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9日,2016联想之星WILL大会聚焦即将到来的未来世界主题,通过论坛分享和创新科技展示等形式,呈现嘉宾及星友们对未来世界的期待与实践,给现场参会的600余名优秀创业者、投资人及媒体人带来精彩干货和实用资源。
在“精准,未来有多远”对话环节,联想之星投资董事冷艳、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蔡大庆、Illumina公司 临床市场销售经理方国洪、燃石医学 CEO汉雨生、卡尤迪生物科技 创始人、董事长、CEO、艾吉泰康生物科技(iGeneTech) CEO杭兴宜,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以下为对话实录(有删减):
冷艳:资本过热技术冷清,精准医疗“道阻且长”
联想之星 投资董事冷艳
精准医疗是系统工程,在一个论坛上我们讨论清楚非常困难,所以今天定义一下我们讨论主要围绕还在路上的精准医疗及基因诊断。我们从两个维度探讨,一是资本层面,大环境的角度,一是行业未来的支点也就是技术的纵深角度。
现在资本的大环境,在很多细分领域越来越冷静了,但是基因相关的行业,创业也好,估值也好,热度居高不下。实际上一些复杂疾病从基础医学的角度有很多对应关系没有那么明确。我个人认为离系统性的行业大爆发还有一定距离,所以我们还在路上。但热情的风已经吹过来了,不知道猪会不会起来,但是搅局者不少。
泡沫这个事情,不管是多少,什么时候会退掉。可以理解的是,会从里面脱颖而出的公司应该有自己核心优势和独特支点,可以撑得起它现在和未来的估值。
在技术纵深方面,目前基因测序是比较中心化的服务。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是在一定的行业阶段,一定的技术发展程度中相互伴随的状态。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转移有几个关键要素。第一,要有足够的开放性,当然这里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本身的开放,卖产品或者销售服务,最重要的是IP开放,技术开放,商业模式的开放。当你拥有一个核心技术时,要有一个心态,让更多人在这个技术平台上产生更多价值。
联想之星在精准医疗方面还有非常漫长的道路,我们想在漫长道路上找到一些有勇气持续走下去,并且往这个目标继续的靠近的好的标的,和它们共同成长。如果后续有更加精确的获取人体数据,更加智能的辅助诊断,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欢迎大家到联想之星坐一坐。
蔡大庆:精准医疗不是VC砸钱就能成功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蔡大庆
君联资本从七八年前开始做医疗健康的投资,到现在大概投了40家企业,投了3亿多美元。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融合了了第一个专业的医疗健康的基金,我们在未来的很多年里,另外一位合伙人欧阳翔宇和我将带着团队专注医疗投资。我们君联加上我们团队一共投了不少医疗健康的项目,大家知道的有金域检验、美中宜和等等企业,我们也投了贝瑞和康,另外在整个精准医疗领域我们投了不少企业,不光是诊断也有治疗的项目。
从长远来看,这个领域以测序技术引领的精准医疗,长远来说前途非常光明。这么说,得益于我在华大基因工作过几年,有幸和国内最早从事测序技术,应用在医学、各种生物细分领域的一批开拓者在一起。所以对以测序引领的一场革命还是有一些早的感知。
