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投资界日报】PE生存状态调查 腾讯新浪入局二维码

2009年创业板开闸,本土PE行业迎来“最好的时代”,超10倍的回报率吸引大量资本以“挣快钱”的目的涌入PE行业;但随着上市退出渠道收窄、二级市场日趋萎靡,以往PE行业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回报率持续下跌,甚至目前一些PRE-IPO项目在上市之初的账面回报率仅在2倍左右。
2012-09-28 07:35 · 投资界     
   
 

      【大佬语录】

 

  10,张瑞敏:三星成功原因是把人放在第一位

  张瑞敏难得地打开话匣子,一一点评国际竞争对手。他甚至大度地回答了“接班人”这个敏感话题。

  问:张首席,请问您怎么评价苹果的成功?

  答:乔布斯确实是一位伟人。但是苹果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技术的开发,而是用户体验的开发。很多企业,包括我们海尔在内,过去有一个误区,喜欢用那种用户问卷,给你列出很多选项、你打一个勾什么的。其实,这是有问题的。就像德鲁克所说的,创造需求之前,需求根本不存在,每一次都是企业的行动创造顾客。所以,你怎么能找到用户想要又说不出来,但是你一拿出来他就眼前一亮的这个东西,(这是最重要的)。我觉得他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把时代的发展跟用户的需求结合到一起去了。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我对乔布斯的评价是,你可以不喜欢乔布斯,但是你不能绕过他,因为他改变了世界。

  大家都在问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您怎么看?

  我个人认为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创新的文化和创新的机制。你比方说,在中国,很少听到创新的观点和文化,(有谁)不顾一切、打破世俗的东西来突破、来创新,这种东西宣传的太少。更多的是谁投资了什么或者搞个什么企业,多大的规模。这个不一定和创新有关系。

  再一个就是创新的机制。在中国,这个问题应该很好地解决。比方说,你费了很大的劲儿搞了一个专利,别人轻易就给你山寨了。但是,你找他又找不着,他和你捉迷藏。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做到乔布斯这样,很难。在中国,没有这么一种氛围和机制,孤零零地出来一个乔布斯,不大可能冒出这么一个人来。

  您有没有那种期待,一个陌生的男孩拿着一款很新鲜的产品来找您,说张总,您看我的产品,我就是中国下一个乔布斯?

  假定会有这么个人找到我,我会找我下面相关的自主经营体,你为什么没有发现呢?为什么他直接来找我而不是你找他呢?我非常佩服乔布斯,但是,我认为在企业里面靠个人英雄主义,很难长久。

  您怎么评价三星电子的成功?在今年的《财富》世界500强上,三星电子第一次超过美国GE,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科技企业?

  三星电子最主要的就是把人放在第一位。大概是90年代,李健熙的说法就是,挖到世界级的人才是三星的任务,而且他认为我挖到一个合适的人,他能顶我们一万人,甚至十万人。我们也很清楚,有的时候,他为了挖到一个人,不惜一切代价。这可能对三星电子的爆炸性增长,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我没有怎么更多的仔细研究。

  我们知道,索尼公司已经连续四年亏损,松下和夏普今年开始裁员,您怎么看待日本家电企业的衰落和韩国家电企业的崛起?

  所有中国企业创业的时候,学习的榜样就是日本企业。现在,日本企业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个人觉得,主要原因在于他的管理模式没有与时俱进,比如说年功序列工资。过去,我们都觉得日本的年功序列工资很好,员工都以公司为家。但是,这么多年之后,它变成一个比较消极的东西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咱们刚才说的,固化了。最近,我看到一条新闻,松下打算把总部的7,000人一下子减到150人。这不大像一般的日本企业,日本企业没有敢这么做的。他们敢这么做,我觉得日本企业还是很厉害的。

  您平常用苹果和三星的产品吗?

