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天图资本高级合伙人王岑
投资界12月15日消息,2012年中国文化金融创新峰会在北京召开。天图资本高级合伙人王岑表示,从文化产业成长路径来看,VC/PE应该还是主流的融资渠道,银行投资跟VC/PE机构相比,基本上是“雷声大,雨点小”。
以下为发言实录:
我是来自天图资本的王岑,我们就是一家全人民币基金,目前投资领域是只做消费,大消费类投资,文化实际上也属于消费的细分领域,尤其是经济低迷的时候,口红效应可能会让大家更多的电影、电视文化类的消费。
这两年资金层面来看,钱还是比较多的,各地都有文化产业基金,国进民退在资金层面上是比较明显的。缺的是什么?好的项目。
第二点,文化产业几个成熟的模式,万达的模式,从下往上走,先铺渠道,往上设立一些影视公司,然后做内容。
还有渠道内容共进的,杭州宋城模式,连锁各地的旅游主题公园模式。
还有以内容为主的华谊模式,这三个今年汇聚到一个点上,各自开始成立自己的创投公司,资金层面又多了一部分资金。
我个人觉得对于文化产业项目来说,并不缺钱了,严格来说,空中飘的文化的钱挺多的。像天图,几年,我们也试水了几个项目,的确这三四年文化创意产业我们跟得没有非常紧,因为我们偏重更多的是其他细分行业,尝试投了几个项目。中国动漫产业比较大的武汉江通动漫(音),动漫这个产业经过大量企业挣扎也好,奋斗也好,创新也好,主体模式还是以OEM为主。第二,我们去年试水了长广天则(音),这个模式我认为比较具有可复制性,长沙广播电视台国有控股的,和体制外一个专门做内容的天则传媒公司(音)合资的,实际上还是国有控股。文化产业基金缺的项目,大部分项目实际上都是以前国有的事业单位的一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变为企业,大部分产业是事业为主,企业很少,真正以企业公司运作的企业很少,尤其是民营企业。长广这个项目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东西,第一这种项目时间比较长,我们前后花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平均一个项目是三个月、六个月,最长一年,这是行业的共性。核心的原因就是长广这一块儿体制需要改制。另外是资产的注入,这个合作模式就是渠道加内容,他把自己频道黄金时间段评估之后作为资产注入公司。总体来讲我们还是看好。
您刚刚的问题是问资金层面,融资多元化,我个人倒觉得,在资金层面文化类的项目部用太多担心,因为资金还是很多,谢谢!
坦白地说,对银行的感觉一般,可能很多人不愿意听,银行我觉得基本上雷声大,雨点小。文化产业从境外成长路径来看,VC、PE应该还是主流的融资渠道,这一点倒不是自吹自擂。说简单一点一句话,VC的很多文化产业基金,只是一张纸而已,他已经有心理准备,这个项目即使打水漂我也认了,银行是做不到的,尤其是一些银行。以前我们跟银行接触过,包括在中国做得比较好的商业银行,也在常识性的创新,微创新,核心是要有抵押物,无非是变种而已,比如说电视剧,要有稳定的收益,一般是大牌的影星签了以后,基本各地电视台可以付款了,拍片运营成本基本有了,播出的时间表也出来了,每集多少钱,基本上收益是可预期的。电影呢,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VC效果,这一点银行业在尝试做,我们也接触过,但是坦白说,像我说的,动真格的很少,几百万可以,但是作为VC,PE也好,像我说的,我们有风险的承担意识,我们知道风险投资肯定有风险,最坏就是打水漂。
