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正在上演一场资本的狂欢。不管中国有多少互联网公司能够在这场狂欢中获益,有多少VC能够在新三板上形成它们的投资闭环,甚至是多少股民可以在新三板上投资自己心仪的中国概念股,它的出现都给创业者上了珍贵的一课:懂一点资本,什么时候都是有用的。
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新三板这样撼动着中国所有的互联网创业者,尤其是一帮只懂技术、只知道钻研产品、没空炒股、两耳不闻资本之事的互联网创业者。
新三板无疑撞上了大家的那根神经。但这是为什么?
能够产生群体效应,一定有一些正确的东西在里面,也许它不仅抓住了最表面的浅层需求,还击中了深层的潜在需求。
浅层需求是,大家对新三板的兴趣集中于三点,融资(通过定向增发)、转板(有可能制定出直接转向A股的绿色通道)和挂牌所带来的股份流通。尽管新三板属于场外市场,但是今年前四个月,新三板挂牌企业股票发行次数、数量、募集金额已经在总量上超过了去年全年,况且它对公司财报的“颜值”要求不高,容忍你的“颜值”为零甚至负数(不赚钱乃至亏钱)。政策层面不停明示对其的支持,很多人将其理解为,它是专门为中小微互联网公司而生的。
不过,当《创业邦》花了点笨功夫,访谈了一些新三板上的公司以及正在张罗新三板的公司之后,却发现不只是这样。
挂牌不是IPO,但新三板让大家提前与二级市场进行了亲密接触。毕竟,我们喊了很多年登陆资本市场,其实95%以上的人连二级市场的门还没有摸到。
此前所有人的目标几乎是默认的,拿了美元就去美国上市,拿了人民币就在A股市场排队,甚至很多人连融美元还是人民币的决定都建立在行业共识的情况下。当出现了新三板这个岔路口,大家要提前、重新(也许是*次)如此清晰地思考:要不要尝试挂牌?为什么非得IPO?如果IPO是起点而不是终点,自己究竟希望向资本市场索取什么?
有时你必须承认,一件事所带来的思考比这件事本身更重要。分析几家在2〜3年前就敢“吃螃蟹”登陆新三板的互联网公司,会发现它们并不是恰好走运才踩上点,而是有策略地押宝在新三板上。与其说它们吃到的是时间所带来的红利,不如说是自己早早下判断带来的红利,而红利也被它们吃得很透彻。
创业者想从资本市场中得到什么?
2015开年,新三板的绯闻就闹得欢,从政策对新三板的一次次偏爱,到暴风科技和乐视在创业板掀起暴风,陈欧称自己正在研究回国上市,再到坊间传闻融美元的公司都在拆VIE架构。Chuang大会上张颖预言回归A股,还有天星资本这样把新三板当主题来做投资,号称一年计划投到500家新三板公司的猛士。
一系列言论都在推波助澜。已经进场的人无疑希望市场更红火,而有退出压力的投资机构也打算把火烧得更旺。
关键是创业者自己怎么想。《创业邦》做了一项定向调查,面对互联网各个细分领域的创业者。
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判断:33%的创业者称自己准备或正在行动,36%称很感兴趣,其余大多处于观望状态,斩钉截铁地认定新三板“不是我的菜”的创业者仅有9%。这同样符合我们在咨询专业律师之后得到的结果:平均三个创业者当中,有一个已经正在动手拆掉VIE架构。
那么,另外两位可能还留有一些“买房心态”:看到别人早早买下的房子增值飞快(上去的公司融资情况不错,而且融资密度可以很高),但是现在买房恐怕还需要排队(一大批创业公司正向北交所袭来),再晚一些则说不好会不会房价下跌(队伍是否越排越长,甚至政策再来个急刹车)。
我们遍访了正在行动当中的创业者。他们登陆新三板的具体目的是什么?结果是多样化的,但可以归纳为这几类:
·*类,鸡头压过凤尾。公司创办的时间不短,行业里优势也很明 显,一直奔着A股或美股去,但从自己的体量来看,到达金字塔尖还 是遥遥无期的事情。它们看到新三板这个提前到来的二级市场,听说 将来没准有希望转板,随之动心。
在它们看来,如果把新三板比作一个鱼塘,现在塘里的鱼还少,竞争 力最强的鱼会把*的红利都承包掉。而且,一旦真的出现转板的绿 色通道,机会仍然是*的。
·第二类,拿时间买空间。这些公司处在行业竞争激烈、优势尚不明显 的情况当中,它们希望利用新三板来提升品牌,提前占上优势。
有创业者无奈地发现,自己是行业老大或老二,但老三或老四竟然已 经悄悄地上了新三板。竞争对手拿着更多的钱过来对打,自己的资本 和资源、名望方面都处于劣势。即使对方只有资本,仍然有极大的威 胁,做旅游的公司可以多开辟几块地区,手游团队也能同时研发好几 款产品。而且融资之后甚至可以考虑去并购。此刻它们突然明白了当 年唯品会、58同城为什么要流血上市。
·第三类,心肺复苏。在发展平稳但是没有更大突破的时点,这些创业 公司需要一次新的刺激,新三板也许是一个好的契机。有几家公司告 诉《创业邦》,自己正摩拳擦掌开发新产品,或者从区域性变成全国 化。
·第四类,全身而退。这毕竟是一个流通市场,早晚有机会退出去,无 论如何,“壳”仍然是值钱的。
持这样想法的创业者不在少数,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现在已经萌生退意,而是在很理智地分析:请问谁能承诺一辈子只创办一家公司并且一直奋战在一线?几年后,如果被A股公司看中收购,大可腾出空闲孵化新产品或者隐退。
在《创业邦》的调查中显示,大家对于新三板最刚性的需求是融资。访谈中,他们最直接的反应是:如果我上了新三板,就不用求VC去拿钱了。
他们厌倦了一家一家去找VC,还不一定能拿到好的价格,搞不好还会被要求签下对赌协议。一位已经登陆新三板的创业者说,上板之后找来的机构太多,现在小基金自己基本不见。
他们更厌倦的是处于弱势状态,因为有些VC就像批评家,看自己的项目百般不顺眼,“完全是在秀他自己的逻辑,其实他所说的我三年前就知道了,我需要他来指点我吗?”
对于“上板”融资呼声最高的,是几个由于产品特殊一直在自我滚动、从未融资的创业者。有的是产品地域性比较强,对VC来说故事不够大,有的是对标公司已经在美国上市,但是股价不好,VC爱答不理。
坊间传言,很多优秀公司正在启动新三板,也就是说,新三板可能会收留一大批位于行业*梯队的勤恳老兵。它们还有一项重要的需求——让员工持股升值。比如,正好借着这次股改的机会重新梳理一下员工的持股和期权,在*次定增或者*次做市之前有机会以一个比较公允的价格给员工回报。
对这些行动者的访问很有趣,说来说去,连他们自己也意识到,所畅想的就是自己IPO梦的预演。
而IPO是什么?是不可或缺的成就感爆棚的瞬间,是迎娶白富美走在人生*,是在亲戚朋友面前做一次明星的感觉。虽然IPO与上新三板都有一定的仪式感,但是他们几乎都表示,新三板的体量和A股还是没法比,在新三板挂牌之后,他们依然向往A股的IPO,向往拥有那个身价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时刻,这就是资本的魅力。
但当问被到IPO之后的打算,很多人表示自己并没有想过。
创业邦定向调查,受访人数:100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