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智能制造投资的那些“坑”:创始人懂技术不懂市场,技术厉害却无法落地

在圆桌论坛环节,光量资本创始合伙人朱晴、盈峰投资董事总经理陈志辉、长石资本合伙人丁忠民、国科投资董事总经理李海斐、中科院创投董事总经理刘俊、浙商创投总经理喻立杰一同探讨了话题:创新驱动下的“佛山智造”。
2018-12-13 18:11 · 投资界     
   

2018年12月12日,清科集团、投资界将携手广东金融高新区,在佛山千灯湖保利洲际酒店举办“2018中国股权投资论坛@佛山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洽谈会”。国内知名经济学家、顶级投资机构代表、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团队代表等共聚一堂,探寻股权投资之道,冀以进一步推动金融、科技、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在圆桌论坛环节,光量资本创始合伙人朱晴、盈峰投资董事总经理陈志辉长石资本合伙人丁忠民、国科投资董事总经理李海斐、中科院创投董事总经理刘俊、浙商创投总经理喻立杰一同探讨了话题:创新驱动下的“佛山智造”。

智能制造投资的那些“坑”:创始人懂技术不懂市场,技术厉害却无法落地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

朱晴:各位来宾,下午好!大家参加过很多次这样的探讨了,首先要解决我是谁的问题,请各位自我介绍一下。

喻立杰:我来自浙商创投。我们也算是老牌的创投机构了,今年落地了260亿的资金,上个月刚刚落实了一个50亿的纾困基金。我们现在有四大方向:医疗大健康、大消费、新经济、高端制造和新能源。

刘俊:我来自中科院创投。中科院,大家都听过,中科院创投还比较新,在去年10月份挂牌,到现在也就是刚刚一年时间。中科院创投是由中科院国科控股来发起,覆盖全院所的创投机构,在上海、北京这些城市,要成立城市子基金。

李海斐:我来自国科投资。我们也是属于中科院的,真正开始纯商业化运作大概有10年时间,现在到了第三期。我们的投资方向主要有四个领域,第一个是先进制造,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还有工业自动化,以及一些3C产业链上先进的制造,包括材料,包括器件。第二块是集成电路;第三是TMT,包括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第四块是医疗,我们主要关注医疗服务和创新药。

丁忠民:我来自长石资本。我们是一家比较年轻的投资机构,成立只有4年时间,目前管理的基金规模是40亿,投资的方向主要是智能制造领域,涵盖了高端装备、智能硬件、产业互联网、AI赋能这么几个方向。

陈志辉:我来自盈峰投资。我们是美的创始人家族下的机构,原来在二级市场,投资方向是依托于美的家族的各个方向,以机器人产业链为龙头的上游和周边产业的投资,包括AI赋能。

朱晴:我们应该说算是一群老炮一起组合起来的私募股权基金,整个领域也是偏智能制造领域,5个合伙人加起来行业资历超过100年了,目前在北京、深圳和硅谷办公。我们机构基本上采取投资策略是精投、深投。   

今天讨论的题目是“创新驱动下的佛山智造”。我就先抛砖引玉,也引出一些话题。现在我们大家可以看到,模式时代渐渐在退潮,而科技时代开始登场。现在一个如火如荼的名词叫产业互联网。还有5G已经渐行渐近,以后底层的标准会出来,为我们的物联网铺一个很好的平台,今后技术类的机构就会在基础设施的来临过后兴起来,这算是一个很大的红利。

还有一个就是人口红利。大家都说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很大的问题,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好的事情是明年我们的大学生会有8000万,每年毕业800万的大学生,他们已经为我们今后的制造业打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再说一个很残酷的话,其实我们会认为产业的升级可能不是由相当多的企业升级带来,而是由相当部分的企业死亡造成,这会儿才会形成企业升级。

陈志辉:我们也是从美的出来的,对制造业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做了投资以后,我们看到很多做制造的企业家真的很不容易。

大家现在都在做一些技术的投资或者先进技术的投资,我自己观察,这些投资一定要跟场景结合起来。刚才主持人讲到产业工业互联网,其实互联网最根本的就是把散落的各个节点用一种方式,以前是用以太网的方式,用各种拓扑的方式结合起来,现在如何把技术和场景都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可以思考的问题。

