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大健康领域缘何引得资本蜂拥而至?未来医生会不会被机器人取代?“老司机”们这样说......

无论从投资领域还是创业角度,大健康当之无愧都是大家所认可的“蓝海”,为什么大健康对于投资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哪些领域今年又会产生爆发式增量?如何看待大健康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2017-07-28 19:11 · 投资界     
   

  2017年7月28日,由清科集团、投资界主办,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股权投资论坛@佛山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洽谈会”如期举行,众多顶级投资机构汇聚一堂,多角度剖析佛山股权投资行业发展中的关键点。

  无论从投资领域还是创业角度,大健康当之无愧都是大家所认可的“蓝海”,为什么大健康对于投资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哪些领域今年又会产生爆发式增量?如何看待大健康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在“大健康时代新机遇&新挑战”圆桌论坛环节中,深圳市紫金港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浙大未来创投管理公司总裁陈军赛伯乐投资集团管理合伙人、赛泽投资集团联合董事长&CEO方刚幂方资本合伙人李善兵,磐霖资本管理合伙人王利波高特佳执行合伙人王曙光围绕大健康产业深入探讨,中卫基金董事总经理、创始合伙人李文罡担任本场主席嘉宾。

大健康领域缘何引得资本蜂拥而至?未来医生会不会被机器人取代?“老司机”们这样说......

  以下是论坛实录,经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编辑整理如下:

  李文罡:按照惯例,首先请大家自我介绍一下。

  陈军:我来自深圳紫金港资本,是专注大健康的投资机构,也对新能源汽车非常关注。去年年底和浙江大学一起联合推出母基金,非常有幸能够参与股权投资论坛。

  方刚:赛伯乐2006年进入中国,管理着一千多亿人民币的资金,赛泽是赛伯乐控股的机构,赛泽下面有3支基金,管理着342亿的资金。赛泽主要是VC领投和PE投资为主

  李善兵:大家好,我是幂方资本的李善兵。幂方资本是一家专注于医疗健康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投资机构,我们关注的领域包括新药研发、医疗器械耗材、医疗服务等,涉及到大健康方方面面,主要以投资中早期企业为主。

  王利波: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磐霖资本的王利波。磐霖资本2010年年初由专业人士共同发起设立人民币基金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平台。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发起设立8支基金,前两支基金年平均收益率都超过百分之百。之所有这么高的收益率,是因为超过一半都是投资在医疗健康领域,我们认为这个领域非常有前景。

  王曙光:大家好,我是来自深圳高特佳的王曙光。高特佳投资公司是一家只做医药健康投资的公司,2001年成立,现在管理基金有200亿。我们在医药健康是全领域、全阶段投资,从医疗企业、医疗服务、诊断、渗透医疗保险都有投入和布局投资阶段从VCPE到并购都有参与,定位很清楚,一定是为产业做好服务工作。因为高特佳团队有与金融结合的经验,可以为产业和公司提供除筹资以外更多的资源和服务。   

  李文罡:我知道嘉宾中有好几位都是学医或者从行业当中出来的“老手”。我是中卫基金创始合伙人李文罡,目前中卫基金已经管理了4期基金,总共60亿左右的规模。重点投资方向集中在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和智慧诊疗三大领域,过去6年投资50多家这一领域的企业。近期有一些企业准备报会,总的资金回报还不错。

  大健康领域缘何引得资本蜂拥而至?

  大家都知道,这几年政策的改变对医疗健康领域有非常好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基金将医疗健康作为一个重点投资方向。为什么众多的基金管理人都看好大健康领域?到底有哪些政策上的鼓励,使得大健康受到这么大的关注?

  王曙光:在股权投资里面,各个基金高度关注健康领域,这是偶然吗?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两个原因,第一是巨大社会有效需求来推动,一切都来自于巨大的需求,因为社会发展到了这个阶段。中国医疗开支占到国内GDP的5.8%、3.8万亿,但是相对于印度只有9%,这中间是有多大的差异,所以中国现在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一个巨大需求,我们有很多的空间可以发展。第二个是国家层面在强力推动这个事情,这是顺势而为

  高特佳从2012年就定位只做医药健康,其他都不做,为什么?因为这个趋势非常明显。2016年8月20日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这个会议里面定性把大健康产业作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支柱性产业什么概念?1999年国家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作为一个方向把它定性了。紧接着就是2030年健康发展纲要,这个纲要和我们每个人,不管投资人还是产业,都息息相关,因为这个纲要把所有指标全部量化,包括死亡率、癌症5年生存率等等一一进行分解,所以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十三五”纲要规划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明年医药卫生市场规模3.8万亿,到2020年就是8万亿,到2030年16万亿,试问中国哪个行业可以达到这样高的增长率?没有的。所以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国家的指标,都值得大家放手一搏。

  看好哪些细分领域?

