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年底,《创业家》黑马栏目*次报道了动漫企业——盒子创造社。那时,他们的动漫品牌“张小盒”度过了最危险的早夭期,已经拥有了3000万忠实的“盒友”,但后续发展需要资金支持。如今,将近三年过去,“张小盒”终于融资了,但资金不是来自炙手可热的风投,而是传统的银行贷款。这笔贷款的背后,折射的是中国动漫产业的乱象。
2011年7月11日,经过半年多的折腾,中国银行(601988)发放了首例以“张小盒”无形动漫形象为抵押的贷款,这在动漫企业的贷款史上是没有过的。一个月后,盒子创造社创始人陈格雷向《创业家》讲述了一家长期备受资金困扰的中小动漫企业的心路历程。
动漫被VC玩残
我这些年没搞掂貌似坚强但内心脆弱的VC,人家看不上“张小盒”。我和我的拍档总共见了三四十位投资人,但我觉得国内真正懂动漫的投资人一个都没有。
我和投资人谈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先是见面简单聊聊,然后他要求我发公司的资料给他瞧瞧,然后就没有下文了。每年,我前前后后要递交近20次资料给投资人,运气好的话大家还能再见一两次面,但大部分都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在动漫投资上缺少足够的勇气和耐心,比较鸡贼。
我们曾跟一家早期投资公司接触过,他们承诺投几十万进来,占30%的股份,然后包装“张小盒”,再拉其他投资公司入伙,融个几千万的资金。那哥们儿人挺好的,但我觉得这事不靠谱。他没有把我们当成一家真正的公司,而是想靠我们来玩资本游戏。
业内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2008年喊着要上市的宏梦卡通,现在基本完蛋了。它的初始投资者当时找来一群想玩PE的傻蛋,让他们投了几个亿来接盘,而自己却套利退出。其创始团队也是一边喊着上市一边卖掉自己的股权。这群人赚到钱了,谁还会像当初那样累死累活去创业啊?最可怜的是那群莫名其妙花了几个亿来接盘的投资者,他们压根儿就不懂动漫。
宏梦卡通只是被VC玩残了,业内还有很多被玩死的例子。这么危险的资本游戏,我觉得我们没必要去冒险。
刚开始,我以为投资人最关注的是盈利模式,后来才发现,我错了。有一个投资人,一开始说要给我们投120万,但过了一个月,他就改口成60万,再过一个月,变成30万。到最后正式谈判了,他突然要求我免费送他股权,他帮我找其他资源。到这份上,我觉得也就没什么好谈的了。“张小盒”是那种他一听到特兴奋、但后来却越想越怕的项目。他担心的不是“张小盒”本身,而是动漫产业大环境。
动漫有它固有的特点,尽管每个VC都会问我商业模式,但实际上这对他们并不重要。动漫在中国就没有好的商业模式,所以我跟他再怎么说都是扯淡。因为整个产业链条的缺失及其他问题,动漫在投资人内心深处就是个不靠谱的事。
凭“张小盒”的品质,很多投资人觉得在未来不是没机会赚到十倍回报,但要冒很大的风险。他不想冒这个险,于是就开始鸡贼,心里七上八下的。我跟一个很有名的投资人聊天,他被“张小盒”打动了,但一个星期后也只是把我们推荐给另外一家影视公司,想先让我们变成那家公司的一个项目。说白了,他还是对这个产业没信心。
我在微博上写过一句话:“中国动漫产业链缺失真的很严重,犹如横亘在动漫形象早期发展道路上的沙漠,很多优秀的原创动漫在源头涌出溪流后,就进入沙漠干涸了。”所以投资者真想成功投资一家动漫企业,一定要抱着帮它度过沙漠的心态。我也很认同“VC是来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但要看这个“锦”是什么,比如他投互联网企业,“锦”就是用户量、流量,而非收入。动漫产品没法一开始就赚钱,它得先达到一定知名度后才能进行后续开发,所以投资人必须给它品牌培育的时间。
我是一个广州人。广州人做事有一个原则:做事*,资源第二。任何把资源排*位的玩法我都很难接受,我不是不需要钱,只是不理解为什么一谈到成事,大家都把所谓的资源放在首位。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有些投资人会回过头来再找我,但我已经不接受他了。我不认为他们是坏人,只是他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没想着帮我,净想着先捞点油水,这是我讨厌并抵制的。我在寻找投资者方面,感觉不对的就一定不会合作。
送上门来的银行贷款
没搞掂VC,反倒是最不可能贷款给动漫企业的银行被我们搞掂了。我们没靠任何关系,也没有任何猫腻,就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去年8月,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在北京举办了一次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交流会,我应邀参加。为介绍自己的担保中介业务,他们还邀请了一些银行参会。
会上,我把“张小盒”的项目情况在一张表上大概填了下。刚好我身边坐了一个中国银行来的女孩,她瞅着我写的资料说:“张小盒啊,我知道,你的公司在广州,我们做不了,我帮你把资料递到总行,让总行推荐你到广州支行吧。”那女孩20来岁,我琢磨着是来“打酱油”的,给她资料后也没把这事儿太放在心上。那也是我*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后来他们再举办什么活动都没叫过我了。
