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逝春来,中国股权投资的开年聚会正式登场。新的一年,面对新形势、新趋势,创投行业将面临哪些挑战?又将缔造怎样的商业传奇?3月19日,由清科、投资界主办的“2021投资界百人论坛”在三亚举行,我们与行业头部力量一起解读不一样的2021,聆听浪潮新声。
会上,盛山资产创始合伙人甘世雄,联新资本创始合伙人曲列锋,辰德资本管理合伙人谈庆围绕《踏浪而来,大健康投资要浪里淘金》进行了圆桌讨论,由分享投资联合创始人、医疗健康主管合伙人黄反之先生主持。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整理:
黄反之:各位好!从清科这些年研究报告看得出来,在投资领域像互联网、TMT还有医疗健康一直处于榜上前三名,显示出医疗健康投资的热度,今天我们四位嘉宾跟大家就大健康投资的看法和发展趋势做一些分享。首先,还是请各位嘉宾对自己的机构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甘世雄:各位好!我是盛山资产的甘世雄,我们成立有七年的时间,目前我们专注生物医药、生物科技投资,主要是在上海苏州的一些项目。
曲列锋:医疗健康我们投的两大方向之一,2013年开始,我们投资医疗健康领域,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三个方面都有投资,到目前为止我们大健康领域累计投资30个项目左右。
谈庆:我们辰德资本是专注于医疗技术的VC基金,在大健康领域,医疗技术其实是一个细分赛道,我们主要关注器械、体外诊断等领域,过去几年,我们投了60多个项目。
黄反之:我们分享投资是深圳本土的人民币VC,投资阶段都是早期,以A轮和Pre—A轮为主。我们有四期医疗基金,规模30多亿,投了100多个医疗项目。目前,我们一共有七家医疗上市公司,我们的特色是以生物医药为主,60%到70%是投资生物技术跟新药,投资医疗器械偏少一点,我们10%左右投创新器械,20%左右投服务。
第一个问题,这两年生物医药非常火,我想问一下各家机构,在过去这一年里,抓住哪些好机会,又错失了哪些机会?
谈庆:去年一年医疗是一个特别火的赛道,上市企业特别多,股价涨幅也特别好,去年在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在心血管微创领域里我们的布局得到了很大的收益,不管是支架,还是市场,都超出我们预期。
当然,体外诊断还有基因检测依然是一个大的市场,这是非常好的行业,也有非常好的公司,我们一直在这个赛道里面布局,去年一年成长非常快。我们一直聚焦于医疗硬科技创新的几个子赛道,还是要自己把市场搞明白,不要踩一些大坑,也感谢市场给予我们的回报。
黄反之:谈总这边可能偏医疗器械,而且主要聚焦在微创介入还有体外诊断,确实也是资本市场非常热捧的,包括像去香港上市的启明医疗、沛嘉,国内科创板上市的心脉医疗、南微医学等等。另外,过去一年,因为疫情,对体外诊断这个领域也是非常大的利好,下面有请曲总。
曲列锋:遗憾没有办法说,每个基金都是结合自己的特点,做自己比较适合的事。因为我们在药、器械、服务三个细分赛道都有布局。过去一年,也是按部就班的在三个小赛道里面做一些投资,比如说新药领域,我们在珠海投了一家抗肿瘤和代谢领域的以双抗为主要特色的研发企业,在苏州投资了国内第一家做DNA新冠疫苗的公司。
医疗器械方面,我们投资了拥有哈工大背景的机器人团队,也是目前国内做腹腔镜机器人正式进入临床阶段的几家公司之一,还投资了做磁悬浮小型人工心脏的公司。
智能医疗一直是我们这些年关注的,去年投了两家,也是首批拿到国内智能影像的公司,这都是在肺结节和骨科领域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另外,作为医药销售的延伸,我们投了云健康,应该是国内做DTP药房比较领先的一家企业。
这两年医疗机遇特别好,国内新项目多,但同行机构进来的也比较多,所以在大的赛道,每个基金都是结合自己的强项做布局。
黄反之:我其实看到咱们联新资本布局还是比较广泛的,除了医药器械,在人工智能领域也有涉及,我看你们投了一些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企业,像平安好医生、微医。经过过去很热的阶段,也确实经过一些波折,特别是现在一些人工智能公司本来打算国内上市的,但现在碰到一些问题,这些方面怎么样看?