  李文罡:医疗健康有各种不同的细分领域,每个投资人关注的细分领域也不一样,希望今天大家抖一点干货,说一说整个大健康医疗产业当中哪些细分领域是真正的“蓝海”。

  陈军:我们投了十几家医疗企业,基本集中在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未来比较注重新药开发。现在海归团队越来越向中国汇聚,全球产业链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来讲,中国的成本相对比较低。另外政策环境越来越优化,药是一个大规模市场,未来可能新药开发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市场,免疫开发全球一路开绿灯,可能也预示着中国新药的大发展。

  方刚:我觉得医疗器械是我们新兴制造业的内容。因为自己学医出身,药品我们不太敢投,我们是PE为主,LP没有那么长的时间等新药。

  李善兵:我们现在投资的领域以新药研发和医疗器械为主,医疗器械是非常看重的方向,我们在积极地进行布局,包括外科手术器械、设备、分子诊断等等。我本人学生物医药的,基金也投了一些做新药研发的企业。2015年下半年国务院出台了药品医疗器械审批制度、创新药支持的政策等等,这些利好政策能够支持中国创新药物的研发和生产,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才带着先进的研发技术和手段回来,能够推动国内研发的升级。再有一个是国家有很大的临床需求,包括老龄化、消费升级,我们非常看好新药研发的投资

  李文罡:李总对新药研发还是有非常自己独到的眼光,确实国内有不少企业,华人创办的企业在国外纳斯达克上市,说明国内现在新药研发不仅仅做仿制药,还是有一些创新药出来,跟这些海归还是有关系。

  李善兵:有时候也面临一些问题,包括以前做仿制药也是这样,一些靶向药包括非常火的免疫相关企业都喜欢一哄而上,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好的现状。

  李文罡:更考验专业的投资人,我曾经看过统计,有80多家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公司,这80家到底哪一家能够跑出来,不好说。

  方刚:苏州一家开价20亿,没法投。

  王利波:我与李总有某些方面的共识。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恶性病的用药,或者慢性病的用药。大家都知道,药物的研发成功率实际比较低,首先在选择的时候,我要选择一个未来前景广阔的,如果我投成的话必须有极大收益的保障,这是一点。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因为大家都是基于对未来的判断,对团队也好,对研发能力也好,整个配套非常重要,那到底选哪一家或者哪几家,这里非常考验投资人的事情。

  如果都一哄而上,大家一起失败的概率非常高,最重要的通过自己的内查外调,研究得越细也好,但是也要投组合。还有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精准医疗。精准医疗无论在诊断、治疗还是检测上,实际都有一些优质标的。

  比如说在肿瘤的精准用药问题上,手术完后一般是给患者吃化学药,来把患者血液里的一些肿瘤细胞进一步杀死。实际上用药的准确率非常低,世卫组织有一个调查,全球范围内对用药的准确程度不超过30%,大部分的医生再有经验,准确度可能比30%略高,但是这件事情对患者非常重要。一个是时间,因为如果用错药就相当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另外这种药非常强力,对他自身免疫破坏作用也比较大,如果用错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我觉得这些精准医疗是未来比较大的一个方向,对于医生来讲就提高他治愈或者更好治疗效果的可能性,对于患者来讲减轻了痛苦,这两个都是我非常关注的,像医院这一块我们也有在看。

  李文罡:有人也批判说西医都是千人一药,而中医本身就是精准医疗,一人一方,如果说精准医疗,中医算不算?

