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科学家创业七宗罪:个人英雄主义 资本和股权纠结

有一个数字可以反映科学家创业的巨大价值:截至2011年6月,创业板231家公司中,84个创始人具有科学家或工程师背景,共持有市值350亿元,约占创业板总市值的4%-5%。
2011-10-26 16:14 · 创业家  刘恒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但高科技成果如何孵化成产品,科研人员如何面对市场,科学家创业以后如何跟体制、资本打交道,产业如何报国,这是一个痛苦的嬗变过程,经历了几代人的卓绝实践。

  这中间,既有改革开放30年来的“知识分子下海”现象,也有开板近两年的创业板上的“科学家富豪”现象,既有王选当年“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革命,也有关于“贸工技”和“技工贸”路线孰是孰非的“倪柳之争”,既有中央“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宏大布局,也有无锡尚德等成功模式背后的“政府VC”争议。

  有一个数字可以反映科学家创业的巨大价值:截至2011年6月,创业板231家公司中,84个创始人具有科学家或工程师背景,共持有市值350亿元,约占创业板总市值的4%-5%。

  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要变成创业家,但创业的科学家应该遵循企业成长规律,处理好自身的“人格分裂”。柳传志说,“科学家和企业管理者有明显的性格上的不同,我到现在也弄不清楚哪些是天生的,哪些可以后天培养。但是事实表明,科学工作者要做好企业管理者,*要心胸开阔,凝聚更多的人一起工作,人家都是项链上的珍珠,你要做穿珍珠的这根线。”(详见附文:《柳传志:从科学家到创业家有多远?》)

  有了一代代、一根根“穿珍珠的这根线”,科学家和创业家共同构成了这个国家的产业创新。但业界对于科学家创业仍然存在很多误区,很多科学家要变成创业家,尚未摆脱体制、产品、资本、技术情结、理想主义等“七宗罪”。

  猴子进化成人难,人变成创业家很难,科学家变成创业家难上加难。很多科学家是“伪创业”,很多创业家“人格分裂”,但创业面前,人人平等,科学家尤其要自我革命。

  实验室的产品难进车间

  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并不比在实验室里发明这一成果容易。让实验成果达到批量生产,需要成熟的技术和设备,这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

  “从技术到产品,最后到商品,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跨越鸿沟,这是外人很难看到的。”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说。

  有一些技术听起来非常动听,但是如果量产,成本高的离谱,还是不具备商业价值。一个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设备,自称可以把低品位的矿变成高品位,但是设备里的螺旋工作时会产生1000度高温,必须要用航天耐高温材料,成本太高,根本无法在现实中使用。

  产品变成商品,比人变猴子难

  只有技术不行,只有产品不行,如何把产品与市场结合起来更重要。科学家以前只钻研技术,对市场感觉不敏感,在商业模式的设计上可能会走弯路。

  2008年联想办了“联想之星”,希望通过发现并培育优秀的科技创业者,推动科技成果的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在筛选过程中他们发现,有些科技人员把自己的科技成果看得特别重,但是对科技成果怎么转化成为产品不屑一顾。

  柳传志说,“在这个观念下,他是做不好的。如果只是一个科学家,只在科学家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当不好CEO,企业很难办好。”

  实际上,很多创业成功的科学家团队,都是走“技贸工”的路径,从最熟悉的技术入手,逐渐认识市场,这不啻为一条明路。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家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