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清科投资界将独家连载东方富海投资董事长陈玮的作品《我的PE观》,敬请关注。
内容简介:
经济的高速增长,商业模式的快速变化,为近二十年的中国带来了数不胜数的创业机会,也使得中国的投资业风起云涌。每一个迅速成长的企业背后,都有着投资的助力。获得投资也成为创业企业获得快速增长的关键。但是疯狂追逐PRO-IPO项目的高额回报,投资人和管理者之间的职责不清,让中国PE蒙上了一层灰色的迷雾。
在中国特殊的商业和资金环境下,中国的PE形成了怎样的投资逻辑?与国外相比,中国的PE有哪些不同?未来PE将走向何方?
“创投老兵”,最早从事创业投资的元老、中国创业投资十佳基金管理人、中国杰出风险投资家、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风险投资家、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东方富海投资董事长陈玮先生,向你讲述十年投资心得,归纳出中国式投资逻辑和要点,为投资者和创业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中国PE的春天总是那么短暂,属于PE的似乎只有夏天和冬天两个季节,要么无人问津,要么一拥而上。2006年以来的5年时间里,中国PE的发展,总是跟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波动,经历了“热——冷——热”几轮来回。2006年、2007年,PE的财富故事刚刚在资本市场显现,嗅觉敏锐的热钱就开始涌入PE。而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又立刻让PE跌入冰谷。2010年开始,PE再次热了起来,千军万马涌入PE,“钱多、人多、手狠”成为目前PE的现象。从PE的冷热交替中,不仅可以看到钱和人的走向,也可以看到政府对PE的监管态度。
经历了风风雨雨,如何让PE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避免不是发高烧就是打寒战的状况;如何让PE走出自己的稳定发展曲线,而不再依附性地波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议题。
热钱下的PE大众化之忧
2007年以来,众多来自楼市和股市的民间资金进入私募股权行业,催生了新一轮的PE热,并导致这一行业出现“三多三少”现象:机构小的多,大的少;热钱多,经验少;PE多,VC少。这些热钱往往以炒股票的心态做PE,希望通过IPO(首次公开募股)在短时间内带来“快钱”,导致Pre-IPO项目竞争激烈,投资价格快速攀升,令人忧虑。
“他们才出8倍市盈率,还有那么多限制性的要求和条款,我们出12倍,不需要对赌,也不参与管理。”2008年,我们的投资项目已经第三次被其他投资机构以这样的方式“抢掉”了。这一现象背后,是投资机构的遍地开花,而且PE远远多于VC(风险投资)。
2008年年初的PE大会和第十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更能让人感受到PE、VC的滚滚热浪:以前几百人的会,现在规模过千;以前参会免费,现在几千元的票价还挡不住潮涌的人流;现在去饭局,一桌人递过来的名片中,常常会有四五张印着私募股权或私募基金投资公司的各种头衔。这场始于2007年的PE热,让我们感觉又回到了2000年VC热的时节。
“钱”的属性决定“投”的属性
不过,2008年的PE热与2000年的VC热不尽相同。2000年的VC热属于“创业板拉动型”,它的出现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准备推出面向中小企业的创业板市场,二是中国市场受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VC机构创造的投资神话鼓舞。那一时期,VC概念刚进入中国内地,很多人对此还是一知半解,政府的资金成为投资主流。而2008年的PE热属于“财富效应型”,民间资金的参与热情远高于2000年的VC热,最直接的原因是它们受到了中国企业在美国和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带来的可观收益的激励,以及即将推出的创业板的利好。从2007年来看,国内PE领域的非政府资金已经接近70%,资金总量是2002年的4倍多,民营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量增加很快,已经成为股权投资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本土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目前有“三多三少”现象:小的多,大的少;热钱多,经验少;PE多,VC少。
首先,国内的PE和VC,仍处于发展初期,专家理财的观念还正在形成中,所以投资机构募资难,规模小。虽然投资机构的数量不少,但大多是管理资金规模几千万元的小型机构,全国管理10亿元以上资金的投资机构没有几家。这也导致很多机构的持续投资能力、经验积累都还不够。
其次,由于热钱多,有经验的管理人少,投资多倾向于追逐IPO项目。现在市场上流传的投资赚大钱的故事太多,大家都在讲“过五关斩六将”,却很少有人讲“败走麦城”。人们看到的都是些成功的经典案例,都在计算着投资上市后几十上百倍的收益,少有人看到那些失败的案例。这个以前只有外资一枝独秀的投资领域,被钱追逐着:钱是“热”的,投资也温度不低,导致Pre-IPO项目竞争激烈,投资价格攀升很快。市场上到处流传着投资一两年后就上市的故事,人们都在以炒股票的心态做PE,希望热钱能通过IPO在短时间内带来“快钱”。
另外,LP(有限合伙人,为PE的出资者)和GP(普通合伙人,为PE的管理者)界限不清晰,LP都想当GP,认为出钱的人就是管理的人,简单地认为有钱就能作投资,导致投资领域的专业性不强。
第三,私募股权投资有VC“PE化”、PE“Pre-IPO化”,即投资阶段后移的倾向。只要有可能去IPO的项目都变成了“靓女”,投资者蜂拥而上,“风投”变为“疯投”,热钱追着项目走,项目随着价格上,甚至有些中介机构建议企业采用招标的方式来进行融资。价格和关系成为PE投资实力的一部分,相比较而言,早期项目却少有投资者问津。2007年,有80%的投资投向了项目发展的中后期,很多以VC为主的机构也进入了PE领域。热了PE,冷了VC,形成“PE投资靠酒量,VC投资靠胆量”的尴尬局面。
不过,投资后移倾向的出现,也不能都怪PE及VC们,因为说到底,还是“钱”的属性决定了“投”的属性。
中国本土私募投资机构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拿短钱干长活”,很多资金都来自于房地产和前几年股票市场中赚来的快钱,真正的长线资金如社保和保险基金,才刚刚开始进入直接投资领域,行业内的主流资金还是企业和个人的快钱,有限合伙制也刚刚开始在PE和VC投资中采用。人们都太着急,恨不得所有投资都像做股票,今天听到消息明天就能套现发财。我们基金的LP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咱们今年有几个能上市,能有几倍的回报”,而其时基金成立还不到一年。这样的问题让我觉得哭笑不得的同时,却也能够理解。因为对中国民营企业家来讲,这是他们第一次将自己一分一角赚来的钱交给别人来管理,他们能这样做,在中国投资领域就已经意义非凡了,7~10年才能有回报,对民间资本来讲或许时间确实太长了。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陈玮,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202/201202092927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