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VC/PE IPO退出渠道收窄 并购操作或成趋势

清科集团昨日公布的创投数据显示,2012年前11个月国内创投投资项目数量、金额和退出数量等指标整体呈大幅下降趋势,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投资数据下降的一年。
2012-12-07 09:29 · 新浪科技  沈云芳   
   

  资本环境遇冷,企业上市途径不畅,VC/PE要如何过冬?

  清科集团昨日公布的创投数据显示,2012年前11个月国内创投投资项目数量、金额和退出数量等指标整体呈大幅下降趋势,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投资数据下降的一年。此外,创投通过IPO退出的比例明显下降,MBO、并购和股权转让三种非IPO类退出方式的比例大幅提升。

  摩根士丹利亚洲董事总经理季卫东等投资人士认为,中国非IPO类退出的比例的走高是必然趋势,其中并购会成为未来三五年的大机会。

  IPO退出渠道收窄 并购或加速

  资本环境的趋冷已经让A股和美股的IPO通道明显变窄,越来越多的PE/VC开始通过并购、MBO和股权转让等非IPO类方式退出或者收回成本。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 截至11月, 沪深两市排队等待上市的企业总数上升至近800家。这一现象被业界比作“堰塞湖”,更引发IPO“决堤”的担忧。

  而多数中概股在面对美股的惨淡时选择了暂时撤退。去年,盛大文学、拉手网迅雷三家宣布暂停赴美IPO计划。今年4月,神州租车暂停IPO计划。6月,拉手正式取消IPO计划。

  问题出在哪里?摩根士丹利亚洲董事总经理季卫东告诉新浪科技,国内各个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因而“绝大多数企业”无法被资本市场消化。这种情况下,行业并购整合会成为未来3-5年的大机会。“很多企业有充裕的现金流,他们可能会成为行业整合的*。”

  上海联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曲列锋也认为,中国未来非IPO类退出的比例会越来越高。“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的选择。比如说同类公司上了多少家,饱和了以后,IPO的机会就少。或者发行价格不高的时候,选择非IPO就是一个趋势。”

  在第12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这一判断得到了几乎所有PE/VC负责人的赞同。

  现有的统计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清科集团的报告显示,截止11月,2012年国内创投通过IPO退出的项目降至60%,通过MBO、并购和股权转让退出的比例提升至37%,而去年IPO的占比为70%。

  这一趋势在主投Pre-IPO阶段的PE机构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清科的数据显示,去年PE通过IPO退出的比例曾高达90%,今年降至70%,非IPO类退出方式的比例上升到了27%。“这应该是历史上这三种退出方式占比最高的一年。”清科集团董事长兼CEO倪正东如是说。

  VC/PE互相渗透

  创投圈近两年的新趋势是,PE(私募股权基金)开始将部分目光投注在初创企业上,VC(风险投资)则为了缩短投资周期降低风险,不惜高价投资Pre-IPO的企业。这成为创投圈所谓的“VC PE化和PE VC化”现象。

  投资介入期早晚是VC和PE的主要区别之一。VC往往在创业企业早期就投资进入,而PE集中于投资将要IPO(即Pre-IPO)的企业。

  一般来说,VC进入早,因而投资价格低,但是周期长承担的风险也大。PE进入晚,但套现退出快风险小,因而投资价格也高。“所有能够取得20倍以上的回报,基本上都是VC。PE要取得10倍以上的回报是很难想象的。”论坛现场,IDG创始合伙人熊晓鸽这样总结道。

  中金国际董事总经理陈十游认为,PE的VC化的另一个原因是竞争太激烈,而VC投的人相对少一些。清科的数据显示,国内PE基金自2010年以来出现爆炸式增长。2010年,国内新募基金数仅为82家,2011年这一数量蹿升至235家,今年则增至323家。

  不过,VC/PE的互相渗透并非水到渠成,因为一家公司创业初期和Pre-IPO阶段的投资价格往往相差悬殊。熊晓鸽认为,中国在两三年世界内成了全世界基金最多的国家,一些只能做VC的基金却拿钱去投PE的项目,因此投资价格显得比较高。

  而对于PE来说,如何承受更长的投资周期和风险只是其VC化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有业内人士认为,PE VC化更实质的挑战在于,PE在做Pre-IPO项目时更看重财务指标,而VC化业务需要更具远见、更懂业务的人才。“做PE,以前可能更在意的是关系,VC就不是。总之是全方位的变化,主要还是理念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新浪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