创新驱动下的投资机遇

丁忠民:这两年,面对C端的流量越来越贵,流量越来越向巨头集中,创业者或者企业走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那就是产业互联网。从这个产业互联网现在冒出来的项目可以看到,很多都是从B2B的项目转过来的,它们是不是真的产业互联网,这需要打一个问号。产业互联网一定要能给企业带来新的价值,要么是新的订单,要么是新的运营模式。仅仅通过一个电子商城卖一些产品,这不是产业互联网的方向。

李海斐:佛山这边也是工业大城市,它在很多工业领域都很发达。中国在人工智能赋能工业方面有极强的需求,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增加自动化或者说能够降低各种劳动力成本。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现在很多的电子制造,包括工厂,他们大量的缺陷检测工作,原来都是靠人眼看的,因为规则是极其多样,很难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缺陷比对。缺陷是多种多样的,没法比对,一定是有了自动的机器学习以后,让电脑不断去学习的方式能够做到,用这种新的算法做到对这种缺陷的识别。   

第二个,怎么样智能化生产线,这些都是给我们未来制造业带来很多升级的人工智能技术。制造业由于现在的成本压力,人员成本压力,包括出口的各种压力、竞争的压力,都非常需要一些人工智能提升产业的技术,所以这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

刘俊:说到创新,大企业创新挺难的,它要持续投入,你看我在通信行业,10多年前那时候大家就比谁抄得快,谁抄得快谁赢了,现在到了所谓的无人区,要么自己搞研发,要么和外面合作。创新也好,研发也好,它都是很难的一个事情,必须到达一定的阶段,有这种实实在在的需求,必须得这么干,到了深水区、到了无人区,或者要进行转型,这个就是我的一个简单的感受。

喻立杰: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今年的危机感实是比较明显。在当前,我们该做什么?现在是能源的革命。现在石油的短缺是显而易见,在全球来说,对于石油能够富裕起来的人口大概在2000万左右,除了中东、俄罗斯以外,其他的国家,西欧包括美国,都不是什么大的能源国。日本不是一个能源大国,它为什么也可以富有?因为使用能源的能力。

首先这个新能源的使用,咱们政府该干什么,做加氢站是不赚钱的,一定是政府出面去做这件事情。在深圳来讲,做得算比较好的,整个公交车、出租车基本上都已经换了电动化了,这个对于清洁能源来讲是很好。

在全国来讲,除了大同、上海、武汉、张家港,接着就是佛山,佛山已经是做得非常好,现在有40台车在跑,排出来的水是可以喝的,我也喝过。我们可以把风能、太阳能这些不稳定的能源转化成氢气,再从氢气转化成我们的电能,这就是新的能源革命。从我们投资机构来讲,我们也在做这个事情,和政府和上市公司和企业,一起来推动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投资。

智能制造投资路上的那些“坑”

朱晴:我是觉得其实在这个大的前提和背景下,今后的团队,尤其是创业型企业,可能不能拉起一个杆子就创业,还是要沿着一个细分市场,尤其是有技术壁垒的市场去创业。另外,物联网的时代已经渐渐开启,这是一个万物相连的时代,未来可能大量企业的数据都会上传到云端,这个也面临很大的机遇。在此之下,像工业视觉、传感器,包括前面嘉宾提到的一些细分的市场,人工智能等等都会很有机会。

接下来进入第二个话题,与其他行业相比,智能制造的容易出现哪些坑?如何去发现好的企业?

李海斐:要说哪些坑的问题,我们也看到,拿芯片为例,这个行业本身并不是固定资产很重的,但是它是一个全靠技术原创的行业。这时候如果一个不够专业的投资团队,去投芯片公司,可能会碰到很多坑。历史上,流片从来没有失败过的公司也就三四家,怎么区分这两种公司呢?一种是流片率100%,另一种是流片成功率只有20%,最重要是团队的背景,团队是不是有专业的人才、专业的知识、专业的能力。

同样,新材料也是一样,创造一种新材料,这当中反复实验的周期很长。我们看到新材料的公司从创立,发明这种材料,实验室做出来了,到真正能够批量化、大规模生产,这当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坑。那么一个成熟的,比较好的创新型新材料公司,我们怎么看?至少走过10年以上,不一定是公司,或者是团队,在创立公司之前,在实验室里走过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这往往是很常见的,10年都太短了,我们要抓住的就是一些行业的规律。

丁忠民:我这边从两个角度来谈。首先从我们投资者的角度看,不能唯技术论,你不能看创业团队技术很牛逼就投了,可能技术确实很厉害,但是它不能落地,这个就是很大的问题。我们投过一些企业就有这样的情况,技术很厉害,但是始终落不了地,在产业化或者应用到工作场景之后问题百出。