9月初,我忽然接到中国银行广州珠江支行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看完“张小盒”的资料后,他们觉得这项目不错,想跟我谈谈贷款的事情,但需要更详细的资料。我嘴里答应着“行啊”,但回头就把这事儿给忘了,因为朋友都告诉我,跟银行谈贷款很难缠,得有关系,而且中国银行很牛,说不定只是随便来个电话,我也就没把这事儿当真。
9月下旬,我又接到了中国银行打来的电话。他问我:“你怎么没把资料递过来啊?”我贷款,他比我还主动,凭直觉我觉得这事儿多半有戏。于是,我把更详细的一份资料发给了他。10月,我从北京回到广州,约上我老婆和同事在办公室跟他见了一面。大家彼此的印象挺好,他觉得我们这个团队有朝气,做事儿靠谱,内心已经倾向于要给我们贷款了。况且我们只贷300万,他们明确说这个额度很小,不是个很可怕的事情。
接下来是谈抵押担保。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银行不愿贷款给一家没有业绩基础的企业。刚好我有一家经营了十几年的广告公司,虽然承包给了别人,但业绩还不错;“张小盒”知名度上来后,我们也一直在不稳定地盈利。我跟银行商量,最后确定贷款给广告公司。我不太想以房产做抵押,而银行也愿意主动创新,于是大家就决定尝试用无形资产来做抵押。
我们和银行各自找了几家评估公司,然后选择其中一家比较有经验的来给“张小盒”做无形资产评估。它花两三个月时间出了一本厚厚的报告。这个报告以“张小盒”的著作权为中心,分析作品将来的版税收入,给电视台、话剧、衍生品等十几个行业的授权收入等,评估结果是“张小盒”值500多万。虽然最后我还是搭进去朋友一处60多平方米的房子,但跟300万的贷款比起来,它只占了20%。没有担保,80%的金额用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这在动漫企业的贷款史上*没有过,也是这次贷款最牛的地方。
今年1月,中国银行向上递交报告,2月通过审批。之后,我们到国家商标局、著作权管理中心等部门去做各种各样的备案,补各种各样的手续。7月11日,中国银行给“张小盒”的贷款终于到账。
这次申贷成功的原因,除了“张小盒”有较强的品牌知名度、较好的业绩基础外,国家政策大环境的改善也是必不可少的。去年,文化部曾多次给各家银行下发文件,更在5月的时候召开了一次会议,希望银行能够给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放贷。
我希望我们的经历能给其他动漫企业一点借鉴意义。如果是在银行系统有强大关系网络的企业,那就没必要借鉴了。
混乱的产业
动漫企业融资难,因为它处在一个让人不放心的、混乱的产业里。
就我的理解,动漫分为三个阶段:*个阶段叫“前动漫”,它可能只是拥有一个还不错的形象;第二个阶段是漫画,它开始有内容和故事了;第三个阶段是动画,动画电影是这一阶段里的高级形态。一个动漫形象要成功,就必须得有力量推动它不断进化。首先是出版社出版漫画;漫画成功后,需要动画企业或电视台帮着推广动画;动画再成功,那就该改编电影了。同时,它还应该伴随着周边产品的开发。这才是一条完整、健康的动漫产业链。
中国动漫产业的问题是阶段与阶段之间的断裂,最关键的是漫画和动画的断裂。中国不缺优秀、成功的漫画家,但他的作品没法变成动画,因为我们的动画跟市场没关系。动画多半不从漫画改编而来,而是自成一个封闭的链条。这链条以产量而非质量为中心,靠拿国家补贴赚钱。
这个封闭链条内的企业最理想的生产方式是:你跟动漫基金的领导特熟,从基金里搞来1000万,然后招一帮人做动画,很快生产出几千分钟的动画片,拿产量去向政府要补贴。在沈阳,动画片达到2000分钟以上,一分钟能给1000元的补贴,所以才会有《高铁侠》这种堆分钟数的山寨作品出现。快速生产决定了产品的粗制滥造,像我们这样的原创漫画,又怎么敢把自己的产品交给他去改编?
如果企业不拿补贴,靠市场赚钱,结果会更惨。现在一般的电视台给动画片的报价,是一分钟1000元,甚至有少到500或400元每分钟的。央视可能会给到2000元,但它的播出时间总共就那么点儿,能播的作品有限。一家电视台如果播出20部动画片,它可能只会给其中四五家比较好的企业付钱,剩下的都是动画公司托关系,求爷爷告奶奶免费送电视台播出。这种情况下,即使算上录像制品发行收入及其他收入,动漫公司依然没法收回成本。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现在有两手准备,一块做周边产品的商贸,另一块做以国外市场为主的动画片和电影。今年2月,我们成立了盒玩商贸公司,专卖“张小盒”周边产品,现在已经产生收入。另外,我们还跟日本动漫公司合作制作动画片和电影,我们只出资10%,海外市场的收入预计会占到60%-70%。
不过,“张小盒”这次能拿到银行贷款,说明中国的产业环境真的在进步。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优质内容出现,中国动漫产业就会逐渐变得靠谱起来。我曾在微博上说过,禁锢中国动漫的那堵墙正在倒塌,说不定哪天我们就杀将出来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家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