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请别再发那些伪医学养生科普了

基于流量算法推荐的逻辑,这类内容往往会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火,会让更多的人获取到这类伪科普——反而是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规范的科普内容躺在角落——这类内容更难冷启动,而这也正是医学科普领域很难进入大众领域的一个问题。所以,医学科普到底应该怎么做?
2020-11-10 09:32 · 品玩  钟文   
   
几天前,我正在外地出差忙得手忙脚乱时,我的家人急忙地给我打来一个电话,她说她看到视频上有人说——吃芹菜、醋泡花生等同于降压药,让我帮她查查是不是真的。像我这样经常收到这些假“健康科普”消息的人应该还有不少。比如她关注的短视频账号大多都是与养生和健康有关的——我简单的检索了一下,其实有不少是既惊悚又伪科学的,什么“小心!来自韩国的杀人菇出现了”,“重要,这样洗鱼会把自己洗进ICU”,“每天一头大蒜,癌症离你远一点”......我刷了刷她的账号,其中也充斥了大量的所谓的“医学科普”和“养生新闻”。基于流量算法推荐的逻辑,这类内容往往会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火,会让更多的人获取到这类伪科普——反而是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规范的科普内容躺在角落——这类内容更难冷启动,而这也正是医学科普领域很难进入大众领域的一个问题。所以,医学科普到底应该怎么做?

医学科普的溯源

网络医学科普是怎么来的?社交本质上其实是一种互联网技术,而回溯互联网技术助力医学科普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阶段为互联网成长初期,一方面互联网技术连接了人和内容,推动了医学知识的传播,让知识的迅速产生和阅读成为可能,但也侧面造成了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伪科普、软营销内容、小编洗稿式科普充斥网络,给用户寻求医学信息带来了极大干扰,甚至成为部分平台的逐利工具。伪科普充斥的同时,无形之中增加了用户获得正确健康信息的时间与精力成本。另一方面,真正有用的信息缺少了权威渠道的输出,这甚至带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导致很多医生也不愿意在互联网平台上做科普,释放自己的专业价值。也就是说,医学知识的内容需要的专业性更强。在内容体系的建设方面,现阶段的互联网平台先要做的是推广专业内容的生产,需要更多的专业医生资源。为了根治这些伪科普内容,不少垂直专业平台也联合医生相继推出了垂直的科普频道,瞄准人们经常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伪科普。这里还有一个大背景:一方面,那些网络重度用户们已经踩过一些坑,他们已经可以区分一些信息究竟是劣质的医学资讯还是有价值的网络科普,他们也可以带动传播给家里的老年人;另外一方面,近年来慢性病年轻化趋势明显,这些重度网络用户也是其中的一员,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对于那些相对浅层,单点的资讯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所需,最后促使他们走进更系统化、图谱化的医学知识领域。这也意味着,互联网医学科普开始迈入第二阶段。专业医学科普领域的知识体系已经架构完成,而医学科普也围绕新的元素迎来了下一个发展周期。

从社交到场景

我的朋友小慧已经可以熟练地在网络上找到正确的有利的讯息,这些内容更多的拥有专业医生和大的医学平台的认证。而除去医生可以在线问答之外,她还找到加入到了一个医学平台上的“圈子”里,认识了更多社区“病友”。“圈子”其实是腾讯医典的一个产品功能。面向慢病等需要长期护理的疾病群体及其亲友,腾讯想要打造实用的用户分享互助社区,用户在圈子可以参与提问回答、话题讨论等,让用户间可以跨地域共享亲身经历,通过这些经历来帮助其他用户更好的看病和生活,同时满足病友间的社交需求,在集体中找到存在感、认同感。“圈子”本质算是基于人和话题兴趣点之间产生的新关系。在腾讯看来,医学科普将迎来一场围绕“人-内容-场景”三大元素的变化。
  • 人,因为互联网行为的偏好,是科普走向社交化的前提。不管是专业科普医生的加入,还是青年医生更习惯运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再到像我这种经常去查看医学平台的用户,都在互联网内成为了促进者,而非只是被动接受者。