我们投的一些文化创意项目,为什么天图投得稍微少一些呢?因为我们是纯民营企业,我们实际上是在夹缝中生存,第一是资金层面没有太多的优势,我们有20个亿,不可能只投文化创意,有些政府引导基金可以这么做,完全可以这么做。第二,项目方面很难有很强的优势,目前好的项目,您刚才提到的收入规模、现金流,财务指标相对补错的项目,实际上都是一些国有改制的企业,纯民营企业很少,该上的也上了,当然也有一些在发展中。还有一些我们这两年投的过程当中发现,文化创意企业团队自己帐算不清楚,他永远会跟你讲我这个创意,或者我这个团队怎么样,说白了,我认为还是人的问题。像我们投一些医疗机构一样,医生和管理人员应该是分开的,文化创意企业也一样,管理人员,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应该跟创意团队严格分开。
北京有类似的几个项目,大家可能都知道,做一些音乐节的企业,其实做得非常不错,做了十年了,在中国品牌也是第一的,引进国外一些著名乐队每年来表演,但是做了十年,规模也就是几千万,不到一个亿,核心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团队的问题,自己帐没有算清楚,太理想化。
现在的趋势来看,现在中国A股文化传媒板块已经基本形成雏形了,上市公司预计会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未来业绩的增长就是一个多元化的代表,肯定要实行并购,上下游产业链的垂直并购或者产业链延伸,这是肯定的。为了保持业绩增长,华谊兄弟三季报出来最大的带动就是他投资的这一块儿,包括美国上市的以前做游戏的完美时空,也在切入电影这一块儿。大家上市之后都有业绩增长的驱动性,并购这一块儿我认为会成为这个产业的主流,我们在座的其实已经是上市公司了,作为VC,PE还是回到原话,民营机构夹缝中生存,也希望投到一些中小型的,不错的企业,但是如果帐有很多没算清楚,我们也要负责,毕竟我们有再融资的难度。
我就讲两点,第一点,天图稍微谨慎的一面,投资这么多年总结下来一点,门当户对很重要,中小型企业适合一些中小型基金,比如说一些大的传媒集团或者文化公司,我也收到BP,但是我也基本上不用去,因为我知道,到了一定规模,收益肯定下降,这是第一点。第二小点,你进去之后,也是表面的董事,你不一定懂这个事,不一定让你参与太多,这本身对天图没有太大的参与空间,所以我觉得门当户对很重要。在门当户对的前提下,一旦过日子,我相信民营的这些VC、PE,在交易结构上,在条件上,在风险底线肯定比标准线宽容一些,这是我们投后的经验。
第二点,在现在的阶段,尤其是去年到今年,大量的文化创意类项目已经有泡沫了,第一阶段的大浪已经差不多了。第二阶段就是洗牌调整空间,今年到明年。我举一个例子,已经上市的几家,发行市盈率平均都是80倍,现在都是30倍上下,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今年冒出几个大的项目,在座的机构可能都去过,这个企业非常强势,当然也有理由,本身规模很大,作为天图这样的中小机构,我们对自己的定义就是中小基金,不是什么大基金,我们对2P没有什么很高的承诺,挣自己该挣的钱,上市当然很重要,但是中小企业如果跟基金合作好的话,只要每年有稳定的增长,卖掉也能挣不少钱,所以挣自己该挣的钱,挣自己某个阶段的钱我认为也挺好。
我关注还是线下的为主,举一个例子,今天上午听说开心麻花的董事长也过来了,我比较喜欢这种模式的,他的商业模式简单的说就是话剧的呷哺呷哺。虽然我没跟他见面,肯定是要自建渠道,大部分小话剧剧场都是租的,租金在上涨,租期在减短,肯定面临很大的压力,尽量要有自己的渠道,当然他达不到万达这样的商业地产的渠道。因为我投连锁为主,所以我关心翻座率,白领未来,尤其是经济低迷的两三年当中,口红效应非常重要,客单价要下来,他会反复看。文化创意行业,核心的问题实际上是对大的明星,大牌明星如何掌控的问题,骨子里这帮人是很难管控的。开心麻花的商业模式没有对明星的依赖性,基本上一般的演员也可以演,成本费用比较低。如果翻座率高的话,单店盈利是完全不低的,如果做得好的话,再做一些衍生品的业务。就是一定要实际落地,我要看得见有人消费。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212/201212143403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