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刚:投出大案子需要足够的覆盖率
我分享一个之前从来没有分享过的故事,我在中国做VC比较早,90年代中后期,第一份工作是给深圳市的领导讲述整个美国的投资行业,里面谈到了VC和天使,我在读MBA之前,写申请表的时候,我说想进入投资领域,那个时候有很明确的想法,想从事直接投资,还不是做VC。
之后在美国做完VC,创业之后,我是天使投资的受益者。05年我就成立了创业工场,我内心非常明确,想参与到更多的公司里面去,那个时候应该说是中国天使投资最早的一波,这是十年前。我内心一直有这种冲动,想参与到各种好玩的事情里面来,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天使投资的受益者,这是我进入这个行业最早的初衷。
投资圈各种玩法:靠勤奋,靠聪明的,靠忽悠,靠关系的
三分之一不在了,三分之一公司不活了,或者活着不如死掉,有两种例子,第一个是投资十多年之后,对你来讲,你真不知道这是投资,还是人生的伴侣。
我想举两个案子,一个是中文在线,暴风科技是拆VIE第一股,其实中文在线才是第一拆VIE,提到中文在线,不得不提倪正东,最早的这一批“清华帮”,我特别想提中文在线的案子,是中国早期VC的一个案例,中国早期创业邦,十多年真的是这样的,上市还是忍不住流下眼泪,最大的感悟是:十多年的历程,我认为不是一种投资,而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伙伴。
真正优秀创业者不是通过孵化和教育出来的
创业工场是最早的孵化器,2000年成立的,YC是05年成立的,现在众多孵化器形式起来的,05年刚开始做的,我在知春路有几层楼,前后有十几家公司,我在09年的时候,基本上放弃了这个模式,或者我就不再做这个模式了,更重要的是我个人一种个性,孵化器这种形式会让我的状态没能保持这种状态,孵化器是管理型的,事务型的一堆的东西,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不太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09年我彻底转为纯粹的投资公司,大的办公室也不要了。
作为中国最早的孵化器,我分享了一下我的心声。
胡海泉:京东创新是某种意义上的孵化器吗?
麦刚:大部分的孵化器还是扮演托儿所,幼稚园,这个事情有没有很根本的命题,这些创业者通过这种加速或者催化,他能从多大程度上来改变自己,可能有些人能通过这个过程,但是大部分是不能通过这个过程来改变的,所以真正优秀创业者不是通过孵化和教育出来的。
个人天使&机构天使:投出大案子需要足够的覆盖率
麦刚:所谓个人天使投资,回报不是正态分布,是密态分布,非常少的人挣很多的钱,这是作为天使群体来讲的。
个人天使机构化有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个层面,资金来源是否来自于LP,我自己是中国最早的一个VC,创业工场一直是我个人投资公司,一直没有在LP层面来做这个事情,这是过去。
第二个层面,就是这种投资所谓决策流程,还是一个人做决定就行了。
所以我觉得这两层面决定了机构化是一个职业的天使投资人往下走的路程,在今天这样一个环境之下,如果没有足够的覆盖率,你投的案子很少,投出大案子是非常难的,从回报的角度来看是很大压力的,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机构走入LP,引入机构化的决策,然后让投资决策相对专业化。
这里我想提一点,这种机构化之后,的确会跟天使投资这种本来就有的个人色彩,有一定的冲突,或者相左,个人色彩会更加少,今天这个环境之下,我想规模化可能是天使投资提高成功率很重要的一个手段。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512/201512033909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