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业务or找融资?
增加跟投资人的沟通频次,调整沟通方向
创业者在寒冬中要注意下面三个方面:
第一,不要盲目的去融资。我在不少创业者身上都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面临资本寒冬时,是将时间花在融资上还是具体的业务上。因为当你去融资的时候,察觉到投资人的态度都变得冷淡了;而当你去做业务的时候,又会发现从客户手里赚钱也变得非常困难了;还有,看到行业里与自己业务相似的公司融到资了,心里非常不平衡,可能就会陷入单量造假的坑,或者开始大面积补贴,最后入不敷出公司倒闭。盲目寻求融资的情况下,很可能导致业务变形。
通常创业者更关注自己的融资情况,而作为投资人,我们能看到整个市场上有多少家公司在融资,为何有些公司可以拿到融资而有些不可以。那些能在资本寒冬中拿到融资的公司,其中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他们在寒冬的时候,提高了与投资人沟通的频次,定期地给投资人反馈公司的情况,在细节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第二,不要追风口。真正的行业巨头一定是在之前很长时间辛勤耕耘把基础工作做扎实的,机会来了才有可能抓住。有些人把“独角兽”这个概念错误的理解了,真正成独角兽的公司,他做的工作要么是别人看不上的,要么会让人觉得特别不理解的,但其实这是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
第三,不要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早期创业公司应该要做一件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下去的事,才有可能走过寒冬,取得成功。要找对产品,做自己擅长的,并对这个产品有足够的热爱;不要有红利思维,踏踏实实去研究用户需求,一定要服务好用户。
创业者在开发一款新产品的时候,经常会陷入到一个逻辑陷阱,因为自己能干这件事,于是公司开发了这样一款产品,实际上这样开发产品的思路还少做了三个自问自答:客户是否需要这个产品吗?客户愿意为此买单吗?客户为什么要向你买单而不是别人?这几个问题看似简单,但仍有不少创业者在开发产品时忽略掉,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既不迎合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也不考虑竞争对手的发展,闭门造车,这样出来的产品是经不起市场考验的。
靠运营or靠产品?
金融创业不能离开场景和线下,更要重视合规
关于金融领域的创业,有以下三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第一,金融不能脱离场景。将金融产品融入到特定场景里面,让用户跟金融产品之间产生一些有温度、有交互的行为,使得金融产品具备不一样的特征。比如我们今年投资的链家、美利金融都是与金融场景有很深的关系。
第二,互联网金融公司不能脱离线下业务。我们发现,互联网金融公司许多的线下的工作是不能被替代的。比如说我们投的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做了很多线下的工作,看上去费的是“笨功夫”,但实际目的是获取数据,然后将数据加工成另外一种产品向客户输出。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投资的美利金融,是一家做消费金融的公司,包括二手车与3C等商品的消费金融借款服务。美利金融做的生意离不开几件东西,一是场景,与车商合作,给车商创造价值;二是线下的风控和催收,这个也是线上替代不了的。我们没有选择投资一家新的公司而是投资美利金融,原因之一也是在于它的两支成熟的线下团队。后期京东金融也成为美利金融的股东,京东金融与美利金融合作,双方会生成更完整的数据图谱,进行数据交换后可以产生新的数据,这对两家公司的风控都是有益处的。
线下工作对于初创期公司是极其重要的,今天可以看到最后在浪潮中厮杀留下来的公司,很大程度上运用了地推这种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一切都没有标准答案了。比如to C的公司,使用地推的效果已经不明显了,还是要靠产品,靠解决用户痛点实现增长。只要产品是用户需要的,产品找到了用户的价值点,就会有渠道会主动帮助公司来推广。
第三,起于创新,成于合规。这条法则对金融行业的早期公司尤为重要。监管严格,发展尚不够标准化,是互联网金融创业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也说明金融行业创业者对于政策的理解力和敏感性非常重要,公司的业务需要更规范化和标准化,比如建立风控标准、服务标准,法律标准、技术和结算标准。能否实现“标准化”可能成为这家创业公司区别于其他公司的亮点。
监管严格,发展尚不够标准化,是互联网金融创业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也说明金融行业创业者对于政策的理解力和敏感性非常重要,公司的业务需要更规范化和标准化,比如建立风控标准、服务标准,法律标准、技术和结算标准。能否实现“标准化”可能成为这家创业公司区别于其他公司的亮点。2016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合规年”,是互联网金融行业整顿的开始。今年谷歌搜索开始封杀小额高利率贷款广告,在美国本土,年化利率高于36%的贷款都不允许投放广告,但是美国以外还没有这个政策,中国未来也有可能对高利率、短期贷款进行很严格的监管。
金融行业创业公司在寻找基本单元的盈利模型时可以更耐心一点,“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少做PR,公司人数尽量精简。金融行业的很多公司成长起来并不需要靠“烧钱补贴做营销,再融资再烧钱”,比如说信托公司、小贷公司等,这个行业本身是有盈利模式的。
就金融行业本身的模式和规律而言,生意低频、交易规模大,而且进入门槛比较高,创业者只要有积极的心态,能带着团队奔向一线去多了解用户的需求,一定会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的。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任倩,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611/201611104052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