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海航资产20年增长3.6万倍:两年一次资本运作

2013年,陈峰六十“花甲”,海航二十“弱冠”。一身黑色中山装、二目炯炯有神的陈峰,精气神十足。而海航的成长则更为惊人,20年资产总额已从1000万元猛增至近3600亿元,增长3.6万倍。“当势到了,谁都挡不住。”陈峰是那种善于度势之人。
2013-04-28 11:11 · 英才杂志  朱雪尘    
   

  陈峰面对《英才》记者也坚称:“我从来不做资本市场,一张股票没买过,一次营业部没去过,我是运用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力量来发展我们的实业,我从来不拿钱来炒股票。”

  虽然未经证实,但陈峰如所言属实不炒股票,可能是海航和德隆最为明显的区别。

  不计代价地做大

  比较客观地说,海航的历史历尽艰险。除创业时险些遭遇的灭顶之灾,还有两次比较大的危机。这两次危机均出现在1999年上市之后,且都与海航的并购扩张相关。

  *次危机是在2003年左右,这次危机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有着直接关系。2000年,民航总局在经过充分调研之后,决定对全行业进行战略重组,将民航总局直属的十家航空公司,合并为国航、南航、东航三大航空集团。“十并三”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中国民航业的格局,三大航空公司建立之后,很多地方性航空公司很可能面临市场被挤压,进而被三大航空巨头吞并的危险。对于1999年上市的海航来说,路有两条,一是选择壮大自己,不被并购,二是选择归附于大航空公司。对于陈峰等人而言,显然不可能选择第二条路,白白放弃自己创立的海航。那么,剩下的路只有一条。

  2000年重组长安航空,2001年重组新华航空、山西航空,2003年重组西安民生(4.45,-0.08,-1.77%),为了获得独立的生存空间,海航不计代价地收购避免了自己被吃掉。

  就在海航卯足劲大步前行时,2003年“非典”不期而至,这场灾难使连续10年盈利的海航,*次尝到了亏损的滋味。

  “每架飞机每月租金40万美元,飞机停飞,很多员工没事做,惨不忍睹!”李先华说。危难时刻,海南省政府拿出15亿元,大举注资海航,帮助海航挺过了“严冬”。

  直至2006年,海航再度发力,重组香港中富航空(现已更名为香港航空)、重组香港快运。2007年,海航收购了比利时Sode、Edipras、Data Wavre酒店,并在同期进行了资产结构整理,希望将其麾下的海南航空、新华航空、长安航空、山西航空四家航空公司重组为大新华航空,并计划2008年在香港上市,以降低资产负债率。

  然而,挑战还在继续,接踵而来的金融危机,使民航业再次受创。“三大航”获国资委巨额补贴,海航也再次获得了海南省政府15亿元的注资。凭借这有力的援助,凭借之前的未雨绸缪和之后的准确把握,海航化危为机,度势成长,再创奇迹。

  “中央4万亿投资拉动,银行催着给你钱,迅速的扩张,按照我们的相关产业链进行发展。跑马圈地,一路吃下去,那段太精彩了,都便宜到家了。”陈峰提及那段扩张,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2008年之后,海航成立了八大业务板块:航空、旅业、商业、物流、实业、机场、置业、酒店。同时利用银行信贷资金收购兼并,形成了“万马奔腾”之势,同时推出了“超级X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是在*阶段,力争进入世界500强的前100强左右;第二阶段,力争进入世界500强的前50强左右。

  可以看到的是,海航在2008年的扩张比以往更为“激进”,2008年下半年至今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欧美债务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举步维艰,被迫进行战略性产业调整,这为海航国际并购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陈峰说。比如投资2700万美元收购土耳其ACT货运航空公司(后更名为MY CARGO),成为中国民航“走出去”的里程碑;斥资11.5亿美元收购世界第四大集装箱租赁公司GE SEACO(后更名为SEACO)100%股权,成为当年全球*并购案之一。

  然而,近年来,受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以及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海航的部分产业也确实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旗下的物流产业,代表是海航物流旗下的航运业务亏损。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英才杂志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