  我个人?我不去管,我们有专门的部门去管。

  您刚才讲到,现在有不少欧洲的企业跑来找您。并购欧洲的企业是不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如果你并购一个企业,你想要什么呢?其实,你就要两样东西:第一,研发资源,第二,用户资源。但是,评估下来,这个企业可能不一定符合你的要求。有一个企业来和我们谈,我们说先看你的研发资源。一看,专利非常非常多。但是,这些专利里面哪些可以转化为商品?没有。因为你会看到,这些专利已经很长时间了,还在他这儿。用户资源,实际上,他的销售往往是交给当地的大连锁或者商店去卖。在某种意义上,他没有用户资源。如果这两点都没有,你把它买下来,剩下的全是那些工资非常高的劳动力,这不符合我们的要求。研发资源和用户资源这才是第一位的。

  其实,真的像德鲁克所说,合理的成长目标应该是一个经济成就目标,而不是一个体积目标。

  当初您曾打算收购GE的家电部门,后来您为什么放弃了?

  我们原来有这种想法,当时也研究了很多,最后放弃了。放弃的主要原因,简单地说,算的是经济账。它当时的价钱挺高的。而且,没有感到他有什么引领潮流和整个行业的技术。当然,也许他有,但是市场上没有看到。GE最好的就是六西格玛管理,使得他的成本压得非常低。但是,很难办的第一它是上市公司,家电是其中一部分,怎么切割?还有一个很难办的就是信息化。它的信息化是个大系统,你把家电这块拿出来,怎么切割?当时考虑了很多问题,前前后后大概花了半年的时间。最后觉得要这么多资金,权衡再三,觉得和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一致。

  现在来看,您觉得当初这个决定正确吗?您后悔过吗?毕竟如果您收购了这块业务,现在海尔可能已经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了。

  没有。我觉得是这样,最重要的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如果当时收购了,我觉得完全是一种封闭的思维。没有收购,我觉得符合互联网时代开放的思维。开放系统的稳态是动态的平衡,如果收购了,我们就不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是一种静态的。

  去年,海外市场的销售额占到海尔总销售额的26%,您对这个数字满意吗?

  我们自己想的应该是更大,不应该是这么小。但是,要看这个数字的内涵,不在数目字大到多少。我们自己想呢,希望就是在任何一个地方,能变成一个可以满足当地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一个中心。这个是我们的目标。如果做到这个程度,怎么说呢,在当地有点扎下根了。日本市场收购三洋白电之后,相对好一点。

  在海尔,是工程师说了算还是设计师说了算?

  他们说的都不算,就是市场说了算。过去是工程师说了算,但是工程师说了算其实又不算。为什么呢?出了问题不关他的事儿。做出来的产品拿到市场上销售。销售不好,销售人员会抱怨工程师,工程师又反过来抱怨销售人员。现在不是这样了。他们的观点已经改变过来了。你不是设计产品,你是设计市场。你这个产品开发出来之后,应该占到市场多大的份额?应该是卖到市场高端用户还是低端用户?设计师在研发的时候就要进入市场,营销人员在产品没有出来之前就要进入设计阶段。营销人员不能说,研发的不好我卖不动,不关我的事儿。理论上来说,你进了这个事儿,这个产品就算你的资产。如果降价的话,也算你的损失。

  能不能请您谈谈您对外包的看法,外包在海尔的战略中是否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有一些产品是外包的。我们不是卖产品,而是卖服务。如果别人干,比我更有优势的话,我就不自己干了,我就直接买别人的就完了。比方说,我们主要是做白电,黑电不是很好。黑电产品做得好的,特别是台湾的企业,有的是。那我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做呢?还有一些产品,也不是我们的长项。国际上有些公司,已经做的非常好了。但他进中国市场不一定比我们熟悉。那在我们的方案中,我会告诉他我需要多少多少,他拿过来也可以。这个无所谓了。所以,我觉得就是像科斯定律说的,如果我干比别人干,更有竞争优势,那就是我干。我干不比别人有优势,那就交给别人干。而且,实际上,发展到最后的话,越来越集中化的制造,没有优势。

  您愿意谈一谈接班人这个话题吗?

