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资本性格
晋江企业的资本冲动背后同样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格。
“广东人做生意比较认现金。可在我们这边,不让欠钱就不叫生意。”晋江乐登户外的总经理助理陈桂源对记者说。
晋江鞋服类企业以品牌多、扩张迅速著称。快速扩张的背后,是复杂的财务链,代理商欠品牌公司的钱,品牌公司欠布行的钱,布行又欠上游印染企业的钱,“三角债”甚至多角债是普遍现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晋江企业的另一个特色是抗风险能力比较强,他们不是耐克、李宁、动向那种轻资产公司,而是由企业自身掌控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模式。这在运动鞋行业尤其明显。从设计开发、鞋材、成品鞋再到市场网络系统,家族内部都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种模式在一些营销专家看来比较“土”。但在金融危机中这种模式能自行控制成本就变成了优势。这也是安踏、特步这样的公司能够超越李宁的原因。
但任何事情有两面,一旦品牌公司的市场需求环境恶化,库存积压过多,债务平衡很容易被打破,众多企业将陷入危机。晋江也是一个民间高利贷盛行的地方,一些做品牌的企业在现金流出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求助于高利贷。像利郎这样的企业就在这条钢丝上走过很长时间,利郎副总裁胡诚初告诉《创业家》,利郎困难的时候,“咬着牙,借过2分5甚至更高的高利贷。”
实际上,一些晋江企业急于上市,和其自身的现金流压力有莫大关系。特步、361度上市前,当地即出现出了它们“资金链断裂”的传闻。如果传闻属实,上市无疑是弥合现金流伤口的*办法。
“有的企业贪婪,当他们运营得很困难了,就想搏一搏,希望通过上市苟延残喘,或者鲤鱼跳龙门。这就像赌徒赌输了寻求翻盘。”倪忠森说。
他认为晋江有两种商业文化:一种是敢拼敢闯,另一种是跟风模仿。晋江很多创新都是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很多品牌连名字都很相似,比如“富贵鸟”、“贵人鸟”,据说整个晋江有100多只“鸟”。“这里缺乏真正的创新精神,仅仅看到有同行成功了,就想跟上去占一席之地。我在资本市场上也可以看到这种惯性思维。”
在晋江的资本热中,活跃在那里的PE如过江之鲫。记者数得着的就有一二十家,其中不乏像新天域、九鼎、红杉资本这样的公司。类似的现象在2002年前后曾出现过,不过那时涌向晋江的是为迎合当地“品牌热”而出现的各种顾问公司及地方卫视。
从“品牌热”到“资本热”,这意味着晋江企业在集体转身,它们正从十年前的品牌化向现在的资本化跃进。按当地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整个晋江流域有几万家民营企业,产值超过1亿的企业就有1000家以上。有庞大的潜在投资对象数量,PE们自然趋之若鹜。
并非所有的投资机构都受欢迎。高盛在运作喜得龙香港上市的过程中,陷入财务造假的质疑,高盛的4亿元投资一度被套。直到2009年1月,高盛通过帮助喜得龙在纳斯达克通过反向收购上市,获融资1亿美元,才得以解套。高盛付出了代价,除了开除掉那个先前和喜得龙协作的经理,再难取得晋江企业的信任了。
记者在晋江见到了一位九鼎投资的业务代表。在他看来,尽管现在已经上市的泉州企业有近70家,但没上市的优质企业、一年营收能做到一二十亿的还有不少,有的企业质量也比已经上市的好得多。他特别看好像达利食品这种企业,一年营收能做到上百亿,只可惜这家企业既不缺钱,老板也不想上市。在晋江,九鼎遇到了PE间的激烈竞争,其中有一家,九鼎想投,大摩和中银国际也在抢。
尽管上市有波折、有风险,但晋江企业仍乐此不疲。按泉州上市办的数据,除了已经上市的70家,拟上市的“后备企业”还有近70家。就现有上市公司数量而言,泉州在全国的地级市中名列前茅,而晋江则在全国县级市中名列*。可比的是,温州目前的上市公司数量也就十家左右。一方面,晋江的行业集中度更高,同行间的发展模式被更频繁地复制;另一方面,晋江企业往往有着更强烈的冒险精神和扩张欲。于是,一种狼性十足的IPO模式从“晋江模式”里衍生出来了。
但企业并不是一上市就万事大吉。倪忠森提醒说,“任何一个行业一定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上市公司群体也是一样,有的是鱼、有的是龙、有的是虫,只有不断通过内部矛盾的爆发或者不可抗的外力冲击,它们才能真正长成。就像地震震出那么多豆腐渣工程,有些东西不震可能就被掩盖了,但掩盖不等于它不会爆发,时间问题而已。”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家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