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创新大师Steve Blank:如何管理团队 失败一点都不可耻

中国的硬件产品在国际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华为),但是互联网企业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产品、智商无关,主要是观念上的障碍。很多中国创业者在细节上并不了解互联网文化,太缺乏在整个互联网上的连接、互通,和外界太割裂了。
2013-04-02 08:51 · i黑马     
   

  SteveBlank被《哈佛商业评论》誉为当代的“创新大师”,而《圣何塞水星报》则将他评为硅谷最有影响力的十大人物之一。他曾先后8次创业,现在在斯坦福和伯克利教书,致力于传播创新文化

  他的《硅谷秘史》被公认是研究硅谷历史的*著作,此外,他的《顿悟的四个步骤》也是创始人和VC的推荐丛书之一。这本书被称为是最接近创业指南的东西。他的最新著作是与Bob Dorf合著的《初创企业所有人手册((The Startup Owner’s Manual))》,该书旨在教大家如何用经过测试和验证的客户发展过程建设一家伟大的公司。

  近期,SteveBlank来到中国,i黑马有幸采访到了这个创新大师。看他是怎么点评微信的国际化和中国割裂的创业生态:

  中国的硬件产品在国际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华为),但是互联网企业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产品、智商无关,主要是观念上的障碍。很多中国创业者在细节上并不了解互联网文化,太缺乏在整个互联网上的连接、互通,和外界太割裂了。微信国际化的障碍肯定不是产品本身,也不在于中国的创业者和工程师是否比其他人优秀。

  i黑马:在硅谷设立办公室能否跨越这种障碍?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当*个日本产品在美国完成时,你能立刻就能分辨出那是日本产品,因为他们使用的英语像是用日语写的,产品设计思路和当地文化完全不相符。再举个例子,对于中国网民,美国的网站看上去像是半成品;而美国人看待中国网站,别提文字了,全是浮窗广告、动态图,乱七八糟一大堆。

  这不是物理上能够克服的缺陷,他们的文化和外部世界太割裂了。这要花费他们好一阵子去追赶,就像美国公司对于中国本土文化毫无概念一样,障碍之一是母语上的障碍,第二是因为我们调查研究,甚至很难去评估,什么样的公司是好公司,什么技术是好技术……

  当然最终中国的产品会很好地实现国际化。但中国创业者和外部互联网的处于割裂状态,当然有人会通过翻墙工具去接触外部互联网。但这种割裂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你们现在是完全按照政府的意愿建立一个中国式互联网,那么在国际市场中能否像在国内那样快速地扩张?或许出人意料,他们做的很好,但是我认为会比人们预期的都要艰难。

  i黑马:如果采用本土管理团队呢?

  如果是硬件生产,没问题。问题是网络和信息每天都在变化,上个月还很有竞争力的东西,这个月变得毫无优势;昨天很火爆的东西,今天已经无人理睬,如果不是生活在这种文化中,就很难越过这个障碍。

  不是中国的创业者不关注这个网,而是没有融入到这个网。由于人为设计,这两个网络太割裂了。中国创业公司进入一个不同的互联网中,可能会有一些无法预见的后果。

  过去一周令我非常惊讶的是,中国所特有的互联网文化,防火墙对两端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可能对这个国家有好处。

  i黑马:微信在美国会像Google、Facebook在中国一样遇到政策风险吗?

  Google和Facebook是中国政府比较担心的东西。美国人在忙着互相大喊大叫,没有时间关心这个。我们可以说、读任何东西,这是不同的文化。所以问题不是政府管制,而是要面对一个从未面对过的竞争市场,而且还没有关联纽带。因此首要问题就是建立连接,然后在自由市场竞争。

  马化腾有大量的资源,你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不是我们真的应该担心下?(笑)或许你们在上面投入大量资源,最终在某些地方实现控制,或许我们太慢了,或许我们认为*的情况是它会偷窥我们所有的邮件,因为我们都不这么做……但我不认为这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或许将来要考虑,为军方服务等,但眼前这绝不是要关心的。你的问题是适应全球范围内的竞争。

  我认为这将会是一个很棒的故事,关于未来将发生什么,你要追随什么。我的观点是会让大家惊讶的,让它在中国发展壮大的东西,可能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中并不起作用。但是他们也不笨,马化腾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们也会考虑这些问题的。

  i黑马:有一种理论认为美国在PC互联网阶段的成功经验很难移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反而会变成他们的负担,而中国则没有类似的经验,也就没有类似的负担,因而中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处于对等的竞争格局下。

  我认为情况可能更乐观。在美国,我们花费了上百年的时间建立电话系统,但是在中国,跳过了这个环节,直接进入移动通信时代,很快中国的移动通信甚至比美国还要完善。另外,我们花费了150年建立分布于全国各地、各种品牌的实体零售店;而在中国,电子商务的爆发跳过了这个环节。从这些可以看出中国比美国更加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因为起点不同。

  我不确定这会给你们提供优势,只能说是不同的的形式。因为刚才提到的分裂,我认为这种在内部运作的实验非常创新,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美国。确切地说,因为几乎没有Google、Facebook、Twitter,中国的市场都留给了国内公司,从而掀起一股创业大潮。现在大多数公开领域都已经被占领,于是创新开始在最高层发生。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这种创新和外部发生的创新相等,甚至更激进。但是走出去的障碍超乎任何人的想象。