  我肯定要交班。怎么交呢?回到你问的第一个问题,我们怎么能在海尔建立一种机制,这种机制把每个人的价值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个机制能够使这个企业不断地改变自我、挑战自我,跟上时代的步伐。

  有一个美国记者也曾经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说就像麦克阿瑟的名言: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老兵不可能永不死,但他的精神留下来。我希望留下一种机制和一种精神。

  11,柳传志论联想并购IBM

  “并购时,我给北大光华学院的学生做演讲,我说,‘对我们的并购看好的请举手’, 90多个人只有3人举了手,其中还有2个是我们联想的学员。”柳传志以这一代表性的场景,讲述当初联想不被看好的情况。当时,世界电脑行业只有25%并购成功,更何况是一个中国企业并购一个美国企业,而且是代表美国精神的IBM。

  并购时的2004年,IBM的营业额是29亿美元。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一年,联想营业额达到169亿美元,2011年做到296亿美元。国际市场份额并购前只占全球市场的2.4%,2011年达到12.9%。

  柳传志说,为什么并购成功?“因为之前我们想清楚了几个问题:为什么IBM要卖这份业务?自然就是做亏损了。为什么IBM亏损?为什么我们接过来就能盈利?同时也要想清楚我们并购主要想要什么:品牌是我们最想买的东西,其次是它的技术,第三块就是国际化的资源,这包括国际化的销售渠道、国际化的团队等等。”

  “当时我们也研究存在的3个风险:中国人把这个牌子买了,人家还会认吗?第二就是员工流失的风险,被中国联想收购后,这些国际团队还愿不愿意在这里工作?第三就是文化磨合的风险,人们常说并购失败都在文化磨合上。”柳传志说。

  金融危机到来,公司产生了严重亏损,一个季度亏损了2.6亿美元。在这个时候,联想就迫不得已进行了根本的措施,要从组织架构上进行改组。 柳传志说,“在并购之前,我是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是CEO。并购后,杨元庆是董事长,CEO是国际人士。”

  “我们反复研究我们并购的目的是什么,除了企业本身能够有大幅度的利润增长。我们还有一个追求,还是希望中国人能够担任CEO去管理一个国际公司,而不是当‘老板’。因此我们决定,先由外国人士当CEO,5年杨元庆在边上看,五年后杨元庆再接过来。”柳传志说。

  柳传志说,但是大概3年多的时候,就出了严重问题,在这时就迫不得已要把杨元庆换上来。但国际董事们认为经营不好是因为形势不好造成的。他却不这么认为,但如果他提出换CEO,他就要付全面责任。这样他就出来当这个董事长。其实他当董事长的主要作用就是保住杨元庆当CEO而已。结果杨元庆当上CEO之后,很快就把形势扭转过来,比他的预期还好。

  “我们的核心价值观非常简单,就是‘说到做到’。”柳传志分享他的感受。对此,联想把“说到做到”作为一个基本要求,联想人承诺就要兑现,兑现不了就要受到相应处罚。

  柳传志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公司就有一个规定:开会谁迟到了,就罚站一分钟,届时大家都像“默哀”似地看着你。1990年到今天,人数从1000人左右,发展到今天几万人的队伍,大家一直这样坚持。这就是不定规则不做,定了就要做到,所以谁也不能触犯“天条”。他自己被罚过3次。

  当初创业时,公司元老们的子女几乎全都是学电脑的。他们毕业后,就想到联想工作,但如果真到联想工作就很麻烦。所以公司就下决心:联想不选子女进公司。“我自己两个孩子都是学电脑的,都是研究生毕业,现在他们都改了行。”

  对一些领导人的子女想进公司怎么处理?公司的方式是:当这个孩子基本符合条件后,要3个副总裁签字才行。还要和他谈清楚,升迁奖惩家里不能管,处理任何事都一视同仁。“我们提出联想的目标是发展成为一个‘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柳传志说。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209/20120928335865.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