曲列锋:首先,人工智能医疗肯定是一个非常大的落地场景,也是未来除了金融安防以外最大的场景。接下来还要再细分,我们也是提前几年在类似像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做的一些投资,包括现在平安好医生是互联网医疗起家的,现在也是人工智能方面尝试各种应用推广比较活跃的公司。
刚才问到资本化的前景,我想首先这一类公司所在的赛道都是新兴赛道,无论技术的不断迭代和演进,以及场景的落地还有商业模式的建立都需要时间,基本上过去已经探索了四年左右的时间,未来可能还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把这个将来的应用场景逐步落地,变成比较扎实的商业模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过程当中按照资本化的想法,国内还不太成熟。
因为第一批互联网医疗上市企业,平安好医生也是先香港上市,我预测,人工智能应用主要的那六七家公司可能也把香港作为首选的资本化途径,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甘世雄:去年,相对以前的策略做了一点小小的调整,主要体现在我们项目的数量少而精,而且赛道特别集中,以前我们是药、生物科技、体外诊断,去年我们重点在生物科技投了几家公司,一个做基因细胞治疗CDMO的和元生物,踩的节点不错,进去一年的时间,企业成长比较快;也投了北大谢晓亮教授的生殖健康项目亿康基因,它是做单细胞扩增技术也发展的很好;而且已经有两个多亿的收入;还投了一个华大系孵化的肿瘤早筛项目吉因加科技,它是国内肿瘤NGS龙头企业。
最近,我们还要马上投一家做高端肿瘤专科连锁医院的,重点是做放射治疗,我们以前专注相对前期偏早期的项目,去年开始,可能偏后一点,我们想抓住未来成为行业龙头的企业,我们想用产业链、产业龙头,加上产业集群的逻辑布局。
黄反之:我们过去的投资主线为精准医疗,去年也仍然沿着这个主线布局,精准医疗核心就意味着一定跟生物科技相关。无论投新药,还是投器械都要跟生物技术相结合,生物技术我们上游布局了五六家企业,去年有四家IPO,这些都是分别做上游的各种各样的原材料。药物领域,我们布局较广,投了二三十家做新药研发的公司,我们基本不投仿药,同时也会关注新药相关的配套服务,如CRO、CDMO和一些高端制剂也有布局。
器械领域我们布局比较少,只占10%左右。这10%要跟我们以精准医疗为投资主线相关,绝大多数器械的功能性不一定跟精准医疗相关。我们在与精准医疗相关的微创介入、再生医学、人机交互等细分领域都有布局。
过去一年大健康非常火,像天图、腾讯也开始投医药,各家机构都有自己的投资逻辑,如何在竞争当中找到差异化非常重要。在我们看来大健康投资逻辑不是单一的,有精准医疗的逻辑、进口替代的逻辑,也有跟科技结合的逻辑以及消费升级的逻辑,消费升级它除了在日常生活里有体现,在医疗健康领域里也开始体现。
实际上,这四大类下面都有各种各样投资成功的案例,每家侧重点也不一样,所以也想听一下,咱们几家各自的投资逻辑有一些什么侧重?
甘世雄:新药投资我们重点关注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偏成熟的所谓头部的企业:第一,团队优秀。这里面要有领袖级的企业家和标杆型的科学家,我们投资的一个项目的负责人本身是全球大药企的前高级副总裁,BD能力还有资源整合能力包括募资能力特别强,给他搭配的也是标杆型的首席科学家,在某一个技术领域当中有突出的贡献。第二,管线丰富。新药失败率很高,管线一定要丰富,而且快速推进一个完了另外一个马上上。第三,成熟平台,且这个技术平台具有创新性,不管做单抗、双抗,还是小分子的。第四,获得验证。有一些项目,即便产品没有研发出来,但已经就有大的跨国公司愿意付费买他的技术。
另一个方向是早期项目我们也投,我们重点关注三方面:第一,靶点机理新颖性。第二,技术平台创新性。第三,临床试验精准性。团队当中一定要有一个优秀的首席临床官,这对早期新药研发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为确保新药研发的成功,我们特别注重产业链的整合,把临床前CRO、CDMO以及临床CRO进行结合和赋能。
黄反之:甘世雄总还是以创新药为主要方向?
甘世雄:我们只做创新药,当然投一些生物科技和体外诊断,这和新药不太一样,因为技术在生物科技当中包括了基因治疗、细胞治疗以及合成生物学等都是和美国同步的。以新冠为代表,现在来看国内政策的支持以及市场的推动,好多项目实际上没有拿到证,通过科研服务就可以实现收入了。
黄反之:新药投资永远是一个风险很高的领域,怎样尽量减少高失败率的风险?
