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PE减员真相:财务投行背景易被裁 “青年军“边缘化

PE行业里众多的年轻人们也曾被认为是中国PE行业中的一大奇特景象,和国外PE行业从业者往往都有多年产业、咨询、并购等经验不同,年轻人曾受到国内PE行业的青睐。
2013-04-27 09:12 · 经济观察报  胡中彬   
   


  消失中的“蹭族”

  越来越多的PE意识到,PE投资并不仅仅是门技术活,而更多的是艺术活、经验活。在这种意识转变背景下,PE从业人员群体也在发生着其他一系列的变化,资历较浅的青年军们也在逐渐被边缘化。

  PE行业里众多的年轻人们也曾被认为是中国PE行业中的一大奇特景象,和国外PE行业从业者往往都有多年产业、咨询、并购等经验不同,年轻人曾受到国内PE行业的青睐。国内数家大型PE机构在扩张之时都曾招聘了大批应届毕业生,他们当时的判断是,人力成本低且能够应对当时的投资需要。

  北京一家PE机构负责人此前曾表示,PE投资本身是个技术活,国内一流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们,他们的天赋、资质、能力都毋庸置疑,虽然他们欠缺经验和资源,但这些人有冲劲、有理想,成本又低,正好能为之所用。

  而从去年开始的行业洗牌过程,这些资历较浅的PE从业者们也正是PE行业洗牌的牺牲品。据记者了解,去年多家大型PE机构裁员过程中,从业时间较短者成为了被裁的主要对象。

  一家外资PE机构的人力资源负责人也直言,现在大的PE都在改变战略,从成长期投资变成并购投资,这对从业者对企业的管理运作、整合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要依靠“年轻的小孩”去对接已经不大现实。

  除了行业内的从业人员机构变化,事实上,活跃在PE产业链上的相关群体也受到了影响,尤其是曾经活跃的项目“掮客”也消失了很多。

  2011年之前,除了有大量的财务顾问活跃在市场上以外,市场上还存有大量的“掮客”。但凡是有一些项目或资金信息者,都对介绍项目或资金兴趣极大,不少人也干起了中介的活。彼时,在记者接触过的这类“掮客”群体中,政府官员、行业协会人士、会计师、律师、咨询公司从业者等这类群体并不算少见,甚至一些猎头、媒体记者也都加入到了“掮客”的行列中,而其中成功的案例并非少数,一般而言,较为优质且投资规模相对较大的这些掮客,能够从中获得总投资额1%-3%的中介费。

  “我和朋友曾经做过一个项目,最后算下来有100多万的中介费,当然,参与的人也比较多,每一个在中间提供过信息和帮助的人都得分一些,那个项目也总共有5个人一起分了。”一位PE猎头回忆当时曾参与撮合一个项目的情形。

  事实上,PE行业的从业群体结构的变化折射出了本土PE产业从高位到低位经历的阵痛和变革。隐藏在这一变化之中的,是PE行业商业模式的巨大调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前几年PE火红之时,大批机构、人士都是为了套利而来,从基金的业务模式到选择人才等诸多方面都多是迎合当时的市场状况。

  赛富合伙人阎焱此前就曾公开称,中国80%乃至90%以上的PE主要赚钱方式即通过二级市场套利,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目前国内PE机构单一盈利模式的不认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迎合证监会IPO标准选取投资项目,以技术指标来量化投资标的成为很多机构的通用选择。

  北京大学副教授、北大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黄嵩就认为,国内存在相当一部分基金管理人是抱着“蹭”的心态,蹭这个行业高速发展的机会,捞一票走人,他们觉得即使投失败了也无所谓,至少还有管理费可以赚赚。大家都在疯狂地投项目,拼概率,赌这些企业能上市。所以最后很可能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就是经过一轮洗牌后,那些留下的机构也不一定是非常优秀的投资机构,而是他很幸运地“赌中”了一些企业。

  IPO通道的不畅,一二级市场制度性差价的消失,使得几年前PE扩张时的盲目和短视后果显现,以至于调整业务架构、调整人员结构被众多PE摆上了桌面。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经济观察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