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李开复:彼岸花开,何为彼岸

李开复,1961年生于中国台湾,他是一位信息产业的执行官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者。1998年,李开复加盟微软公司,并随后创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
2010-08-17 07:38 · 创业邦     
   

  李开复,1961年生于中国台湾,他是一位信息产业的执行官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者。1998年,李开复加盟微软公司,并随后创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2005年7月20日加入Google(谷歌)公司,并担任Google(谷歌)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一职。2009年9月4日,宣布离职并创办创新工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创业历程

  1966 - 1972 台湾就读小学

  1972 - 1979 美国田纳西州就读初中、高中

  1979 - 1983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

  1983 - 1988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

  1988 - 1990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1990 - 1996 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

  1996 - 1998 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Cosmo 子公司总裁)

  1998 - 2004 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

  1988 美国商业周刊最重要发明奖(语音识别)

  1989 世界Othello对弈冠军(黑白棋)

  1991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论文奖

  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博士曾任微软公司副总裁,负责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务部,致力于开发使用户界面变得更加简便自然的技术和服务。

  2000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闪电加盟Google。并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前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于2009年9月4日正式辞职,自我创业,将创立一只风投基金,支持中国青年创业者。Google公司未说明离职原因。

  2009年9月,李开复离开GOOGLE(离职)。

  2009年9月李开复博士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场

  2009年9月7日凌晨4点01分,李开复在他的新浪微博上发了一条消息:为了维护我的“铁人”外号,我要多发点微博,证明我不睡觉。让李开复“不睡觉”的,正是数小时后他正式对外宣布成立的新公司——创新工场

  2009年似乎是被创业者抢占风头的一年。9月,李开复在北京开办“创新工场”引发媒体追逐;数日后,马云则在杭州率领2万人狂欢为阿里巴巴的十周岁庆生——马云阿里巴巴的故事激励无数后来者前赴后继踏上创业之路;10月底在深圳——另一片创业的热土,28家公司敲响了创业板的首轮上市钟声。

  李开复在他的自传中披露,选择创业是“追随我心”的选择,或许,他应该庆幸,他心脏的跳动和时代的脉搏是如此一致。

  创业史记

  创业并教练着

  公司还未开张,筹资就达8亿元;李开复和所有员工每天一起吃不超过15元一份的快餐;开张*天,收到简历7000份……这些反差极大的数字为“创新工场”添上了传奇和神秘色彩。

  幸亏李开复在过去20多年职业经理人生涯中已经练就了一身游刃于公众和媒体的好本领。从公司宣布成立之前,他就开始与记者见面,不厌其烦地诠释“创新工场”的理念:(天使投资+创新产品)×规模化。

  在李开复的设想中,“创新工场”将是一个全新的创新平台。在*年中,公司将招聘约110名*创业者、工程师和创业团队成员,并从他们的创意中筛选20 个组建项目,然后投入资金进行不超过9个月的孵化,最后竞选出5个项目,成立子公司。一年之后这些子公司将独立运营直至上市。

  李开复透露,创新工场的构想产生于病床之上。2009年6月,李开复躺在医院等待做手术,此前,四年合约已满的李开复就向Google的CEO施密特口头提出了辞职。Google的高管希望他回去好好考虑,并给予巨额股票期权的承诺。

  “对于谷歌,我现在已经没有遗憾,但我的人生还有一个缺憾没有实现,我想去弥补它。”李开复在他的博文《再见,谷歌》中这样写道。“Google已经足够伟大,如果给我任何一家跨国公司中国区的负责人去换,我都不会去,我只是希望去做些自己的事情。”

  有媒体评价李开复是“外企中最成功的华人职业经理人”,经过苹果、SGI、微软和Google四家*公司历炼的李开复对此名头当之无愧,但是他并不打算在跨国公司里善终,而是选择了在第四个本命年即将到来时寻求新的自我突破。

  以“睡觉少”著称的“铁人”一度笑称自己“年纪大了,(熬夜)不行了”。

  “但是,现在又可以了。看来不是年纪,是激情。”李开复在凌晨发表的微博中写道。

  一位与李开复熟悉的某跨国公司高管对记者说:“我最佩服的是他很勇敢,再‘疯狂’的事情,决定了就会去做,不顾其他人对他怎么看。”

  “全职”青年导师

  事实上,李开复恰恰十分在意外界的看法。

  2005年,李开复从微软离职加盟Google,被微软以“竞业禁止”为由告上法庭,中外媒体对这场官司的报道铺天盖地,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李在其自传中称,此过程是他人生当中“最艰难的60天”。

  如果说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什么叫“众口铄金”,而国内大学生对他崇拜则让他很享受个人名誉所带来的公众信任。

  虽然李开复直到2009年才从一名职业经理人转变成“创业者教练”,但是他早就以“青年导师”为己任。在过去11年中,他断断续续在中国工作期间,曾给中国的大学生写了7封公开信、至少做了300场大学演讲、在“我学网”上为60万个注册用户释疑解惑。学生对他的热烈追捧曾令多次校园演讲因人数过多而近乎失控。

  开办创新工厂之后,李开复发现,他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大学校园。甚至在他带着女儿去看牙医时,“所有的医生护士都知道创新工场”。由于在开张首月就收到简历3万份,创新工场早早就在门口挂上了“免战牌”,声明只接受电子简历。

  创新工场开张40天左右,一名从媒体加入的员工在他的微博中饶有趣味地写道:新办公室装修,有个工人每天晚上六点半左右到办公室,安静坐在一隅,不知作甚。我今天过去跟他说周末施工的问题,才发现,原来他最近每天开工前都在看开复的自传,已经读过1/5的样子。他问:你的老板是不是李开复呢?他什么时候回来?他的书对我帮助很大,我要跟他聊聊。

  这名44岁的装修工人在为创新工厂装修办公室期间,读完了李开复写的三本书。后来他不但成为了李开复的粉丝,还积极为创新工场做“媒人”,推荐了好几位创业者、仰慕者,其中包括一位与他素未生平的清华大学生——该学生常常在晚间徘徊于创新工场门外,他对这家公司十分好奇,想要寻找机会接近,看到门上的“免战牌”又屡屡退却。或许是受到李开复所写的“世界因你而不同”的启发,这位工人鼓足勇气向创新工场推荐了这名学生,帮助他获得一次破例面谈的机会。

  “我这一生最得意的事情是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李开复在宣布创新工场成立时,不惜以每本80元的价格让印刷厂提前赶制出200本自传作为赠品。在随后十多个城市的演讲、签售活动中,李开复不断巩固着他在大学生、青年人中的影响力,当然,他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为创新工场招兵买马。

  “我个人最有价值的资产是在苹果、微软、Google学到的创新、管理和企业文化。”李开复称,他从以往的工作中学到的最有用的经验是:苹果式专注用户体验、改变世界的精神、理解范式转移;微软式战略分析和商业模式、承担到底的精神;谷歌式平等创新、一流人才、互联网文化、实时回馈的作风。

  现在,投身创业的李开复正试图带领更多的年轻人实践创新报国的梦想——这也是李开复的父亲,一名黄埔六期爱国军官毕生的梦想,他为自己的七子起名“开复”,正是取“开始复兴中华民族”之意。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