甘世雄:非常好的话题,我们不停的研究、思索,最近稍稍有一点感悟,就是围绕着我们战略合作伙伴维亚生物孵化的近百家公司中进行挑选,目前为止投了五家还没有失败的,我们想围绕着这个商业模式进行孵化投资,在专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我们目前在张江、苏州及嘉兴,形成一定的规模。我自己理解新药研发非常难,就像黑暗当中摸索,所以大家一定牵手,当然也需要不停的总结。
曲列锋:技术升级产业升级为主线,咱们生物医药发展到今年,一条主线是技术升级也到了一个井喷状态;第二条主线是结合近期的国际形势,进口替代也是大势所趋。无论是生物医药还有医疗器械都是围绕这两条主线做,挑最快的赛道,讲投资逻辑我想差不多大同小异,自主创新还有进口替代是主要的逻辑。
黄反之:这可能是过去医疗基金大多数采取的一个逻辑。
谈庆:医疗的投资逻辑,跟TMT没有什么差别,也是为什么这么多的TMT基金都投医疗。目前新一批进来投资的都是TMT基金,他们做的也挺好。五年后,可能我们不需要单独的大健康论坛,在TMT专场就可以。TMT第一个投资的就是科技,只不过以前大家觉得互联网太挣钱都去做互联网了,去年,大家回过头来说医疗好像挺挣钱的,所以我们企业的融资,融一轮不算什么,一年融两轮才可以。我们新投资的至少三分之一的项目里都有TMT同伴一起玩,这个界限现在越来越模糊,所以讲投资逻辑应该跟TMT没有大的差别了,这可能是医疗投资人今后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黄反之:投资逻辑我们每年都会重新看一下,过去四五年我们基本上都坚持单一的投资逻辑,就是精准医疗。现在来看,确实因为坚持这个逻辑,我们过去的投资也确实收获了很多。在香港最先上市的都是新药企业,后来上了两三家器械企业,又开始有一些体外诊断企业上市,这些都是精准医疗的范畴。科创板生物医药上市企业也大多是做新药和体外诊断的,过去精准医疗的投资逻辑确实是契合了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医疗发展的趋势。
但去年开始,实际上我们也感觉到了一些新的动向,这和上一场嘉宾讲的有关,就是消费升级。过去说消费升级可能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生活里面,但消费升级也悄然发生于大健康领域,比如医美、宠物医疗、运动康复、眼科、口腔、养老康护的快速兴起等,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用于疾病的治疗,而是用于提高生活品质,或者追求美丽,我们从去年也开始关注。
我们做一个区分,将它称之为消费医疗。过去投的新药器械称为医疗严肃,从去年开始,我们就把未来的投资逻辑做了一些修改,加上了消费医疗逻辑,所以我们现在是双主线双逻辑驱动。
就消费医疗这一块的兴起,大家怎么看待其中的投资机会?
谈庆:我们的定义跟黄总本意一样的,但用词上有一点差别,我们叫品质医疗。医疗本身就是消费,看病本身就是医疗消费,差别在于正常消费以外会要求更多的品质,比如说医美,其实不是原来的医疗消费,所以我们把这个称为品质医疗。
从需求来看,我们更多的看到由于技术改变,使得消费习惯或消费场景得到了一个很大改善,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做了连续投资,比如说投了一个做隐型正畸牙套的企业,投了三年以来,我们看到每个月报表和去年同期相比都是翻番,这就是中国市场的一个趋势。这个趋势伴随着技术的改变,使得传统满足这些需求的方式发生很大的改变。
曲列锋:因为我们在消费医疗领域布局不多,更想从另外维度讲,从今年开始60后的一代人已经进入60岁的年纪了,医疗消费的分层化也会越来越明显。所以,进入老龄化的富裕一代人所需要的医药企业品质跟一般的人群逐步分层化,许多创新技术一开始不可能普及所有民众,这种情况下,一些创新的高端的器械、药,我觉得将来发展的机会比较大。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过去几年布局的都是面向老龄化的,针对有消费实力人群的企业,这一代的消费升级是我们将来看好的方向。
甘世雄:我有一个案例刚好可以应景谈医疗消费升级,我们投的项目美中嘉和是做高端连锁的肿瘤专科医院。中国投这么多药,缺的是硬件设施和软实力,尤其医疗当中我们有很多感受不好的地方,医院里常有“如家”,但很少有“万豪”。美中嘉和开设在广州中山的肿瘤医院,从硬件上看,按照五星级的标准,五百张病床全部都是单间,设备商引进的是质子治疗,软件上引进的是美国梅奥。
举一个典型例子,乳腺癌的治疗。我们对于该病的治疗一定要通过保乳,还要结合质子放射治疗,最后出来的效果跟我们的传统的治疗完全不一样的,当然这个消费不一样。国内几万块钱,这个可能花20万块钱。
我们认为,医疗里面的消费升级尤其是在缺医的大背景下,将来国家还要继续放开,美中嘉和开设在上海的高端肿瘤医院也是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以前,我们这样的高端医疗都是跑到美国、日本或者台湾,这个方面我们也是做了一些尝试。
黄反之:其实消费医疗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消费医疗首先可以自主择期,不是说不治马上有危险,通常非刚需,还有一个基本是自费。
