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纳米科技企业苏州纳维获中新创投等950万元注资

融资方面同样进展顺利,9月获得中新创投在内的两家风投共950万元的投资,年底又拿到江苏省的1700万专项基金,“一下子就做起来了”。到现在注册资本已经达到2300万元,连徐科自己都觉得快得不可思议。
2009-11-27 19:33 · 创业家  张凯锋   
   

  10月18日,徐科去韩国济州参加第八届氮化物半导体国际峰会,这个两年一届的大会是氮化物半导体领域内水平最高的会议,与前几次作为听众的身份不同,这次他是大会的特邀报告嘉宾。

  “我以前参加这个峰会的时候就发现,一般作特邀报告的只有十几个人,几乎大多是国际著名公司的总工或科学家。” 徐科说,“我感觉科研只有和产业结合起来,发展才能更快。”两年的创业过程证明了他的感觉,他的苏州纳维公司生产的氮化镓(GaN)基片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处于*的地位,而两年前还仅仅处于实验室的阶段。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是中科院与苏州市政府合作的研究所,2006年9月18日奠基,2007年年初,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前来视察时,期望纳米所在新的一年能够自筹3000万元的科研经费,1500万做基础科研,1500万做产业化项目,对于一个初建的院所来说,这无疑是个不小的压力。经过与研究所领导和相关人员的交流探讨,徐科自己动手写出了*份商业计划书初稿。

  徐科是最早加入纳米所的几个研究员之一。在一次关于纳米所发展方向的调研中,他说,如果研究人员将来能成为“有学问人里的有钱人,有钱人里的有学问的人,纳米所就办成功了”。

  这当然不是一个符合传统科研人员价值观的标准答案,这番话背后包含的逻辑是:现在做科研,“已经不再是牛顿被苹果砸了脑袋而去研究万有引力的时代,做科研不能再凭个人兴趣,不能再靠论文多少。如果我们的研究要做到国际上的*水平,科学家一定要把自己的研究扎根于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甚至有勇气去做企业,把自己的东西往产业上推。而且只有这些的成功,中国才真的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也只有那个时候,我们的科学研究才能有原创性的研究”。

  徐科本人主要从事氮化物的研究,这个被称为第三代半导体的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照明(节能灯)、显示(LED显示器)、通讯(微波基站)、消费电子(蓝光光驱的光头)等各个市场规模极大的行业都可以用到其技术。

  以照明为例,目前的节能灯通常以蓝宝石为衬底基底,发光效率为每瓦100流明,如果以氮化镓为基带,配上效率*的荧光粉,理论上的发光效率可达每瓦300流明,即便在实际生产中不可能达到这么高,“以每瓦150流明计算,如果中国的城市照明全部采用这种新型节能灯,照明节省下来的电能相当于一个三峡水电站”。市场价值显而易见。

  “所里全力支持这个项目,但是投一百万,要求回报两百万。”不过,此时无论是技术还是商业能力上,徐科本人尚未完全做好准备。不过,虽然没有*的把握,最后徐科还是下决心做这件事儿,“破釜沉舟”,把自己所有的80万元积蓄全部投入创建公司。

  2007年4月27日,苏州纳维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徐科持有40%股份,投入120万元的纳米所则持有60%。徐科和他的团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创业,设计图纸、加工,到8月底就做出了*台设备原型机,与80万美元售价、一年才能拿到货的国外设备相比,他们的设备只用了不到100万人民币,并且生产时间只要2个月,而生产出来的氮化镓基片的质量却丝毫不差。

  融资方面同样进展顺利,9月获得中新创投在内的两家风投共950万元的投资,年底又拿到江苏省的1700万专项基金,“一下子就做起来了”。到现在注册资本已经达到2300万元,连徐科自己都觉得快得不可思议。

  “我们国家20年来一直在做这个材料,但是国家给的研究基金是吃不饱、饿不死也做不成,一个课题3年最多200万,每年五六十万,就能在实验室折腾一下。我们这两年为什么发展那么快?我们创业不到1年就拿到了3500万左右的投资,拿了别人的投资,压力就大了,很快就做出了自己的设备。我们现在有6台设备,1台设备每天做3次实验,一天就是18次实验,而国内其他的研究机构由于经费限制平均一天一次都很难达到,这就是差别。”徐科将这种速度的原因归结于产业化的运作方式。

  “未来10年我会尽*努力成为一个企业家,然后50岁、60岁我会考虑重新做回一个科学家。”徐科强调。

  他是内蒙人,在日本留学工作多年,操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现在他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在市场拓展上。让他有些遗憾的是,台湾地区的LED照明厂商对他的技术非常积极,而国内的一些厂商却嫌价格太高,宁愿继续在中低端照明产品上赚现钱。

  “我们下一步计划是搬到外面去建生产线,逐步走出研究所,最迟明年这个时候,我也会从所里出来。”徐科说。他刚刚在旁边的独墅湖高教区租了3000平米的厂房,根据市场发展情况,明年他将把设备增加到30台,不过他希望研发部门仍会以公司、研究所共建的方式保留在所里,毕竟后者光是研究设备的投资就超过1.2亿元,是一个重要的支撑平台。

  目前纳米所还持有纳维科技公司37%的股份,徐科计划引进对公司未来发展更具价值的投资方,纳米所的持股比例将会进一步下降,“所里的股份在稀释时获得了良好的回报收益,我们的股权也更优化”。

  2008年6月,对商业缺乏经验的徐科在创业过程中有很多困惑,他原计划去参加一个EMBA,补充商业知识,正好此时“联想之星”开始在中科院体系内寻找项目,他就报名参加了这个CEO特训班,感觉“收获很大”。

  比如他最初曾计划把研发工作扩展到晶片外延和管芯制作,但这需要投入数亿的资本,而且链条很长,风险很大,在听了商业模式方面的课之后,他决定只突破最关键的一点,不做终端产品,让利于下游企业,敞开合作。这种思路的调整让他少走了不少弯路。刚介入直投业务的联想控股对这个项目本身也非常有兴趣,希望以控股的方式投资——这意味着联想控股有意将纳维科技收为自己的核心资产——但现有的各家股东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我们是非常早期的项目,但公司的估价确实又很高,联想也很为难”。

  11月6日,“联想之星”一期班的30位学员将带着家人齐聚苏州,“一起吃吃大闸蟹”,徐科负责接待。“我们现在沟通非常多,可能会在业务上有合作,甚至合资成立公司。大家有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会更好。” 徐科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家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