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上市公司股权投资之道:外延并购是必经之路,四季分明资本一定要有寒冬

四季分明一定有春夏秋冬,会出现冬天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过了夏天,过了秋天,现在国内很多领域,一旦热起来就太热了,太多钱了,太多公司,全都扎进去了,估值很贵,项目的变化度很大。十年前市场的VC只有十来家,十家聊完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2016-12-08 17:00 · 投资界     
   

  主持人吴婷:没有其他投资人那么潇洒,压力更大,责任更大,被监管也更严格。何总说一下你的优越感。

  何志涛:坦白来说我没有优越感,我来到这里很紧张。现在市场上给上市公司起的一个外号叫接盘侠,我们没有优越感,觉得恐惧感更多一些。

  上市公司在做股权投资,或者做产业并购的时候,对于业绩和确定性的要求更高,坦白说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监管的责任,市场监督的责任,甚至股民损失的责任,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我们不但没有优越感,更多的是诚惶诚恐。

  主持人吴婷:都是表达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终极接盘侠的心态。李总有什么不一样的观点吗?

  李新宇:我觉得对所有上市公司来讲,由实业转向投资,作为外延性的发展是一个必由之路,我们上市公司可能在投前、投中、投后的专业性略有欠缺,对做企业的来讲,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同时作为上市公司,不管是投资也好,还是并购也好,所有的都是开始,团队具备不具备这样的管理能力,战略和文化的融合能力,组织能力和构建能力,可能对上市公司挑战更大。

  我们看到70、80%的并购都不是特别成功和理想,所以对我们来讲只有真正深入进去了以后,才感觉到敬畏。我跟何总的感觉一样,我们更多怎么在向更多的专业投资人来学习,来提升上市公司这一块的能力。

  主持人吴婷:企业IPO之后,我们又要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可能又是一次创业的过程,要面临很多全新的东西,甚至从一个创业者变成一个投资人。

  张恒:从我的角度有几个看法,第一个是主营业务高度契合,第二个是这个公司相对比较优质,第三,主要的创始人彼此信任。一旦遇到这样的项目,我觉得一点优越感都没有,昨天我还见了一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都谈到了孩子,他两个孩子,我两个孩子,什么都谈,就是想拉近和他的这种信任和感觉,所以我觉得遇到好项目的时候,没有什么优越感,希望尽快建立这种信任。

  主持人吴婷:大家都是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觉得压力非常大,诚惶诚恐,如履薄冰,重新学习,然后要去讨好对方。这个也能反映普遍的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投资者的角色。各位也说了,我们都是围绕自己的主营业务去展开投资,我还是很想问一问,因为财务投资也是必要的,围绕主营业务投资也是必然的,追求热点的投资也是必要的,如果一定要分成三类来看,在你内心的比例是什么样的?如果是非围绕主营业务的投资,这件事情你们会不会去做,在什么情况下会去做?

  陈开伟:我的一个突出感受,就是作为上市公司,除了自身之外,我们每天会有大量的投资者,甚至有非常重要的投资者,也会给我们很多的建议,有的人觉得需要在这个阶段,这个市场的热点是什么,是不是要去追一追,作为上市公司来说,热点转瞬即逝,变化会很快,从上市公司的决策不可能为了某一个热点,因为其实市场的变化会非常快,上市公司做出了一个决策,我去执行这个决策,到这个决策最终产生,这个热点已经远远都不在了。

  所以我们肯定围绕着自身的主业,具备战略协同的这么一个角度去展开。同时我们可能选择的一些方向,更加的中后期,相对成熟一点,有一定的体量,有一定的规模,跟上市公司整个的融合会结合得更好一些。

  何志涛:光一个X轴我判断不了,我加一个Y轴比较好理解,Y轴里面有什么?就是20%以下的股权投资,在上市公司简称不并表,20%到50%之间,是主要股权投资,50%以上我们称之为控股投资,百分之百称之为收购。Y轴加上去,我们的看法坦白来说上市公司也很多,如果是IT行业的上市公司,可能不一定去追逐热点,因为本身可以创造热点。

