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华源会兴盛转实录 朱敏邓锋等硅谷中国创业者的两世人生

华源会,这个2001年诞生于硅谷的大陆华人创业协会组织,曾经涌现出一大批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邓锋、朱敏、陈宏、武平等等。如今,它正站在十字路口。
2010-12-14 09:27 · 创业家  杜若洋   
   

  在硅谷成功

  朱敏注定是耐不住寂寞的,哪怕是在陌生的美国。1986年,来美国两年后,他就动起了创业的心思。

  此后的故事已经反复见诸于媒体,但我们还是要再做一个梗概,毕竟这是我们能找到的大陆华人在硅谷创业的起点。

  1986年,还在上学的朱敏帮一个软件公司写了一点程序,不久这个公司就被一家大公司并购,这让朱敏眼前一亮,他也想做一家公司卖给这家大公司。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商业计划书开始找投资。但没有人相信一个中国大陆来的留学生,朱敏铩羽而归。

  此后的几年里,朱敏参与了一家软件公司的创业,也在普华永道这样的大公司里当过副科技官。1991年,他真正走上了创业的道路。美国人不投他,一个新加坡人充当了他的天使。公司叫Future labs,朱敏占有30%的股份。此后5年,朱敏几乎一直挣扎在两个竞争对手的阴影中,一个叫IBM,另一个叫Intel。他面临过资金链断裂,但一直靠零散的融资挺着。直到1996年,一家公司以12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Future labs,朱敏挣到了创业路上的*桶金。

  1997年,朱敏开始了新的创业,这次他找到的合伙人是印度人苏布拉·埃亚。他们的新公司叫做WebEx(网讯)。1998年,在大陆留学生创业日渐被接受的背景下,朱敏*次拿到了美国VC700万美元的投资。此后,公司的产品定位也确定下来,做音频和视频会议系统。WebEx进入快速发展期。2000年7月,公司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而此时,他已经落后于起步比他晚的陈宏了,在大半年前的1999年12月,陈宏的第二家公司Gric已经成功登陆纳斯达克。

  1994年,认定自己一定要通过创业来证明中国人本领的陈宏离开了纽约,来到了创业者的天堂——硅谷。

  他是拿着自己在纽约攒下的20万年薪,和一位台湾企业家的50万天使投资开始生意的。他的*个员工是西安交大的同学张西宁。公司的名字叫Aimnet。这年陈宏31岁,他和夫人刘雅玲及张西宁三个人从购置桌椅板凳开始了。

  在公司资金链紧张的时候,陈宏经历了和朱敏8年前一样经历过的事情——在美国VC面前频频碰?壁。

  “我给很多大的VC都发了邮件,但根本没人理我。当时我们大陆华人想约红杉这样机构的合伙人,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没有任何渠道。我谈过的美国VC都是小VC,但见面他们都会问:‘你们中国人会创业吗?’”陈宏当时*能搬出来说服对方的例子就是朱敏,但当时的WebEx也没挣到钱,而且朱敏还不是CEO。最终,还是一家新加坡VC和一家台湾VC一起开出了一张250万美元的支票,救了陈宏一马。1997年,Aimnet卖了1000万美元,“他没挣到什么钱,但也没亏。”张西宁说。

  其实,早在1996年的时候,陈宏就在Aimnet里分出了一个部门开始做国际电话的虚拟漫游业务,这也就是最终成就陈宏的Gric的前身。1997年卖掉老公司之后,陈宏把钱都投入到了Gric里。

  如果您对这段创业历程的细节有兴趣的话,也可以上网搜索。总之,历经磨难,到1999年12月上市时,Gric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国际虚拟漫游服务提供商,业务覆盖150多个国家。而在陈宏之前几个月,一个叫王犀的人把一家叫做Viador的公司带上了纳斯达克,成为*个把公司做上市的大陆留学生。

  而在朱敏和陈宏之后,又有一家大陆华人创立的公司在2001年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这家公司叫NetScreen,它的三个创始人分别叫邓锋、谢青和柯严。由于邓锋在后面的篇章中将成为主角,所以,NetScreen的故事我们随后再来讲述。这就是大陆华人在美国最早的创业故事。