  王利波:中医太精准了,太精准的东西就没有办法标准化,这是它推向市场很重要的一个难点。另外要想像西医推出来的话,为什么好理论上要说通。中医这是个难点,中医能把我的病看好,但是为什么好医生可能也不知道,所以这是中医推广起来很大的一个难点。但是我觉得精准医疗这一点是值得学习的,可以借鉴西医的理论。   

  李文罡:王总对药这一块有没有什么评价,或者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投资的热点。

  王曙光:整个健康行业分两种,一种是制造业,一种是服务业。制造业就是制药业和医疗器械,这两个是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很多制药行业上市而且相当不错。还有一个是医疗服务行业。医疗服务行业政策性影响很大,民营医院数量虽然很多,但是份额只占4%左右。整体来说,药品现在是非常大的一个机会。今年国家修改了进口药品注册办法,这个办法非常重要,一下子把中国从一个较为落后的用药大国变成一个制药强国,中间越过了三级跳,制药行业无论是新药创新,还是现有的生产性企业,生产普药还是新药都有巨大场,重新洗牌。

  这里面就蕴藏巨大机会,制药领域有一个核心点就是临床意义,你真正做的这个产品临床意义能够达到什么程度,这是我们关注的,你到底给患者带来多少的好处,医生能够承认,这是我们需要认真评估的,过去那种渠道为王时代已经过去了。

  陈军:当年大家都没意识到新药投资能够带来这么大的收益。刚才王总提得很好,我们自己也有判断,中国最大的市值公司是茅台、五粮液,我们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未来药企的市值一定会大过白酒。从美国市场也可以看到,过去几年有一个生物制药指数,过去几年连续涨了几倍。在座的投资人以后如果关注这个领域,会得到很好的回报。

  方刚:这个行业是我们一直在看的,但这个行业还不是很成熟。看一看美国的新药研发,基本上VC全进去,然后做到临床二期甚至三期就套现,把这些小的新药全卖给全美四大制药商,真正买单的是他们。美国不像中国有这么多的制药企业,中国还没有形成这么一个模式,到临床三期、四期就接过去了,一定要“两弹一星”级的要上市才能退出,所以这对我们来说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李文罡:投资人有退出的要求,但是中国没有很成熟的市场可以让你很好地卖出去。

  陈军:我相信随着投资机构的接力棒的方式来推动。

  李文罡:美国的新药市场和研发经过了几十年上百年的历练,已经成为有市场公允价格的交易体系。我相信随着中国投资人成熟和新药研发企业的成熟,将来也会有这样的一个趋势出现,让大家有更好的退出渠道。

  李善兵:刚才方总担心新药研发周期太长,如何退出的问题,我认为等到药物上市,二期、三期做完,可能要等待太长的时间,但是我们现在也看到,国内的情况也逐渐在改善,关键还是考验投资人的眼光和判断,怎么把这个项目做好,如果它的价值能够得到市场的肯定,我觉得我不是特别担心退出的问题。

  李文罡:中国医疗企业的比例过去一直是1:10,如果你花1块钱在器械上的话,就有10块钱花在药上面。这个比例在国外基本是1:1,1块钱的药与1块钱的械相匹配。器械领域其实有更多的成长空间,中国在这一块的成长空间还没有突破,这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

  医疗跨界,有没有看好的新方向?

  虽然今天我们在讲的是生物医药,其实生物医药也在受着其他技术影响,大数据、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等都正在与医疗领域相结合。跨界领域中有没有你们看好的新方向,或者人工智能与医疗相结合的,有没有具体项目你们看好的。

  陈军:我们最近在深圳看到有一家,影像数据每年在中国的增长数量都是两位数甚至高于两位数,我觉得影像是最容易被计算机或者AI首先解放出来的东西。这家公司通过远程诊断解决,甚至未来可以预防发生心血管疾病,这是基于大量数据的预测,所以疾病预测和疾病诊断可能是最先能够在计算机、AI筛选解决成本、提高准确率和准确效果。

  李文罡:我理解人工智能诊断这一块,就像机器人阿尔法狗打败李世石,下围棋最重要是棋谱,谁记的棋谱最多,赢的概率最高。现在经验也是这样,医生看的病人越多,数据积累越多,这个病人就越大牌。为什么?病人都喜欢到三甲医院,三甲医院看的病例更多,所以医生诊断就越是准确。数据系统把病人病例都累计起来的话,如果把机器医生的经验复制到基层医院,有可能就能解决分级医疗的问题。

  王曙光:智能医疗是大势所趋。我们设想5年以后、10年以后医院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有什么样的有效需求。的确AI技术非常强大,不断自我学习,凡是可以标准化的,凡是可以系统化的,类似的处理都是可以被AI复制的。我们现在看到一些案例,甚至包括肿瘤案例,有超出我们预想的表现,而且在中国对于智能诊断、智能治疗非常支持,为什么?某种意义上希望通过技术的突破来带动整个政策突破,尤其是制造业非常发达的地区,做跨界的智能诊断相关的行业,我们也非常关注。

  李文罡:有没有反对人工智能的?医生朋友说这怎么可能呢,医生是不可能被机器人取代的,他反问我你去医院看到一个机器给你看病,能接受他的诊断吗?