甘世雄:我们对于消费医疗不太关注。
黄反之:资本市场中,大家看到了茅台酒、矿泉水、海天酱油这几个瓶子出现了大的公司,另外医美上市公司也拥有千亿市值,这背后让我们看到了消费医疗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机会。我们上游中游也都在布局,过去,我们布局上游新药的材料,现在我们也看好一些专门做保健品、功能食品上游材料的企业,从医药变成消费食品和美容用品。另外像医美的上游设备,过去医美设备并没有进入我们视野。
谈庆:其实,我们看了很多医美设备,但没敢投一个。因为医美不是由设备技术驱动的,而是市场驱动的,所以医美的设备我们看了一下本质上没有大的差别,这个事情不是我们擅长的,是做市场品牌的人做的。关于品质医疗的上游其实很多机会,比如说美瞳。
黄反之:这个东西可能是边缘性的,做消费做科技也可以投,做健康的也可以投。如果从一个医用角度来看,对于我们做医疗投资可能会有一些优势。
最后跟大家探讨一个问题,国内的医疗政策在不断的变革,资本市场也在不断的发生变革,比如说医疗政策对医疗最大的影响是大家知道的带量采购,集采已经发生了很多极端案例了,像支架已经从上万块钱大几千块钱降到六、七百块钱,PD1治疗费也从每年六、七十万降到三万多元,对于医疗投资有很大的挑战,我们过去投创新,可以享受创新的红利,现在可能这个红利会越来越短,可能还没有享受到就要面临集采的压力,这一点是我们所有投资人面临的问题,我也想听一下几位投资人对于这个政策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谈庆:我觉得是好事,我们做医疗投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受益,另外一个角度,把一些相对成熟的产品价格降下来,使得老百姓或者国家政府手里面固定或者有限的资金可以放在更多的技术创新里,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
具体来讲,我们自己投资,一直把市场分成三块,第一类是生命攸关;第二类是基本医疗;第三类是品质医疗。基本医疗是国家可以控制的,而且要覆盖绝大多数人群的,这个领域肯定要有集采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是国家应该为老百姓做的正确的事情。
技术创新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生死攸关的疾病面前我们可以通过新的技术给百姓、给医生一个新的选择,这样大家愿意为此买单,我们在这个领域里投了很多技术驱动类的创新项目。
另外,品质医疗是政府医保不覆盖的,而老百姓富裕后愿意改善生活,且拥有自费能力采用的医疗方式。如果通过新的技术可以提高我们的医疗品质,或者满足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或品质要求,我觉得大家愿意自费。
所以,我们过去六七年里投资的80%左右的项目,都是在第一类和第三类中,第二类反而比较少。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投资人真正为社会做贡献的地方,我们认为集采政策还是应该的,而且这也在促进社会发展。
曲列锋:核心主线还是创新,我们现在基本不投仿制药,还是投最前沿高壁垒的创新药,这是我们的唯一主线。尤其现在的国际形势下,不仅有半导体、人工智能信息化的竞争,将来一定会延伸到生物医药领域。至于说,因为到一定量之后产生竞争集采,这是必然规律,我们做科技投资始于创新,终于为人民服务,这是投资人的使命。
甘世雄:我们内部对于这件事不停的讨论,坦率来说,我们投的项目都是偏创新的,现在也帮助做创新的科学家、企业家们避免赛道拥挤,以及怎样快速跟别人合作而不是单打独斗,比如搞一个50%对50%的合资公司而不是自己建销售团队。所以创业者的格局、胸怀、眼光加上资源整合的能力是未来应对竞争的手段,今天有集采,明天还会有别的竞争变化,只要做企业,永远在竞争当中。
黄反之:真正投了引领创新的企业,短期内是不会受到冲击的。像国家集采也是三家以上,而且用量比较大才会做,还是要投在前三名,别人很难超越也很难仿制。
另外,我们看靶点的时候并不是说要追那些热点的靶点,而是要真正基于临床需求,创业的方法也很重要,过程当中是不是可以卖给别人或者跟别人合作,这些也是目前能够应对集采可能的一些方法。总之,还是要投资真正的创新,要投在创新的路上走的比别人更快的公司。
最后,新的一年,你觉得最看好的细分投资领域有哪些?
甘世雄:合成生物学这个赛道比较有意思,我们专门招了相关的博士,也跟业内科学家做了研究探讨。因为这个与生物科技行业有关,我觉得是比较有意思的赛道,而且出来就有收入,收入还呈指数级的增长。
曲列锋:我们还是以技术创新为主,特别是一些新兴的前沿技术,比如基因编辑。
谈庆:我最看好的还是围绕新兴技术,以及围绕它出现的创新突破。
黄反之:我们还是最看好生物医药方向,包括基因、病毒、微生物药物,另外我们非常看好与其配套的,像生物制药CDMO、CRO、高端制剂等。
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pe.pedaily.cn/202103/4686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