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投资,唯快不破 ——一家垂直型创投机构的成长样本

兵贵神速。在辰韬资本总裁、兴韬投资董事长林新正看来,创投机构对投资事件反应速度的重要性,不亚于对枪炮声的反应之于战士生命。
2018-09-13 18:02 · 投资界综合     
   

投资,唯快不破——一家垂直型创投机构的成长样本

一年前,房地产史上*规模的一笔交易诞生,融创及富力地产以600多亿的交易总价,拿下万达集团的地产资源。背后鲜为人知的是,孙宏斌与王健林达成600多亿框架协定的时间,只用了两天。

用融创内部人士的话来说,沙盘一摆出,地段,估值便一目了然。融创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估值能力。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出尽可能精准的估值,越来越成为投资界最核心的KPI,对于创投界而言,尤是如此。

2018年4月,上海辰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辰韬资本)投资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微盟D1轮从发现标的,到打出投资款,用时仅1个月。一个月后,微盟D2轮融资估值即翻了一倍。三个月后的8月6日,微盟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正式申请上市。

兵贵神速。在辰韬资本总裁、兴韬投资董事长林新正看来,创投机构对投资事件反应速度的重要性,不亚于对枪炮声的反应之于战士生命。

辰韬资本,成立于2014年,2017年初,原兴银成长资本董事长林新正加入后,步入了成长的“快车道”。他为辰韬资本制定的攻略是,专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人工智能应用的垂直领域,培养出既快又准的估值能力,同时通过打通二级市场,铺就退出之路,募、投、退形成正循环。辰韬资本由此步入快车道,如今管理规模40亿元人民币。

投资,唯快不破 ——一家垂直型创投机构的成长样本

辰韬资本总裁、兴韬资本董事长林新正

唯快不破

“好资产的机会出现在你面前,你要磨蹭很久才决定投不投,很可能就没你什么事了,但要是没看透就投下去,可能就出事了。”林新正说。“核心是有效率的风险识别与精准的估值能力”。

唯快不破。动力锂电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风口到局部产能过剩,锂电池的投资窗口,只用了两年,就关闭了。

“整个汽车电动化的大的产业投资机会,出现在2015年底,以宁德时代为代表。”但无论是发改委、工信部还是投资界,都不得不承认,锂电池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时代已经来到。

辰韬在一年多的锂电池投资窗口开放期,投了一些电池上下游的企业,比如锂电池隔膜材料金力股份,锂电池正级材料的天力锂能。但当投资窗口真的关闭,辰韬的理念是:宁可错过,不可做错。

辰韬执着于有效率的专注,在项目判断面前从不将就,也曾经“错过”不少看上去不错的项目,比如一家无人驾驶领域的公司,当时投行给予这家企业的估值是15个亿,但辰韬尽调分析后认为估值应该在8-9亿左右,最后这家公司由一家投资机构以10亿元左右的估值认购,融资额也不及预期。

被市场验证过的估值能力,令林新正对辰韬团队的估值能力颇为自信。“你对这个行业了解得越深入,估值越游刃有余,决策越有底。”一级市场泡沫在被风口迅速吹大的背景下,投研和估值能力的价值更能显现。

融创能够在两天时间内决定600亿交易的决策,秘诀在于,融创的区域经理团队对本区域地段楼盘、估值了如指掌。无论地产领域,创投领域,投资的逻辑都是相通的。辰韬资本在团队培养上,也把专业领域的投研能力放在*位。

辰韬资本另一位合伙人肖建平也是保荐代表人出身,谙熟投资但进入辰韬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很是陌生。为了弥补垂直领域专业缺失,他重返校园,成为中南大学和电动汽车百人会-清华大学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研修班的学员。两年深入腹地的学习,产业界和投资界的不断碰撞,现在,把握新能源汽车趋势和方向,他已胸有成竹。

辰韬和肖建平的目标,是希望成为“投资人中最懂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新能源汽车人中最懂投资的”。

只有垂直,才有机会

2017年,辰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两大领域,投了约二十个项目。“机会”,是林新正提到最多的词。但机会的获取和把握,需要投资机构足够专注,足够垂直。

创投行业,如果想不操心,跟投也是一种策略。尽管也有合作方建议辰韬考虑跟投策略,跟投策略的主要业务在于与大机构保持良好的关系,不需要做到某个领域的细分和垂直。

但林新正认为,跟投不需要估值能力,也培育不了投研能力。那是一种以赚钱为目的,而不是以培养实力打造品牌为目的的策略。不够垂直和对行业研究不深,长远来看会令创投机构丧失很多机会。