  那么从我们的角度上来看,我们的分配标准是相对偏早期的,我们称之为20%以上的股权的投资,上市公司给他更好的帮助,包括治理,包括市场的规划,这种是战略性投资。

  超过50%以上是战略性控股,15年大部分选择投的公司,业内都叫独角兽,估值超过10亿美元以上,我们选择的是既有战略协同,又做一个帮忙不添乱的股东,我们内部的界定标准很简单,股权界定10%,不超过10%,你想添乱也添不上,如果你想做一些战略协同,因为你有10%或者是8%的股权,想尝试一下业务上的战略协同,还是有机会的。

  李新宇:我觉得每个公司的风格不一样,这三个方面,我觉得作为一个上市公司来讲,对我们来讲,资源是有限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像一些财务投资,热点投资,哪怕有钱赚,目前公司的状况来讲,我们不会选择。更多结合公司的战略,结合整个产业链,和生态圈未来的一些基本点,一个是我们的一些细分的关键点,跟战略相结合的细分点,我们做一些产业的并购,同时针对一些细分的领域,一些内容等其他的方面,我们会做一些产业的投资。当然我们可以会有一些生态圈和产业链上下游有跨行业的联动战略协同,我们也会来考虑。总的来讲我们还是聚焦战略。

  张恒:三夫聚焦户外,我们销售户外的产品,包括组织活动,也需要移动互联平台,在弥补公司发展的技术方面,我们投资一些或者并购一些公司,但是还是围绕着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来构建,不太会考虑热点,或者是第二主营业务。

  主持人吴婷:大家还是相对一致的答案。现在我们都在说经济寒冬,其实这几天所有投资人能够来上到清科舞台分享的,都觉得感受不到很多挺冷的,内功练得很好,没有寒冬存在。这样的理解你们跟创业者不尽相同的,甚至不同公司不同的题材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你们作为创业者,守业者,也是投资者这样一个多重的身份,你们看待刚刚过去这一年所谓的寒冬,在你们的业务当中和投资当中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你们觉得什么最冷,必须要说一个。

  陈开伟:每天都在讲寒冬,我的理解就像一个冬天一样,它是一个季节,投资领域也有一个季节性的波动。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这是一个可能永远都存在的问题,它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尤其是特别突出的一些好的项目,不上市公司、PE机构,都会不断追逐这个项目。

  投资尤其是去年的阶段是更加理性的,A股经历了去年的股灾,新三板也经历了大量的调整之后,更多人趋向理性。去年2015年6月份之前,有一个非常高的预期,经历了下跌之后,对各个方面更加理性。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我们的心态也会更加的平稳,发现更多优秀企业。

  主持人吴婷:陈总说的还是投资维度的事情,你们在自己内生发展过程当中,遇到了哪些状况?

  陈开伟:其实上市公司要不断成长,外延并购是一个必须的路径。从上市公司的角度去选择,我们更愿意选择这种中后期的,相对成熟的一些项目。但是其实我发现这两年,尤其是今年,相比于去年,我们发现这种拔尖,或者说更成熟优质的项目,其实是越来越少的。

  我觉得经历了前面几年的高歌猛进,包括很多资金涌入一些创业领域,我觉得现在整个的企业成长,包括创新的速度,我觉得没有跟上估值的提升,导致现在我觉得再去寻找一些并购标的的时候发现是有一些障碍的。

  何志涛:我支持寒冬论,四季分明一定有春夏秋冬,会出现冬天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过了夏天,过了秋天,现在国内很多领域,一旦热起来就太热了,太多钱了,太多公司,全都扎进去了,估值很贵,项目的变化度很大。十年前我创立联络互动,市场的VC只有十来家,十家聊完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612/20161208406436.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