  • 内容,也已经从最简单的文字到图文到短视频以及直播,医学科普也经历了多种媒介载体,带来了更多的信息增量,也增加了与网络用户接触的“触角”。

  • 场景,从最早的医生对患者的单一实体场景拓展到了线上和社区,甚至还实现了从微信病友群、QQ病友社群这种散点的组织形态到小程序的形态跃迁——前者提供的往往是碎片化的信息,而小程序拥有更便利的功能,比如拥有固定的栏目和小工具,内容也是可以沉淀的。用户可以更快地找到所需的信息。

  • 这对于强调“社交”和“连接”的腾讯来说,其拥有天然的优势,但腾讯还需要做更多。腾讯医疗副总裁黄磊在腾讯医学ME大会上称,医学科普内容将走向“精致化”——过去,人们去了解专业的医学知识可能要去翻论文,现在,人们更希望通过一种快问快答的方式了解一个疾病的科学知识。“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见缝插针地让用户知道,原来科普医学,也是可以这么平易近人。”这种“见缝插针”,换句话说,就是深入到场景中——而过去依托单一平台、纯流量算法逻辑、偏中心化式的内容不足以满足科普广泛而又精准触达用户的需求。尤其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刚接触互联网技术的老年用户,他们的主动搜索和被动获得都更容易走弯路。变化在于,医学知识需要走出“象牙塔”,去到每一个与健康资讯需求相关的场景中,让用户即需即用。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筛选、推荐,实现不同场景下精准的知识触达,打破信息围墙也正是腾讯在医学科普上的理念。

    腾讯医典的三板斧

    2017年,腾讯正式推出腾讯医典,目的是打造一个专业权威、细致可靠的医学科普平台,帮助患者获得可信赖的知识,增强对健康的自我掌控,减少面对疾病时的恐慌。*步要做的是扩充内容。截止2020年9月,腾讯医典已经和全国5000名医生、院士专家合作,搭建了涵盖1万多个病种诊疗全流程的专业医学科普,不仅覆盖常见病,也包括肿瘤等重疾和慢性病深度体系化内容。随着在垂直领域和场景化的持续深入,以及应对这些医学科普的新变化,腾讯医典在ME大会上也宣布了三个计划——医学科普官计划、大众科普官计划、内容开放计划。医学科普官——医生下场做科普的同时,腾讯也看到医生很难单体作战,平台体系化的内容组织和分发体系可以带来加持和效果*化,这是腾讯推出“医学科普官”计划的初衷。腾讯将搭建wiki内容开放共建平台,通过一站式选题策划、内容撰写和审核标准化流程的做法,邀请不同领域的专业医生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未来医典的角色会退到幕后,医生创作者走向前端,通过科普的方式和患者建立连接,打造患者端影响力和口碑,推动3.0医学科普走向社交化。比如腾讯医典中新加入了“直播”,腾讯医典直播邀请医学科普官,通过科普与服务相互联动的形式进行定频直播,用户进入腾讯医典小程序首页,点击视频直播tab便可以直接和医生实时互动。▲医学科普官计划之直播——让更多的医生有发声的平台,打造他的个人IP而大众科普官——一般来说是一些患者,但已经成为有一定知识积累的意见*,他们对自己非常关注,也可以通过社区和患者朋友分享和交流,让自己患病的压力得到一部分缓解,同时更多的提升对抗病魔的信心。腾讯想提供腾讯医典的专业内容给到这些意见*,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价值,来提升医学的素养和水平。腾讯鼓励内容创作繁荣生态的同时,还特别提到了内容开放——通过云端链接,医学科普知识得以扩展到各类线上、线下应用场景,甚至硬件终端。这些渠道包括腾讯自有的搜索体系微信搜一搜和搜狗搜索等,在腾讯新闻以及很多其他APP中也可能看到腾讯医典提供的医学科普信息。“这也包括智能硬件的公司。”黄磊称,比如腾讯和OPPO手表达成了战略合作。通过一些监测到的血氧心率相关的数据,腾讯医典也将给手表用户提供深度的医学内容的知识。而未来,你可能也会在华为电视和智能音箱里看到更有价值的医学科普信息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品玩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