精准一直是医疗整个过程中,几百年、上千年来大家都想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个事情我们用一句话说,前途非常光明,但道路一定是曲折的。以肿瘤来说,它是非常复杂的疾病,不是所有VC砸钱,这个事儿一定要按照自然规律把钱花在点上。现在很多VC把钱放在错误的地方,这个钱花的一定冤枉。我们看积淀下来,大家对自然规律越来越了解,它的前途一定非常光明。但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小心,不要把VC这个领域,精准医疗这个领域,以及精准医疗的使用者这些病人,把一些很杂乱的信息给他们疏导过去。
我个人原来是华大基因的CFO兼董事,后来离开华大基因辗转加入了君联资本,致力于医疗健康投资,大家如果有好项目可以找联想之星,我们经常一起并肩努力,希望能给精准医疗,医疗健康领域做一点贡献。
方洪国:克服精准医疗不能“单兵作战”
Illumina公司 临床市场销售经理方国洪
2005年,Illumina进入中国,当时在国内只有生物芯片这一个产品,2006年底收购了Solexa公司,之后有了更多的二代测序产品。
精准医疗可能分两大部分,第一,治未病,精准预防为主。至于用什么样的手段来预防,今天讲到的分子生物学,二代测序可以预防将来肿瘤的发生,可以做早筛、早诊,精准预防是很重要的。第二,已病的时候,就治已病,中国的哲学是博大精深的,用四句话包括精准医疗,同病同治、异病异治的,这是我们以前做的,随后我们有很多分子生物学和检测仓能够更精准知道肿瘤的哪个阶段到底发生什么事情,就可以做到下一阶段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这就是精准的概念。
坦白说,llumina自己并不想垄断从上游到下游整个市场。这家公司在中国的策略更多是想提供一个仪器设备、提供核心试剂,鼓励更多的合作伙伴,像燃石医学、贝瑞和康,我们一起开发出适合中国市场的。
下游方面我们希望更多国内公司和我们合作,我们提供低成本的耗材、低成本的仪器,和具有领先技术的厂商,包括肿瘤、遗传病检测方面的厂家合作,把我们整个市场做大,同时真正惠及到病人,真正地把精准医疗和精准疗做下来。但这单靠Illumina是不行的,我们能够提供读的能力,但是写的能力是不具备的,什么样的靶向什么样药,以及后期的随访都需要当地的公司做。
汉雨生:天下格局差不多定了,只是投资者还没有感觉到
燃石生物CEO汉雨生
燃石医学2014年成立,做到现在两年半,我们在肿瘤精准治疗方面是国内外领先的企业,目前我们和Illumina和阿什利康的合作已经非常深入。我个人原来是医科院、肿瘤医院毕业,后来进了分子生物学行业做了六年,之后读了MBA,回来在北极光创投待了两年,然后看到这个机会就开始做这个事情。
现在燃石医学覆盖了全国200多家医院,我们的产品横跨8个瘤种21个产品,我们的产品无论在组织上、CTDNA上都有非常多的实际案例。
数据角度来说,燃石做了2万类样本检测,肺癌方面有全球最大的基因组数据库,CTDNA产品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我们即将投入的paper敏感性96.3%、特异性接近100%的情况,我们还在路上。
天下格局差不多定了
我个人做过投资又做创业,从两方面谈谈我的观点。首先这个行业存在泡沫吗?这个行业存在泡沫,而且泡沫不是一点两点。泡沫体现在哪儿?在我看来这个行业更多的泡沫不在于个别公司估值的高低,也在于群体的脑热,去投根本不值得投的公司。
其实很多公司开始的时候,本不该拿到钱,为什么这些基金冲进去给他们投钱。君联资本投的贝瑞和康,相信贝瑞和康不是市面上泡沫最多的一类,虽然它估值高,但是它做得东西非常扎实。现在肿瘤再投小可能根本起不来。天下格局差不多定了,只是投资者还没有感觉到。
不能以一个子行业的倍数定义另一个行业
你们做DD的时候应该问两方面,谁是这个行业采购量最大的。全国医院里面,谁在里面占主导。如果知道了这些信息,几亿以下估值的公司根本不知道投了。每个行业都有自己标准的倍数,不能以一个子行业的倍数定义另一个行业。
所有的价值都是人为设定出来的,既然人为设定了,那行规就在这里。如果现在上市的这些公司都可以有180倍PE的话,请问各位,现在可以给将来带来长远革命性效果的一些技术和公司,凭什么不能以高估值在这个市场上立得住?
