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十家创业板企业定价出炉,创业板首批企业IPO已渐行渐进。作为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退出的重要一环,创业板的设立业内早已热盼已久。
对于目前即将上市的公司的定价,创投人士们怎么看?未来是否会将此作为推出的主要渠道?中国的创业板怎样避免重蹈韩国、香港创业板“昙花一现”的覆辙?
对此,网易财经今日连线了多位创投界人士,除对创业板企业更类似中小板、机构投资者参与不多的担忧外。多数创投人士表示将对创业板未来前景看好,称将作为重要的推出渠道加以关注。其中,中外合资创投则纷纷呼吁,应该早日获得与内资创投同样的国民待遇。
合资创投呼吁“国民待遇”
德丰杰龙脉创业投资咨询公司执行董事李广新表示,中国上市公司市盈率普遍偏高是一种常态,很多拟上市企业的成长性确实被看好。未来在创业板上市确实对其“很有吸引力”。不过,与内资企业相比,合资、外资创投的门槛相对更高。
他指出,目前中外合资创投在中国市场投资需要在证监会和商务部两套法律框架下进行。按照目前商务部的相关规定,合资企业变为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的过程中,如果上市至少要保证连续三年盈利,而内资企业则一般是两年。
“如果是这样,相同条件下,我们为何要选择国外退出呢?”李广新说,合资创投在中国创业板退市面临更高的门槛,目前的法律规定对于活跃创投以及创业板均是不利的。
除此之外,目前具有外资背景的创投在中国股市退出几乎没有其他法律障碍,只是在税收上比内资企业略高。而在国内资本市场对企业定价普遍高于国外的情况下,这显然不会影响合资创投的热情。
“国内市场的定价确实很有吸引力,”李广新坦言,企业连续三年盈利年限的不同对其来说是目前*的限制。天平的另一端是,离岸退出方面的法律、税收制度都相对健全,该类创投更为擅长且已驾轻就熟。
“创业板定价,中小板资质”
来自监管方面的更高要求,显然是影响外资创投未来在创业板退出的重要因素之一。来自创投研究机构清科集团的报告显示,在已经通过证监会初审的105家企业中,有38家背后拥有VC\PE的身影,而其中本土创投拥有*优势,占据投资数量的近三分之二。
不过,具有先机的本土创投也有自己的困惑。拥有上海市政府背景的上海科技投资公司项目经理李洪滔告诉网易财经,从目前拟上市的创业企业的招股说明书来看,未来的创业板更像是类似于中小板的“小小板”,而非真正意义上云集高风险、高成长的创业板。
“除少量公司外,我从技术创新性、增长率、现有规模来看,我看不出这些企业和中小板的区别。但是这些企业的市盈率已开始就定在30倍以上,远高于中小板上20倍的市盈率。”
而高定价在李洪滔看来,更多的也是一种担忧。“如果定价过高,交投不活跃,未来市场将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退出就无从谈起。”
事实上,纵观全球创业板开设经验,除了美国的纳斯达克之外,全球现有成功案例。香港创业板当年因为对基本财务指标要求不严高,导致创业板已经缺乏融资、变现功能,目前已经变为“一潭死水”。
除此之外,李洪滔还担心,如果创业板机构参与较少,未来创投顺利退出则成问题。“我们不能靠散户一点一点接盘来退出,如果没有机构的参与,创业板也不能起到帮助退出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基金机构已经被允许投资创业板,但创业板几十亿的盘子,根本经不起动辄百亿规模的基金的进出。
备战创业板多是PE VC很少
如果说,机构投资的参与有待于创业板的扩容,中国的本土创投队伍的成长也有待于理念的成熟。公开资料显示,虽然超过三成的创业板初审公司都有创投身影,不过目前拟上市首批公司中,大多数创投都是在07年之后进入,且所占股权比例很小。
“这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现象,说明很多创投都是趁创业板开闸来抢一把的,”德丰杰龙脉董事总经理李广新告诉网易财经,目前创投背后的资金性质创投资金而属于私募股权。通过公司创始初始介入,经过长期培育,最终在创业板上市退出的一整套“生产线”,目前在显然中国还不成熟。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网易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