  这些*批的成功者为华源会的舞台提供了明星与主角,他们的面孔成为了这个组织的旗帜和标志。因为有了他们,华源会才得以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当时我在硅谷华人中的号召力,就好像现在马云在年轻人中的号召力一样。”陈宏自豪地?说。

  而正当陈宏、朱敏、邓锋在硅谷的事业爬向高峰的时候,有另外几个人也在冲向他们成功的高点。这些人曾经和陈宏们同时留学美国,但学成之后却把创业的地点选在了“偏僻”的中国。他们中的代表有张朝阳沈南鹏、李彦宏。

  华源诞生

  从1980年代早中期,*代中国大陆留学生走出国门,经过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到1990年代末,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职业分布与职位层次上,大陆中国人在硅谷都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与成就。此时,诸如大学同学会、行业工程师协会这样的华人社团已经非常之多,但越来越活跃的华人创业者却还没有一个自己的组织。

  1999年初,李钦敏等一群北大计算机系出身的留学生组织了一个叫做E-club的小社团,传播创业理念。很快这个社团的影响力就冲出了计算机系,冲出了北大的圈子。他们邀请陈宏这些华人创业明星们来给留学生做讲座,每次活动规模不大,几十个人,活动场所就是教室。当时在下面听讲的人中有一个两眼放光的帅气小伙子,这个人叫李彦宏。

  很快,陈宏,还有事业同样正在上升期的创业者朱敏,就在E-club的活动中看到了一种来自年轻人的强烈需求,他们需要一个帮助他们创业的组织。想想自己起步时的孤独和无助,陈宏他们开始了一个宏大的谋划。

  陈亦工当时刚刚从美国中部的一所大学攻读完法律博士毕业,来到硅谷工作。北大毕业的他积极参与了E-club的组织工作。他手里至今保留着一张照片,是2000年1月,陈宏、朱敏等人*次碰头商量做大E-club后的合影。

  2000年下半年,一个契机加速了华源会筹办的进程。当时深圳市政府要派出一个市长领衔的代表团访问硅谷,考察创业,他们希望硅谷这边的华人组织能够接待。于是,陈宏、朱敏、茅道临、陈亦工等几个人在张守晟(2009~2010年华源会会长,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家的客厅里召开了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决定在E-club的基础上成立一个全新的帮助大陆华人创业的公益组织,并起名叫华源科技协会。大家选举陈宏担任首任会长,陈亦工任秘书长,还为协会确定了两个主要任务:*,帮助大陆在硅谷的留学生创业;第二,成为中美间商业交流的渠道。

  “我们从一开始的目标就是成为在美国主流商业圈有影响力的高端组织。”陈宏说。其实,在华源之前,华人创业者在硅谷并非没有主流的组织,它们分别是台湾人创办的玉山协会,香港人主导的AAMA协会。“我们可以去听他们的会,但却无法接触到他们的高层,也没有人会重视我们。”

  于是,一次在客厅里的聚会决定了华源会的诞生。虽然在日后的十年中,华源成为了华人在硅谷的*创业组织,但在最初的一年里,作为非营利组织,由于资金来源紧张,华源没有组织大的活动,即使接待深圳市代表团,也是在斯坦福大学租了一间教室,把以前留学生聚会时喝的可口可乐换成了红酒。而日常里,华源还会每月组织会员活动,规模一般不大,是闭门的私密交流。

  但华源的*们很清楚,要想进入主流,必须有一个影响力足够大的年会。于是,2001年,一切都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寻找投资机构做赞助商,招募志愿者,邀请参会嘉宾,选择会场,刊发广告。由于心里没底,最初定下的会场竟然无法容纳下踊跃的报名者,陈亦工又临时把会场变到了Santa Clara的会议中心。

  直到这一刻,陈宏才确定,华源会真的抓住了那个时代的脉搏。大陆华人在硅谷的一个新时代即将开始。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家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