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北极光邓锋:看好中国公司出海 团队是成功的基石

这里是北极光去年年初搬入的新办公室,1200平米的空间被分隔成多个大小不一的会议室和一律等大的单人办公间。里面有一间属于邓锋,陈设极简。除了门口的名字,看不出任何的层次、头衔。
2012-11-13 10:34 · 创业邦     
   

  方法三:看好中国公司出海

  虽然“走出去”的市场空间未必及得上C2C(Copy to China),风险一定程度上还更高,但并不妨碍北极光的合伙人们每每谈及它们把生意做到全世界时两眼放光。在北极光官网的醒目位置,赫然写着:扶持世界级的中国企业家,培育世界级的中国企业——既然以世界级为目标,当然不能只打中国一个市场。清洁技术、医疗健康追求如此,TMT更不例外。

  “中国公司这么多,在海外能有一定影响力的实在太少。投这样公司的机会也很少,但在我们看来有特别的意义。用文艺点儿的说法,我们是有理想的VC。”2006年加入北极光、与邓锋搭档TMT投资的姜皓天对记者确认这是北极光的投资主题之一。在TMT领域,他已找到三个可操作的方向:利用中国制造优势的电商,比如跨境B2C大龙网;能发挥中国工程师吃苦耐劳精神的高效率、低成本分发平台,比如触控科技;基于云的服务,比如将世界前七大酒店连锁和大部分大型旅行社连接起来、提供后台预订的德比软件

  “TMT是全世界都能做的,不见得中国就能做得更好。但先进制造不一样。”他毫不保留对这一大概念的看好:“劳动力成本太高,美国的制造业萎缩得厉害。缺了这一环,技术便不完整,实验室里的成果无法工程化和量产。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受教育程度相对高,加之经济正处在转型期,政府大力支持,且有庞大的本土市场支撑,可说是全世界做先进制造*的地方。”

  就投资而言,他看到的机会是:拥有一定技术应用、乃至原创技术的中国公司,跨越贸易、代理,直接做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自有品牌。或者从进口替代起步,主打国内市场再谋求出口。

  团队:成功的基石

  相较这些外部关注的投资方法或曰技巧,在邓锋看来,塑造一家VC更为紧要的工作其实是在内部:与LP沟通、加强团队建设。

  北极光不是最早募集人民币基金的美元VC,在它之前,已经有红杉资本IDG资本、赛富亚洲等加入了中国创业板的资本盛宴。这种“慢半拍”是邓锋有意为之的,因为希望花更多时间与美元LP沟通,也可以用前人的案例来减轻说服的工作量。说起与美元、人民币LP沟通方式的不同,他再次提到团队管理:美元LP主要看团队构成和过往履历,几乎不问投资项目和领域比例,而人民币LP刚好相反。

  从时间点上观察,继凯赛生物之后,北极光虽然在2008、2009年偶有清洁技术项目斩获,但大面积铺开是从2010年开始,尤以储能项目普能、集盛星泰(SPS),污水、污泥处理项目东硕环保、中持绿色为分界。背后的原因,更偏重低β值项目的人民币基金启动是其中之一,但决定性的还属新合伙人李立新杨磊杨瑞荣的先后加盟,为北极光注入了新的资源和视野。

  李立新与邓锋是清华电子系不同级的同学,毕业后留在国内发展,拥有多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管理背景和北极光早期海归团队相对欠缺的本土经验。2008年,在邓锋的邀请下,李为北极光担任顾问,一年后正式加盟。在这过程中较多参与了人民币基金的募集,并承担起相当部分与LP沟通的工作。他的投资领域主要在清洁技术,储能便是他的手笔。这是一个在传统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四大电力环节之外新生的万亿级的大市场,也是打通新能源各细分领域的关节和整个行业的瓶颈。他投资的普能、集盛星泰(SPS)分别在钒电池、超级电容两个方向上拥有革命性技术突破,且都已成为*。布局储能会为日后投资其他新能源项目加分。