  回到刚才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事情,中国不缺乏创新。相比之下,日本就像是一个睡大觉的老爷爷。我喜欢日本,但是令人兴奋的创新源动力在中国,对于企业家,这里才是,或者是新加坡。在二战中,美国摧毁了日本的经济,日本必须在废墟中重建,并且没有商业。自1850-1880年,日本面临的危机是重建,必须要有企业家出现来搞建设,当他们变得很成功的时候,形成了一套固化的系统和组织构架,底层的创新很难影响到上层组织。当然日本还是有企业家精神的,但必须要跟固化的组织去抗争。自从1979年,就很像2000年的感觉了,一切都是新的,非常美国,资本主义是*的,日本不应该忘记这一点。

  毫无价值的APP

  以前在美国创办一家公司要投入数百万美金,买硬件、软件,各种服务等;现在创业公司的成本几乎为零,你可以仅仅作为爱好做出一款APP来。中国的创业者还在学习阶段,要知道开发一款APP和做一个盈利的公司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这正是我在教的东西。一个公司不仅仅是一个APP,还包括客户、营收、合作伙伴,中国还包括各种关系。除非创业者学会区分产品和商业,否则在这一波浪潮中他们将消耗殆尽。

  中国很多创业者看到国外被Google、Facebook收购的小创业公司就想把他们的模式抄过来,这对整个商业系统伤害很大,抛开这个不谈,为什么不做些别人做不了或者没想到的东西?我认为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的。

  i黑马:有观点认为原因是笨蛋天使太多了

  是的,他们也在自我消耗。上次我和徐小平沟通,谈到客户开发流程的。他恍然大悟,说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他说我投资了创业公司,他们甚至不和客户沟通。我要说的是,尽管他已经很成功,但他仍然不知道这样一个程序的方法论。而不是仅仅把钱拿给你喜欢的人。*代创业者会当炮灰,*代天使一样。然后他们会去学评估体系、投资程序。在硅谷,我们并非更聪明,只是多了50年的实战经验。

  最开始我在硅谷创业的时候,传递信息、获取智慧的*方式是喝咖啡。但是你一个月能喝通常只能喝一次咖啡,所以信息的传输效率很低。今天除了中国,其他人都习以为常的是,当我发布一篇博文的时候,25万人阅读。但是因为语言和防火墙,中国人获取信息有障碍,很多信息还需要通过物理介质传播,所以中国在全球化信息学习过程中处于弱势。

  自媒体

  你们可能知道,在美国传统媒体每天都在滑向死亡,每个人都在挣扎着证明这是一个可以盈利的商业。目前盈利的报纸只有华尔街日报,甚至纽约时报都在亏损。所有的印刷出版都要变成数字出版。我要向中国学习自媒体,因为所有的记者都在尝试做自媒体。

  我把在斯坦福大学的授课内容全部发布到网上,成为公开资源,甚至我的商业伙伴都说,这是世界上最无聊的内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华盛顿的政府人员在读,他们打电话给我说:“我们需要你的帮助。”过去30年,他们尝试训练科学家把科技成果商业化,现在他们希望我来教这门课。这些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我需要通过视频软件来上课,后来干脆提供录制好的课程。

  硅谷不成文的文化

  *个叫做“pay it forward”,意思是你有责任不求回报地帮助创业者,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我每个月必须要和我觉得有趣的年轻创业者一起喝3-4次咖啡,多数是我的学生。

  第二个非常美国化,叫“帮助你的对手”,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50年前硅谷的竞争,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式的竞争,很少有合作。这个文化起源于一个关于做芯片故事:芯片生产过程很复杂,有时候你可能会丢了配方,这个礼拜做好了硅,下个礼拜所有麻烦都来了。所有的硅谷都曾经在一家公司工作,后来他们离开后变成了竞争对手,但他们仍然在同一个地方吃饭喝酒,有一天一个人抱怨:我们停工了。另外一个人问:这个礼拜是不是有女工更改了板型?我们发现她在使用特殊型号的板型,去检查下谁在使用特殊型号的板型。第二天他来说:问题解决了。这件事发生在1958年。从那时起人们开始互相帮助,直到今天。这是苹果创业的方式,一种叫做”home blue computer club”。一个分享智慧的俱乐部。这种文化是“pay it forward”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能够让每个人都变得更加智慧。我想指出的是,在*代竞争格局中,很难有这样的意识。但我认为人们最终必须要这样做,因为这样会使得集体更加智慧。

  第三部分是关于失败。你知道在硅谷我们把失败叫做什么吗?经验。在硅谷以及美国,如果你失败了,你会得到另外一次机会,甚至两三次机会;如果连续失败5、6次,他们就对你无语了。但是失败一点都不可耻,这是非常重要的观念。

  我上一次创业,登上了《连线》的封面,融了3500万美金,然后钱全亏掉了。以前投资我的两个VC又给了我1200万美金,后来我分别回馈给他们10亿美金。

  我认为失败的部分从长远来讲对于构建文化也很重要。我们并不会因为科学家的失败而惩罚他们,创业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实验。

  在线教育

  在中国,在线教育将会成为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这将会是另外一个领域,中国将会超过美国。使用在线教育课程资源可以快速提升中国的教育水准,远远比建立实体学校要快。

  i黑马:有观点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听课,更是一种社交行为,必须要到哈佛去、在哈佛有同学和教授,你才真正是哈佛的学生, 而不是说你听过几节哈佛的公开课就成为哈佛学生了。

  我认为这个观点的误区在于认为在线教育只能自己对着电脑听课。或许可以在一个空间里,同样有教授,也有同学,只是部分利用网络上的课程资源。我认为在线教育甚至还没有开始思考到底该如何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我认为潜力非常巨大。的确亲自去哈佛上学、建立社交关系很有价值,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负担得起这笔花费(当然这个资源本身是非常有限的),我更关心的是其他的亿万大众,这个市场想象空间更大。

  想象一下针对创业者的课程,因为外部变化速度很快,你每个月都要学习新知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i黑马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