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PE顶层设计讨论:核心竞争力在于培养企业成长

刘志强:谢谢主持人,刚才几位先生都有一个话题是春天来了,实际上不是天气的春天,我认为也是咱们VC和PE的春天,因为有一个历史经验,就是说已经很多年了,每年,每次大开过后,第二年的经济发展一定是好的。
2013-03-05 09:34 · 和讯网     
   

  吴克忠:原来投资活动为主,对人才的这种培养体制这一块,我们培训基地,我是觉得这个行业,的确人很重要,但是如果非传一代的人。我觉得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它的发展应该是建立一套机制,我们所说的机制是建立人才的要求,比如说我们发现项目,我们靠渠道,做渠道的未必非常熟悉我们这个行业的,你就是非常熟悉,你看到这个项目,里不一定能找到项目,这就是渠道。对项目熟悉了以后,你未必能了解你对项目判断这一块非常专业,所以这一块,发现价值,靠投资的团队,投资团队是判断和后面的分析,再后面就是服务,服务于团队,推出有推出团队,募资有募资团队这样的话对他们的要求降低了,所以说不同的行业,很多都原来不是这个专业,所以我们的意思是,如果过于团队的依赖,那我觉得对公司的发展有很大的要求。如果说标准化、模式华能够做得很深,靠一个人在专业方面的支力,靠一定的工具,然后再有各自的一些意见,那我觉得人够,基本上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培养一个机制,建立一套机制,可能更有好处。

  董锦兴:我觉得主要是三个词来概括一下,*个词就是细腻,这个基金能够相对有一些品牌,这个创始人或者这个团队有一个比较好的愿景和实力,做一些比较大的事情。第二,极为嘉宾提的比较多的是机制。基金里面,能够让员工有一个利益分享的机制,平时,还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成长、分享的一个机制,我们也是都会有分享的收益,然后应会有一些重点机制、项目人员,在项目的过程当中,也能够考虑项目未来的风险,能够把风险的收益匹配起来,另外学习成长这一块,我们也是尝试各种不同的方式,一方面提升项目人员也好,团队人员也好的服务能力,同时,我们每一个项目都是大会讨论的,我们所有的合伙人和工作层面的人员都在一起,针对项目从各个角度、纬度对这个项目有一个研究。第三,空间。刚才说,基金有一个比较长远的使命,这样的话,能够有机会在这个基金里,一边工作,有一个上升的空间,基于这个机制,基金的这个人员,能够有更多的积极性,能够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这几年当中,也有一批从近几年做起,然后陆陆续续的涉及到管理岗位的人员,所以感觉在整个的团队和人力资源这一块,从这三个方面体现。

  陈芳:谢谢各位嘉宾,总结一下,每一个基金的背景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大家在新的理财方面有不同的策略,刚才几位嘉宾总结了一个观点,一方面可能是利于分享还有一个是在经营交流学习方面的机制还有一个上升的孔道,还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吸引人才。这是我们刚才讨论了第二个问题,刚才吴总提出了一个特别新的观点,设置一个好的制度建设,降低人才的要求,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要求,第三个问题,目前建立大资管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我们新增股权是继续做思路的股权投资呢,还是说适应现在大的环境,去拓展到其他的投资领域,刚才做主题演讲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听听各位嘉宾对这个话题的看法。

  刘志强:刚才单总讲的上下前后、前后左右中,这个我们也研究了很长时间了,做一些积极方面的尝试,比如说我跟自体创业来结合,也做了几个创作大厦,给一些创业的企业,入住的时候,我们拿房租作为投资,对于我们来讲,支持他的成长,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在风险防范上也会小很多,同时在这个方面,也可以申请到政府的一些补贴,我们做的,其中有一个比较小的规模,作为一个补偿,我们也就是研究这个,但是不光是很多的那个往上走的,但是从整体来看,这个投资实际上也是以结合我们创业投资的这个实践,所以大的风险是能把整个的风险给控制住。包括一些短期投资、中期投资,我们也在设想,像这次28号证监会出台的资产管理可以做公募资金,这些也做了一些尝试,因为我做大众银行,对资金的流入、流出有一些大概的了解,还是比较积极的情况,就是说各个方面还是挺多的,最关键的还是一个,就是人才,*秀的人才来自于什么呢,有一次我跟梅总讲一个事,我说*秀的人才,这个人做过十年央行,为什么做过央行呢,大的宏观经济的形势,知道这个经济的周期,做过商业银行,是知道有一个什么东西打包,可以在柜台上零售出去,做投行对具体的企业有一个闷热,怎么来做一些发展,这样还是比较难的,这是它的一个问题的理解,也是有一部分这样的人才,但是还是比较少。关键的问题是,要培养大家的一种意识,开拓创新的一种意识,就是自己给自己找出路的这种意识。

  郑华一力:关于这个事情,我个人有两点看法。一点,我觉得是中国监管层或者是政策层面,因为国内的机构投资人,在二级市场上,机构投资人非常非常少,怎么来培养机构投资这一块,我们现在采取这样的一个措施,允许PE他们进入公募基金,以发展将来在公共市更多的机构投资来参与,所以我觉得,出发点还是这样的一个出发点。这是我仅提供个人的一种看法。