第二点,这个行业是分散的还是垄断的。医疗行业的估值非常好算,每个产品能解决的医学问题摆在那儿,每年患者人数也摆在那,那么算一下,价格乘上人数就是未来市场量。我们做肿瘤早期检测市场,技术上不成熟先不考虑,就考虑已经患肿瘤的患者,我们能解决多少医学问题,这些患者有多少,乘出结果就知道市场容量。如果知道这个市场有多大,然后确定这个公司在行业里的位置,这个公司就应该值钱。所以泡沫分正反两方面看。
中心化和去中心化
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和产品和应用场景有关,也跟某个特定技术的发展阶段有关。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新技术刚刚出来的时候,一般是中心化的。因为多数医院或者检验科室做不了这个事情。这时候医院通常愿意把这个事情交给你。
第三方检验基本上收两类业务,一类是医院做不了的,一类是医院不愿意做。最开始是做医院做不了的,慢慢的做着向去中心化过渡。为什么呢?只要操作简便利润又高,医院一定想自己做,而不是放出去做。美国存在大众型检测的模式,中国非常难做这样的。再往下,这个产品非常成熟,一个技术上市15年之后,这个东西做了以后毛利没有多少钱,规模效益显示出来了,医院就会做。再看疾病的类型,如果是抗生素感染马上处理的应用场景,一定要去中心化,马上做决定。
对于肿瘤监控,并不是一个位点或者两个位点的发生,经常它的耐药机制多种多样,术后监控产生新的CTDNA的突变也不同,用单点检测无法满足,复发对于患者来讲,他的治疗并不是当天就要做治疗的,刚才说的例子是一天和一个月的差别,如果是一天和三天的差别可能就不会纠结了。这是我们对行业的看法。中心化、去中心化,不同的医疗场景里都有好处也有坏处。
产品为本、执行为纲、数据为王
产品为本。要有靠谱的技术,过硬的质量,要针对特定的医学问题,设定特定的医学问题,而不是一个大环节解决所有问题,执行为纲。任何一个公司想在这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或者你想活下来,执行力永远最关键,包括了战略执行和战术执行。数据为王,NGS带领的精准医疗和以前诊断方法最本质的差别在于它的数据可以驱动很多后续治疗方式的改变以及行业规范的重新设定。
为什么我们起燃石这个名字。大家想像从天而降的损石砸到地球,恐龙是不是会灭绝。所以整个肿瘤治疗行业会因为NGS的发展产生革命性的治疗方式的变革,这些东西都是依据数据来产生,总结一下,产品为本、执行为纲、数据为王。
李响:肿瘤病人后期的复发监测是未来数字PCR应用的一个方向
卡尤迪生物科技创始人、董事长、CEO李响
卡尤迪生物科技主要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够受益于分子诊断,也就是把分子诊断、基因检测这样一个比较高大上的技术普及化。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把仪器、试剂、耗材一体化体系研发为“一步法”平台,方法用于分子诊断的诊断新标准,荧光PCR和未来的数字PCR。
现有“一步法”在国家安全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比如今年的寨卡病毒,出入境检验检疫、国家质检总局,大家熟悉的首都机场T2、T3航站楼都已经部局了我们的仪器,这是在这个国家安全上唯一入选供应商,唯一现场能够做分子诊断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在世界领域,去年埃博拉疫情过程中我们在非洲做了很好的临床试验,入选了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目录。
目前卡尤迪除了做国家安全的应急新发传染病检测,我们最主要的方向是民用领域尤其是妇儿领域,所以我们与儿科专家崔玉涛医生合作,做常见的呼吸道、肠道的现场分子诊断,包括肠道微生物组的,关于儿童的健康指标的现场基因检测项目。希望这些项目的落地,真正把分子诊断普及到人们尤其是妇儿这些最需要分子诊断的领域。
我们专注于做分子诊断集成系统,这个系统在美国已经很多上市公司做的很成功,作为我们来讲如果能做一个民族企业,并且现场的分子诊断能够在中国验证一个商业模式也是非常好的机会。
目前,我们在推广分级诊疗,包括精准医学,我们国家也投入了很多资金,这些机会加在一起对于我们这种医疗器械企业是很好的时机。PCR和数字PCR和测序的区别,测序可能像扫描一本书,这本书有很多文字,先拍照再翻译成每一行字、翻译成中文,然后再做解读。整个过程从扫描到解读可能要花比较长的时间。我们的PCR平台比较简单直接,有点像到超市买一本书,你要扫码知道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就可以买回去了,所以是基因基因识别的功能。这种功能可能更适用于一些确定的基因,与疾病相关的确定基因可以做识别,无论是传染病还是肿瘤或者个体化用药,这是目前医院应用最广的。测序技术可以做很好的科研,可以探索一些未知的疾病,一旦一些东西已经很确定了,我们可以转化为一个产品,可以在医院非常快速的、非常廉价的、相对比较低的成本每天测,很快速的拿到报告。这也是比较好的机会,但目前在国内做的人并不多。
其实两种不同的技术,同时应用场景并不一样,无论是去中心化还是中心化,因为应用不同都有它的用处。就目前倡导的普及优势的分子诊断,有一些应用场景,比如等一个月出报告的应用场景达不到,比如急诊,一个病人来了,他可能感染了某种超级细菌,我们想快速知道他是那种抗生素耐药,肯定当即出报告,不能等一个月,所以这种应急的急诊类的检测、传染病的检测,肯定需要越来越普及。无论在大三甲还是基层医院,能够通过精准医疗的先进分子诊断技术都不会误诊,而且非常精确的诊疗,这是我们想达到的普及化。