  方刚:其实我的意见刚好相反,我觉得未来医生在诊断方面肯定要被机器人替代。我曾经跟IBM开发小组项目经理交流过,IBM这么强大的互联网大数据,花了将近十几年的时间,做的是什么?让这个机器从01变成有幼儿园的智能水平,之后他就会自我学习。未来社区医院摆一个机器,就不需要去大医院了。

  李文罡:一派理论是机器人能够替代基层医生的一些疗法,但是我想坚持说医生不会被机器人取代的,他们是在高诊断的水平,疑难杂症。

  方刚:我说的是诊断。

  李文罡:达芬奇机器人也已经进入很多大医院,如果按照这状况发展,也许以后到大医院全部都是机器人,会不会是将来的一个方向?

  方刚:医疗有很多,除了诊断,还有精准医疗等等,但是第一步的诊断是最容易被突破的。

  李文罡:诊断以后再去治疗,因为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也赞同这样一个观点,不可能一步取代,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才大家都谈到美好的前景,在医疗发展过程当中还有什么风险,或者有什么样的坑要去规避?可以跟我们的投资人或者创业者来分享的。

  哪些坑要“躲开”?

  陈军:这个行业确实是万亿美金的市场,中国现在进入老龄化阶段,精准医疗、基因测序基本快搞清楚了,但是还有很多重大科学没有搞清楚,实际上越到最后,难度就越大。因此对投资人来说,怎样选到最优秀的团队,最有商业转换前景的治疗方案是有挑战性的。当然从医疗服务,包括分级诊断,更多的是政策的干扰,这是需要回避的风险和考量的事情。

  方刚:这里面最大的课题就是互联网,因为太多企业是互联网+医疗,整个团队全是互联网的人,想当然地说这个领域大家头脑风暴以后一定可以,反正现在撒钱的多。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就是外行人来做互联网+,这个钱扔下去以后,烧钱也要烧两年才能烧得完,烧钱的过程中就是舆论误导的过程。

  李善兵:医疗健康领域的坑,倒不如说互联网领域。无论在互联网+医疗,还是医疗器械方面,医疗行业的投资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东西,对于投资人的考验其实蛮大的。还有一个坑是很多伪需求,并没有结合临床或者理解临床,我们投资哪一个项目是一定能够解决临床上的实际问题。

  王利波:我认为新药研发是无法替代的,但是新药研发的缺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太长,这个过程当中无论对于创业者还是投资人,甚至对LP来说,都必须要有一个长期心态来对待,不能急功近利。

  王曙光:4个门槛、4个风险。新药的门槛一个是政策门槛,第二技术门槛,第三是人的门槛,第四是资金门槛。每个都有风险,我们可能更多关注到技术风险,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专业的人和专业的机构一起做事,不要想着马上得到获益,用一个词来讲就是“专业”。

  李文罡:最后每个人用一句话总结。

  王曙光:医药健康行业大有可为,祝大家且行且珍惜。

  王利波:选择专业的投资机构,踏踏实实去做投资,争取获得最大的收益。

  李善兵:我们持续看好大健康领域,这个看好也给投资机构很多的机会,但是机会和风险总是并行的,希望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能够把握大趋势,少走一些弯路。

  方刚:医疗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也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行业,所有的基金大家占的比例其实都差不多,15%到20%,这一块尤其在中国大有作为。

  陈军:香港去年人均寿命女性已经达到88岁,男性84岁,大家要相信健康行业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有意思,也祝愿在座随着年龄越长,身体越健康。

  李文罡:医疗风景好,入市需谨慎,大家如果有好的项目,要跟台上投资人一起合作,欢迎兄弟单位一起合作,欢迎各位创业者与我们合作。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707/20170728417812.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