。
“你比较喜欢行走江湖的感觉?”在采访临近结束时,记者问道。
“本来就是江湖人。”陈峰说。
江湖行走,世事难料。20年前的一架飞机,将海航这间地方“铺子”带进了世界大舞台。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海航闯荡的道路并不平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路上摸爬滚打成了中国民营企业家自信的来源,陈峰亦不例外。从给华尔街讲故事开始,时代的造化和顺势而为的眼力,写出了一篇武侠的“喻言”:彼时初入江湖,籍籍无名;此时谈笑风生,不畏浮云。
海航的发家史——差点儿胎死腹中
几年前,陈峰曾行走于名山大川之间,不免遇到一些武林门派,虽然只是切磋,陈峰喜欢那种感觉。相对而言,商场上的拼杀,则更多的是生死。谁能想到正是20年前的那场生死之战才有了今天的海航,又有谁知道,被人称为“陈疯子”的陈峰和他的一干兄弟,曾经是那么的无助。
下海创业,是那一代人的梦想,陈峰和他的兄弟们当年放弃了国家机关的铁饭碗。
“哪一年家里可以装一部电话,哪一年局里能够给我派车,我都能算得出来,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未来看得特别清楚的时候,就觉得特没劲。”李先华回忆起当年的往事,仍颇有感慨,“机关里很难实现人生价值,所以当时我们这帮人就有想做一番事业的冲动。”
1989年,陈峰率先离开北京,来到海南。
采访中,陈峰常常提到“机缘”二字,而当初海航的成立,也是“机缘”巧合。一次偶然的机会,时任海南省省长的刘剑锋找到陈峰,希望能够借助陈峰多年的航空管理经验,帮助海南建立起自己的航空公司。
1990年,海南有600万人口,没有一家航空公司,而当时的台湾,2000多万人口,有6家航空公司,差距虽大,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市场需求巨大。
得到海南省政府的“批文”,陈峰发出了“英雄帖”,召集了在北京的“兄弟”,王健、李箐、陈文理等其他三位创业者先后加入。
当时海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3个多亿,发工资都很困难,需要中央补贴,拿出1000万来办航空,是很有魄力的。问题是,虽然省政府觉得很多了,但是对于办航空公司来说,远远不够,当时购买一架波音737需要3亿元。更不用说办一家能够和汉莎相媲美的航空公司。
资金尚未解决,同行的挤压却抢先一步。海南巨大的开发潜力和旅游资源,无疑让所有航空公司都垂涎三尺,听说海南要自己兴办航空公司的时候,一家大型航空公司感到了身边的威胁。
“当时他们看到我们这帮人还有点儿血性,日夜琢磨着把包机飞起来,勾画着一个海南航空业美好的蓝图,就想到要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如果我是那家航空公司的老总,我也会这么做。”李先华回忆说。
于是,这家公司开始游说海南省政府:一、要办航空公司需要钱,可是省政府没有钱;二、管理一旦出现问题,摔下来一架飞机,说不好连领导的乌纱帽都会有问题。然后,这家航空公司提出,与其省政府自己办,不如由这家航空公司在海南成立分公司,给海南调配十几架飞机,把航线开起来。
这家航空公司的游说,最终打动了海南省政府,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但是公开之前,并没有告知还在一心创办海航的陈峰等人。
事后,陈峰得知,协议里对陈峰等一干人马,约定是“量才录用”。但是对手的傲慢却给了陈峰等人一次翻盘的机会。
“他们以为一枪把我们都打死了,哪知道我们躺了一会儿,擦干身上的血迹又重新站起来了。从那时候起,海航就开始出现在中国的民航江湖。”创业者之一的李先华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如此调侃。
起于草莽,创立之初就充满波折,这让海航创业者从伊始就具有危机意识,而这或许也塑造了海航不断扩张的基因。“我们深知中国国情的每一个环节,用中国文化的智慧,抓住发展的每一次机会。”陈峰如此总结海航的创业故事。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英才杂志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