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经济学人:新一轮科技泡沫逼近 但不必恐慌

《经济学人》网站近日撰文,称新一轮的科技泡沫日益逼近,但公众无需对此恐慌,因为这一轮科技泡沫即使破灭,也主要体现在私有市场,最终的破坏性也将远远弱于2000年时的科技泡沫,此外,大公司的雄厚经济实力也能够抵制相关的破坏性影响。
2014-12-22 11:47 · 腾讯科技  悦潼   
   


经济学人:新一轮科技泡沫逼近 但不必恐慌

  《经济学人》网站近日撰文,称新一轮的科技泡沫日益逼近,但公众无需对此恐慌,因为这一轮科技泡沫即使破灭,也主要体现在私有市场,最终的破坏性也将远远弱于2000年时的科技泡沫,此外,大公司的雄厚经济实力也能够抵制相关的破坏性影响。《经济学人》网站的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15年前的12月份,距离当时的互联网科技泡沫破裂只有数周时间。如今,经历过那场惨败的老人们可能已经看到一些类似的预警讯号。银行家和律师因为高昂的办公成本而被挤出了旧金山的中心商业区;所有在建的8层以上的高大楼群都被科技公司占有。在2013年中,来自美国一流的MBA学校的毕业生当中,约有五分之一的毕业生选择加入了科技公司,这几乎是加入投行毕业生数量比例的两倍。美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伦(JanetYellen)已经发出警告,称社交媒体公司的价值已被高估,而且这一问题正被多数人所忽视。如今的耶伦正如同其前任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1999年经历的那样,当时,格林斯潘也曾发出类似的警告。

  良好的公司管理再度被人忽视。于今年9月在纽约股市成功IPO(首次公开募股)的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集团使用了拜占庭式的法律架构,但是,这家公司的股价已经大涨了58%。诸如Uber等初创型公司的高管们也纷纷展现出有恃无恐的傲慢态度。

  然而,从互联网时代的财务标准来判断,目前的科技行业似乎还没有遇到泡沫。由主要科技股组成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预期市盈率为23倍,与2000年时100多倍相距甚远。2000年时,业界著名的投资杂志《巴伦周刊》发表了分析文章,指出当时的51家上市科技公司将在一年内花光所有的现金。而在今年的12月6日,《巴伦周刊》又发布了类似的分析文章,但声称只发现了5家上市科技公司面临资金不稳的困境。

  然而,如今的金融过度现象已经部分地藏匿在公众的视野之外,主要存在于两大领域:诸如亚马逊和谷歌(微博)之类的大科技公司内部,这些公司将大量的资金花费在仓库、办公室、人员、机械以及并购其它公司等方面;另外,存在于蓬勃发展的私有市场上,在这一领域,风投资本公司和其它交易商都竞相投资新兴的科技公司。

  首先来看看大型上市科技公司的开支热潮。Facebook就是一大例证,今年10月,这家公司声称其2015年的运营成本将增长55%到75%,大大高于了其营收增长预期。就不用提及那些资金吃紧的创业者所经营的小公司了。如今,硅谷的标志主要都集中在那些业已成为全球*最阔气的投资人当中。另我,苹果、亚马逊、Facebook、谷歌和Twitter等公司在过去12个月的投资总额已经达到660亿美元。这一数字包括资本开支、研发开支、收购固定资产的开支以及用于业务并购的现金等在内。这一数额是他们在2009年投资额的8倍之多,甚至是整个风险投资行业投资总额的两倍之多。如果不将苹果计算在内,这些投资额也占到了这些公司产生的现金流的大部分。总体而言,这5家科技公司目前在全球投资的公司数量都不止一家,他们的投资总额也超过全球的任何一家公司,超过了俄罗斯能源巨头Gazprom、中石油和埃克森美孚等大公司,这些能源巨头每年的投资额大约在400亿美元到500亿美元之间。这5家科技公司总共拥有600亿美元的房产资本和设备资产,几乎与通用电气公司不相上下。然而,他们的总员工数量只有30多万人。谷歌公司还声称,这家公司已决定“继续走在投资的前沿阵地”。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腾讯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