再比如说肿瘤,肿瘤病人后期的复发监测,这也是未来数字PCR应用的一个方向。如果一个病人用液体活检检测到突变的发生到扩散可能短短一两个月,如果快速出报告,不是一个月,而是来了当天出报告,相信对于肿瘤病人监测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去中心化,目前已经在国外很多大型分子诊疗公司,已经有很好的商业模式,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包括罗氏、雅培都在买这样的技术,所以这可能是不矛盾的,先进的测序有它对于未知的做一些很好的检测,能够给目前很多的疑难杂症带来解决方案。作为去中心化的普及,对于很确定的也非常需要的要出报告的精准医疗提供解决方案。
精准医疗就是用分子诊断的手段带来精准诊断,同时针对不同个体做个体化精准治疗。
杭兴宜:这个行业有很多色彩斑斓的倍数但并不是倍数越大越好
艾吉生物科技创始人、CEO 杭兴宜
我早年在部队工作,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和解放军总院从事转化医学研究,2014年的时候和我的创业伙伴创立了我们公司,这是一家年轻的企业,它是高通量测序上游的一级试剂以及服务和制造提供商,我们以基因捕获、基因监控技术为支点,力求为中国所有相关的精准医疗企业提供Panel的定制、开发以及相关的企业级服务。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我们的兄弟企业、前辈企业,我们要向他们多学习。同时希望我们艾吉泰康能把中国制造的品牌做好。
这个行业有很多色彩斑斓的倍数
这个行业有很多色彩斑斓的倍数。作为上游供应商,倍数越大是不是市场越大?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们期待这个行业非常理性的发展,不希望有非常恐怖的断崖式的破灭,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在中国我非常认同这是一个行业的早期。在这个时间点,基因检测行业受两端挤压非常严重。一个是上游,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定价权,一个是下游,就是陆刚总说的“四大家族”,这是十年内很难破的困局。所以中间的企业生存空间和利润率受到极大压缩。
我们创业的时候做了一些思考,有些东西作为我们团队很难解决,但是有些事情比如上游的细分环节,中国制造是有机会的。最上游像Illumina公司他们做测序仪制造,非常高精尖,国内也有尝试者,我们有很多路要走。再往下走,到了提取、捕获、建库环节,这些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但是在中国的中小企业有核心的研发能力的,现在已经到了破局时刻。下游还有数据分析、解读、渠道,这些以数据分析能力、云计算的迅猛发展为基础,时机也来了。用一句话总结,细分市场上中国制造有机会,而且会越来越好。
中心化向去中心化的转移有几个关键要素
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是在一定的行业阶段,一定的技术发展程度中相互伴随的状态。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转移有几个关键要素。第一,要有足够的开放性,当然这里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本身的开放,卖产品或者销售服务,最重要的是IP开放,技术开放,商业模式的开放。当你拥有一个核心技术时,要有一个心态,让更多人在这个技术平台上产生更多价值。我觉得这个时间点很快就要到来。
第二,去中心化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甚至从高层次来说,这是一个更高的商业文明。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的是技术、资源甚至资本的再分配、利益的再转移,同时推动了行业效率的改革和提升。所以可以憧憬一下,开放的去中心化环境下,更多的中小企业,甚至普通要求的小需量要求者能够跨过比较大的、难的技术环节、资本环节,能够把有限资源应用到他能够努力创新的环节当中。所以在一定的时局下,去中心化可能带来新一波创新大潮。
在这个时间点,坦率地说,中国目前基因检测NGS,还是中心化占的更多一点,去中心化端倪已经凸显,我们艾吉泰康希望做一些去技术门槛的,我们以技术驱动作为公司目标,同时降低技术门槛的推广化,让更多的企业甚至医院医生加入良性的生态当中,我们有更好的产业预期。
精准医疗的关键还是“精准”
对于精准医疗的理解应该是“精准”二字,任何脱离了精准价值产生偏差的判读,都是我们要努力克服的障碍。现在这个时间点,我们才刚刚上路,无论从上游技术平台还是下游的医疗环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把我们的价值落地,把标准建立,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607/201607103993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