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科学家创业七宗罪:个人英雄主义 资本和股权纠结

有一个数字可以反映科学家创业的巨大价值:截至2011年6月,创业板231家公司中,84个创始人具有科学家或工程师背景,共持有市值350亿元,约占创业板总市值的4%-5%。
2011-10-26 16:14 · 创业家  刘恒涛    
   
 

  专利归属不明

  体制问题是双刃剑。一些科研院所工作人员出来创业,其创业的技术属于职务专利,依照法律,科研院所在其创业公司也有股份。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关键决策会很受影响。

  “我们希望公司是一种纯粹的法人治理,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公司的发展由董事会、管理层来决策,但是有的领导习惯了多年的行政思维,有时会用命令来干涉公司的经营,这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情。”一位科学家的公司里有多个政府部门的股份,公司的决策要层层上报,周期很长,非常影响工作效率。

  一位大学教授也很受困扰,因为科技部和教育部关于职务专利的规定并不一致,他的公司筹备上市的时候就受到了阻碍,股改方案在科技部的相关部门通过了,但是通不过教育部的签字,为此耽搁了公司的上市。

  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廖维林创办的江西西林科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上市搁浅,其核心技术的归属就是大问题。

  技术先行的弊端

  科学研究追求技术的*性,但是做企业追求的是市场。很多科学家创业,总是下意识地去追求技术,花大力气高投入,最后市场效果很差,白白耗费人力物力。

  汉王科技刘迎建就曾在这方面栽过跟头。2000年年底,刘迎建在观摩德国CeBIT电子展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新机会:智能电话,用户在座机上实现打电话、发短信、查询天气预报、读新闻等功能。汉王先后花费近一亿元独自建了一条智能电话生产线。产品很成功,汉王也几乎垄断了这个市场。但是直到今日,消费者始终没有养成用固话来书写短信的习惯,这次错误的判断,几乎使汉王陷入绝境。

  去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在发言时指出,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差距甚远。技术先行、脱离现实应该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资本和股权纠结

  接受谁的投资,政府的钱还是市场的钱?对于科学家创业公司非常敏感。他们有优势吸引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基金,也很受地方政府或高新园区资金的青睐,但他们要么满足于做“项目公司”,要么受困于“婆婆”的指手画脚。

  在团队的股权结构上,科学家创始人也容易出现问题。他们一般是技术入股,贡献不同,股权比例不同,难免会有矛盾冲突。

  以创业板上的奇迹——沃森生物为例,公司核心高管来自昆明医药生物所,后来几经股权变更,技术骨干加入,新老股东多了,矛盾出现了。他们设计了一个赎买政策,对公司估值,把所有人的股权买下来,然后再根据每个人对公司未来可能的贡献,重新分配股权。

  沃森生物董事长李云春说,“早期创业的时候决策很简单,在一起吃个饭、喝个茶即可,再往后就要按照公司治理的要求,遵循股东意志行事。”他们最早几个人在昆明所经常一起打桥牌,关系熟稔。或许,这才是股权再分配得以顺利进行的原因。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家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