由于资本的富集,国内产业的投资常常在很短时间就过热,但辰韬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投资节律,林新正认为这得益于垂直化形成的专业能力。比如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垂直赛道上,辰韬团队认为,电动化的投资窗口已基本关闭,但未来还会有周期性机会;智能驾驶前两年很热,现在消停了,但辰韬资本最近在北京成立了“智驾基金”,静下心来认真布局。

融创看走眼了乐视网,在于跨界了自己原本并不熟悉的行业。“你不垂直,就不清楚里面哪里是沟哪里是坎。”林新正说。

辰韬八成左右的投资,均聚集于成长阶段。林新正认为,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成长确定性,才能看得清楚。

主动“聚焦”行业,主动“聚焦”成长中间阶段,是林新正总结出来的两个“聚焦”。辰韬资本布局企业,一般在成长的确定性显现或企业500万至两千万利润的时候开始投,“像农村买猪崽一样,太小了不容易成活,太大了又太贵,只有正处于中间成长阶段,比如两至四个亿估值的企业,是辰韬比较拿手的阶段。”

比如Pre-A轮由辰韬领投的踏歌智行,就是成长阶段的项目。作为矿区无人驾驶的先行者,踏歌智行找到了无人驾驶应用落地的较佳场所,目前,踏歌智行已完成无人矿卡闭环流程的实地测试。

投资,唯快不破 ——一家垂直型创投机构的成长样本

辰韬资本荣获“清科2017年中国清洁技术领域投资机构10强”、投中信息“2017年度中国先进制造与高科技产业 *先进制造领域投资机构TOP20”

投而优,退而优,则募而优

“募、投、管、退”是创投和私募股权行业的四大业务环节。募资能力,主要还取决于投和退两个环节。足够聚焦的投研能力是创投企业的看家本领,一旦这个能力培育起来,资金往往趋之若鹜。

现阶段,创投和私募股权行业募资形势不容乐观,根据该行业两大中介机构——投中和清科的报告,2018年上半年,VC/PE完成募资基金规模同比下降七成。

鉴于辰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深耕能力,辰韬不惮于逆市而行。2018年6月,辰韬在北京成立了智驾基金,首期2亿资金已到位。尽管无人驾驶领域的投资现阶段主要还集中在创投阶段的早期,但辰韬在这个领域的知名度,使这只基金的募集并没有遇到太大困难。

2017年,辰韬资本还与兴银投资等四方共同出资,成立兴韬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首期基金规模7.8亿元人民币。

“把投资人的每一分钱当成自己的钱来看,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这是每天工作到晚上11点的林新正的信仰。

看重投资人的每一分钱,除了“投出去”之外,关键还在于“退出来”。

作为中国首批保荐代表人,以及一名有着20年经验的投行老兵,林新正打通一二级市场的资源和渠道,是其他投资机构不可替代的优势。无论IPO还是并购,林新正20年来浸淫资本市场的经验和资源,让他没有太多后顾之忧。

但新经济们在IPO前已经赚足了估值,使得二级市场投资者们难以分享到企业成长的一杯羹,甚至上市的目的只是为了此前高估值投入的PE机构有利润退出。

在新兴经济身上,林新正也看到了一级市场的估值泡沫,“一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就在于估值太高”,严控IPO规模和严格的并购政策,使得一级市场流动性堪忧,这也是今年上半年PE行业募资锐减七成的一个重要原因。退不出,则募不到。估值过高叠加流动性变差,可能对创投及私募行业造成重大打击。

林新正正在打通一条并购退出之路,修改估值前移的曲线,在项目成长阶段就装入上市公司,推后“吃甘蔗最甜那一节”的时间,让二级市场的股民共同分享项目公司的未来成长,而不是一上市就破发,圈完钱就跑路。

现阶段宏观经济正处于底部。VC和PE们募资难,一级市场的流动性继续紧张。这可能引发一级市场热门标的估值难以维继。硬币总是有两面性。一旦估值下调,将给予善于等待的猎手以好时机。

从经济周期而言,在经济低迷的时候投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退出,符合宏观层面投资的逻辑框架。在林新正看来,现在正是“带队伍”的好时机,辰韬并不担心底部持续的时间,反而担心大的机会来得太快,“队伍还没有磨炼好”。

寒冬之下,林新正对中国投资的未来更多的是信心。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投资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