  第二,如果有美国的这种PE,或者是公募基金发展的议程来看的话,中国也是在模仿,每一步,每一个环节,走在模仿美国资本市场来看,包括PE的一个发展,当然美国也是对公募基金是开放的,实际上它的发展模式,我觉得还是对基因是什么样的,不管是整个发展过来以后,你走过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后,回过来,最终可能还是定位自己的核心基因的业务地如果你一开始就是一个公募基金发展起来,不管后面发展什么,到最后看起来,最后真正拿到*的业绩,最核心的业绩还是公募基金,或者是PE基金,我们也看到,很多美国的PE种类变回来以后,还是希望专注于发展自己的核心利益,虽然美国的政策是开放的,目前很多的PE基金,我们看到进入二级市场采取了开放的形势,他们对投股权,同时也是一种策略性投资,对冲基金这样的方式来并存的。

  在中国,我相信也可以这么做,也是有一点,这是针对监管市场来思考的问题,就是监管的问题,因为不论是私募还是公募,存在一个相对利益当中有很多的关联,或者是所谓的内幕的东西,就是监管上来说是很难的,如果这是开放出来的话,要这么做的话,我估计监管方面是要加大力度的。

  黄国强:现在有一些模糊,比如说向证券等公司,他们在向对方的延伸。随着这个延伸过程的加剧,我感觉是业务的种类和业务的深度不同,从这个题目上来讲,和资产管理者来说,现在比较大的经济公司有上千亿,整个卷上行业,下一步顺应大资管的要求,肯定是要加强第三方,在品种的设计上,比如说在PE品种的设计上,有自投基金,将来可能还有加深基金,还有类似于债权总额的基金,包括在业务的深度上,都有很多的创投基金,这是我的*个预期。

  第二,我觉得在大资管时代,有很多,比如说有一个机构化的平台的话,它的很多的系统是可以互相介入的,比如说对行业的认知,对这个机构,比如说对这个行业深度的认知,所以公募基金对这个公司的上市会有一种认知,但是基于这种认知的核心,实际上向对方去延伸,是有一定的核心能力。当然这个公司具体的操作风格和投资风格可能不一样,但是在中台和后台的搭建上,是可以互相借用的。五

  第三,在目前的边界模糊之下,我感觉,客户的资源,包括RP的资源,相对来说,也是一种客户的资源,被投对象的资源,发挥的话,实际上需要这种坚持的基础上,需要有背景的机构来服务的。比如说作为同一个机构背景,可能需要有VC、PE、PIP的投资,来支撑这个客户在投资阶段的需求。

  吴克忠:我觉得公募和私募,一个是资金来源上分,第二个,是投债公开的市场,还是投债私募的投资,你通过私下募集投下私人企业的市场,我们现在说,私募资金就是这样的,通过私募募集投向公开市场,通过公募募集投向公开市场,这就叫公墓基金,现在所谓公募和私募的。这种有一个好处,如果私募和公募可以在私募的里面在公募,公募很多做的,大家看枞阳电视台的分析,明天好一点,什么都是技术分析,大家都买进卖出的时间,就像刚才理事长讲的,我投这么多钱进去了,钱都哪里去了,作为社保,不应该这样做,应该是价值投资,怎么能做套利投资呢,如果没进去,990上不来,如果能卖下去,就下不去,那是因为你带来的,所以如果说都学他这样,中国每天都在搏斗,所以我觉得,私募基金就应该学会,你进入公募的时候,把这个发现价值的理念,培训和挖掘价值的理念带进来,而不是讲这种快进快出的理念,所以我觉得,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我们是这样做的。我觉得我们的确,私募和公募完全不同,在美国,如果公募去投私募,很难,基本上没有,因为私募很难做鉴定,很难以公开宝宝,我通过银行把它卖掉了,每一个月的报表怎么出?这是分私募,美国曾经有一个机制,我们自己也做过,如何将公募的资金募集来了投到私募,还有通过一个上市公司的平台,我从公募上募到资金,投到一个共和公司去,然后再投到一个私募去,然后把私募培养大了,就上市了,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市场,两边市场都没有成立,这是一个不成熟的状况。

  黄国强:如果把私募基金看成一个企业来说的话,实际上对大家来说,也是一个选择,到底是做专业化的基金道路,还是做一个发展的策略,从融资方来说的话,这个应该还是根据各种不同基金的风格,基金和自己的能力去做,看看能不能有这样的一个机制去进行多元化的拓展,还是说是进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其实这两方都不应该有机会的,谢谢。

  甄晓蕾:我觉得其实刚才各位机构对为什么参与大资管或者是机会已经阐述的非常明确了,从咨询公司的角度上来讲,我可以从LP,或者是金融投资者的角度分享一些我们的看法,我觉得有一些机构为了顺应投资的服务,提供多种产品,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是丰富的资源,各个产品可以在平台上有一个好的优势。

  我们的调研,其实是覆盖了公开市场的涉及,从LP,进行投资的角度上来讲,我们其实是把各个公司平台上的产品单一拿出来,和单一类别的产品进行比较,所以有的时候,你和专家比起来,可能就会有一些劣势,当然,如果LP有这种全方位的配置需求,你也可能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中国机构的投资者变得越来越成熟,而且越来越多,很多的时候,他们是希望表现专家,自己完成自己的的风险,把控,其实对于一些机构最多投资人提供一个配置上的,可能需求就不是太大了。

  陈芳:这个话题有一个比较大的思想的碰撞,各位嘉宾奔着市场阐述了各位的观点,从这个资本角度讲,*个是融资的问题,第二个监管的问题,第三个,私募、公募两种产品本身的特色的差异化。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个论坛就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和讯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看了这篇文章的用户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