另外,创业者愿不愿意为了适应这个场景,对你的产品进行修改,这点也很重要。我们接触过一些大数据的项目,他认为他的算法非常先进,但是你的算法再厉害,如果没有数据在上面跑,你的算法就是代码。只有不断有数据上去之后,你的算法才能够优化,你的机器才能越学越聪明。怎么获取数据,你只能贴近企业的需求。但这个创业者比较执拗,他不愿意做这个事情,对于我们投资者,你投入进去就非常麻烦,要说服他很困难。

陈志辉:大家觉得拿了钱去投资很简单,但是我认为这是技术活。有没有办法来辨识这些坑?我跟团队经常讲,我们要形成自己的判断语言。比如说,我们在看一个项目的时候,它所在的产业是怎么样的,是否足够清楚了,它的竞争对手是怎么样的,你是不是都摸过一遍,它的供应链怎么样,它的市场在哪里,我们不是项目来就看项目,而是要站在产业的角度,从一个供应链的角度,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个项目,这是第一个视角。

第二个视角,跟我们自己产业有哪些协同、互助或者是提升的协同点。我们自认为自己不是纯的财务投资者,就算它是一个不太好的项目,但如果跟我们的产业有协同,我们也会把“坑”埋了。这是我们第二个角度,我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

第三个,看看创业者是否有足够的创业精神。比如说,我们经常会晚上8点钟去跟创始人谈,曾经我们跟一位创业者吃完饭以后,他开了一辆玛萨拉蒂走了,我们觉得这个可能风险比较高了。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机构的角度来看项目。

第四个,我们看重这个项目是否有工程化的能力。我们在今年4月份的时候,接触了一个新奇特项目,我们觉得这个很好,能解决家庭的痛点。创始人也够努力,我们觉得特别好,要投,最后我们就把他们的产品拿回来到我们同事家里用,自己做小白鼠,我们自己测试、自己用。

刘俊:要说到坑,我套用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都不尽相同。我觉得创业最大的坑还是人,归根结底还是人性,投资不能挑战人性。好比说成长期后期的这种,创始人说我要IPO了,我明天就要报了,券商什么都弄好了,一融一个亿,说不定老板的公司垮了,老板肥了,这种事很多,上当的不乏一些知名的投资机构。

中中科院创投主要就是看早期的项目,早期产业化这个过程很难,硬科技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持续不断地投入,这个周期很长,起码要三五年,而且很多成果转化替代国外的。很多团队可能从大公司出来,马上自己干了,觉得很好,但是你细细一看发现,很多知识产权、专利的问题,它都不可避免的。当你公司小了之后,人家还没注意到你,但你做得比较大的时候,人家就会起诉你,你再往下走就比较难了。

最后一点,还是归结到团队这块,在初创阶段,你的几个合伙人到底彼此默契到什么程度。

一句话,投资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投资需谨慎。

喻立杰:我来谈谈怎么去面对这个坑,怎么才能活着,这个可能跟各位讲的不一样。今天上午在听有一个专家聊,创业者能拿的钱就赶快拿,不要看估值,能活下来就好了。你不要讲我很牛逼,我就值10个亿,我就是一个独角兽,我就不降价,就为了独角兽的一个称号,这个称号很值钱吗?未必,能够活下来才值钱。

朱晴:一句话,剩者为王,伟大都是熬出来的。总结下来,我觉得有三个坑,一个是科学家坑,很多有自己核心技术的科学家出来创业有很多的不适应,实际上一个好的技术到产品以及产业化是非常长的过程。

第二个就是赛道坑,我们看了太多的PPT,包括也跟很多创业者聊过,他们会把他们的赛道,也就是他们的细分市场以及行业说得非常宏大,但是这个赛道跟你真的有关系吗?其实我们在很多的企业里面也看到这个坑,可能是一个好的赛道,但是这个赛道跟你有多大的关系,实际上是需要赛车或者赛手去把握。

第三个就觉得叫先烈坑。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好的技术,能不能找到好的应用场景很重要。我以前看过一个项目,其实它的技术是不错的,也是比较先进,十年磨一剑,创始人投了好多个亿,但是现在还是没有把它产业化。当这个产业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走在前面的创业者很可能就变成先烈了。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812/438811.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