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E市场上,不存在伪命题,只有现实,现实就是:国进民退。
所谓“伪命题”,是国资PE用来掩饰的说辞而已。
在中国PE拼的是“关系”
国资P E阵营中,除了早前成立的中广核产业基金、上海金浦产业基金之外,近来以中信系(包括中信资本、中信产业基金)和银行系(以建银国际、中银国际、交银国际为代表)的扩张最为迅猛。其实,他们的身后是中投、国开行、大型国企等诸多巨头的身影。比如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这个2009年8月底成立,主要从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直接投资、投资咨询等业务,并承接了国开行参与设立的数只国际产业基金,其一举手一投足都引得业内侧目。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PE选择企业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不同的投资者都有自己独立的标准。但没有哪个P E会把这种标准公开出来,这也是P E行业内没有恶性竞争的原因之一。
但在中国,PE说到底拼的却是“关系”。
以中信资本为例,可以看出国资P E的威力。中信资本的核心业务包括直接投资、房地产基金、结构融资及资产管理,管理资金总额超过33亿美元。该公司的股东包括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信国际金融控股和中信泰富。由于中投公司拥有中信资本40%的股份,因此中信资本在境外投资中,可以作为中投的影子公司参与中投不便亲自出马的项目。
2010年9月,中信资本旗下的房地产基金以约15亿元人民币在长沙开发湖南长沙悦方·IDMALL项目。这是中信资本的*商业地产项目,同时也是国内PE首次打破纯投资者的角色定位,直接介入实体项目的开发和管理。
中信资本曾出资10亿元收购哈药集团,创造了中国P E参与国企改制的标志性交易。2010年11月,中信资本出资4亿元现金,收购吉粮集团35.79%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吉粮是中国仅有的两家具有粮食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之一,主要从事粮食订单、粮食经营、粮食精深加工、期货、房地产、酒店业、农业保险业及国有资本运营。
倘若没有“国”字背景,谁能做成?
国家也在政策上似乎暗示国资介入PE。此前,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资改革的方向就是越来越市场化,而央企进入投资领域正是市场化的一大表现,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要和金融资本结合,否则可能没出路。看来,国资进入P E和产业基金领域,已经得到了有条件支持。
政府背景的投资公司不追求高溢价,稳健经营、控制风险是最重要的。这点一直是国资P E和外资、民营的分水岭,不过,而今的这道界限越来越模糊了。PE行业的全面兴盛始于2009年。当年末,创业板正式推出,动辄上百倍的市盈率令PE投资的入场价水涨船高,目前P E投资的均价已经被推高至15倍市盈率以上。
即便如此,以目前的创业板估值作为参考,如果所投企业上市,仍可获得超过300%的投资回报率。这足以令形形色色的投资者将大量资金放进P E这个新生的金融工具中。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英才杂志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