  曾供职于另一家国际VC优点资本的杨磊,此前曾服务麦肯锡七年。转行风投后长期专注清洁技术,这为北极光带来了扎深关联产业链的功底。事实上,北极光在其中各细分领域的布局相当大比例是最近两年半在他的手上密集完成的。其中,东硕环保、中持绿色因为动用人民币基金,开启了北极光投资“小而美”模式的先河,并呈现出了一种本土化的思维:环保部“十一五”期间出台政策要加强城镇污水防治,此后中国新建的污水处理站数量超过了过去四十年的总和。在处理污水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泥,是以污泥处理与污水处理一起都极有可能在“十二五”迎来爆发性增长。中国的污水、污泥组份与国外不同,加之承接这一业务须频繁与国企、政府部门打交道,将更有技术优势的外企挡在了门外。国内竞争者若想占据领导地位,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更多是拿项目、技术整合、与政府交流能力和过往经验的综合平衡。以这样的标准拿下在石化、钢铁废水回用领域占据*地位的东硕环保,再顺藤摸瓜找到中持绿色,某种意义上向人民币VC阵营宣告了北极光的到来。

  主事医疗投资的杨瑞荣的风格截然相反。曾在原外经贸部(现合并入商务部)任职、做过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副领事的他,2010年加盟北极光前是旧金山风险投资机构兰馨亚洲的投资总监。他自言非常谨慎,虽然遍访新药研发、试剂、器械、医疗服务公司,已投的却只有深圳微点等一两家企业。

  新合伙人的加入带动了整支团队面目一新。只需翻看20位投资团队成员的履历略做统计,就能鲜明察觉1/3都有能源、新材料或生命科学背景。他们大多在最近两、三年刚刚加入,恰与北极光最近两、三年的“跨界”举动时间上合拍。

  需要说明的是,人民币、美元投资都是由这支团队来负责,每个人都有权根据具体的项目和创业者的意愿来决定使用人民币或是美元。是以双币基金在投资方向上是一致的,只是人民币项目可以“小而美”一点,阶段上偏后一点。

  共同的价值观

  几位合伙人谈及之所以加入北极光,有一个共同的理由——价值观。具体来说:看长线、负责任、不赚快钱。

  他们的背景从侧面佐证了这一点:都偏运营,而非财务。这使得他们看项目时除了研究财报、商业谈判,通常还会专门与创业者聊一轮价值观来辅助判断:是否不作恶,是否有超越金钱回报的理想、强烈的责任感、宽广的胸怀。这种方法能帮其屏蔽掉一些具有较高道德风险的创业者,降低财报水分的可能风险。

  反过来,北极光打动创业者的也不是钱,而是行业资源、帮忙不添乱的心态和对运营难题有求必应。创业者遇到问题,不需要坐下来开董事会,随时拨打手机就可以交流。正因为如此,A轮时有很多选择的中科创达在与北极光接触后的短时间里就决定了接受其领投。

  在投资后的*年里,北极光在这家公司的董事会代表人就是邓锋自己。面对这支全部初次创业的团队,他一直采用提问的方式来与之交流:不断发起话题、推动思考、双方讨论。负责回答问题的总裁耿增强一开始很有压力,因为很多问题没想清楚。后来则享受这种思维碰撞的乐趣,也感觉到未来渐渐清晰。

  “他经历过整个创业过程,对接下来每一步该怎么走心里很清楚,却总是说自己只是根据经验提建议,不一定对,做决定的永远是创业者自己。”耿增强对记者描绘了一个在正式采访场合不容易见到、在他眼里如大师兄般亲切的邓锋:“我接触过的成功人士大多高度自信,无意间可能会断言一些东西,如果对方意见不一样便会感受到无形的压力。但邓锋一次也没有过,我觉得他是刻意回避了这一点。”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