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李论走到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关口。
他和伙伴们创立的熊猫资本,已经走到第4个年头,在资本寒冬中,完成了7亿元二期人民币基金的交割,一期美元基金即将完成首期封闭募集。
今年,他变得有些沉默。摩拜找到了最终归宿,他需要找到下一个。只有到那时,他的认知、经验、方法论,才能得到客观评价。
今年,他40岁,想减肥20斤,有一个新形象;完成了新一期基金,背负了更多LP的期待;想找到新变量,证明熊猫资本的实力;对于自己所做的事业、所处的行业,他也有了新的思考。
市场上再也听不到Miss的故事了
今年圈子里都在谈焦虑,其实去年我们挺焦虑的。
钱多的时候,你会发现打法优势、认知优势会被钱稀释的一塌糊涂。但今年反而不焦虑了,为什么?因为大家钱没有那么多了,出手也不那么频繁的时候,反而可以回归到比较简单的竞争。
做投资的这种压力,其实不能叫压力,而是内心一种渴望。你希望投到一个早于市场发现的项目,那种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快乐。
到明年6月份,熊猫资本也4年了。当有了一个摩拜的时候,别人会质疑你,说你运气好,但如果能够每两年投出一个现象级的公司,就可以证明你的方法论。
现在不像过去,有了一个现象级公司,红利可以吃很久。现在你必须迅速投出下一个,因为整个市场的代际更迭很快,你一定要通过项目去证明策略的稳定性。这确实会带来一些焦虑,因为这种事情可遇而不可求,现在这个市场上,再也听不到Miss的故事了,这挺悲哀的。
重大的变量,一定是大多数人或者绝大多数人看不懂的。当有一人投到明星项目的时候,一定有十个人在后面哀叹说“哎呀,当年我没看懂”。但你会发现过往两年,市场上已经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
这说明第一,所有东西人人都看得懂,那就说明有可能很难出现伟大的公司;第二,大家不管看不看得懂,反正钱多我就给了。最后结局就是你的回报也会被整个市场稀释得一塌糊涂。
怎么办?还要不要坚持标准?还是一起去迎合风口?跟风,你可能会抓住一些小浪,短期内解决一些小焦虑,在媒体上你的名字不断跟一些短期小明星项目一同出现。但长期看来,你过得了自己那一关吗?
什么才是创投寻找的变量
那么,这个市场还有变量吗?
变量和变化是不一样的,一个小风口,可能会带来很多变化;政策一变,市场也会有变化。但变量所带来的变化,是产业结构的重新变革、效率的重新提升、资源的再次分配,这才有可能出现大公司。
一个变量,对于整个投资圈的意义不在于是不是能出一家公司,而是要能出一批公司,这才是一个现象级的变量。
我觉得接下来有可能的变量,是在供应链改造带来的一些东西。
去年马云提的概念叫“新零售”,但今年阿里在修正这个概念,提出“新制造”。我觉得阿里应该反思了这个问题,就是当你提出“新零售”概念的时候,没有后端相应的供应链的改变,那你的零售就会变成一个很表面、很虚空的东西。
所以,就算是做了无人零售等等各种各样的新零售方式,也没什么用,还只是个模式创新,没有根本的技术迭代。不客气地说,我认为新零售就不是个创新,是为了创新而创新。甚至包括现在那么多的拼团,也没有太多本质的创新。
真正的变量应该是来自供应链的改变。阿里今年提出“新制造”,大量柔性供应链的打造,真正做到快速生产、快速迭代、以需定产等快速响应的方式,我觉得是有机会的。这种大的变量一来,中国出10个ZARA都没问题。
我们已经看到市场上有一些这样公司的苗头在,但这其实依赖于整体底层的提升。阿里今年提“新制造”,我觉得是对的,这里面存在一些变量。
中国90%的投资机构都应该跟产业结合
VC能挣钱,无外乎就是你认知有优势、资源有优势、钱的规模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是相对于那个项目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时候,你才显得有优势。
我觉得今天中国的VC太多了,一到市场好的时候就会有大量VC出现。大家都觉得这件事简单,但真的简单吗?
从本质上说,VC的生存空间应该是被挤压的。美元基金周期都是10年,只有人民币是6年。6年是完全不足以支持你找到下一个周期里的变量的。
中国的VC机构,如果有90%是产业基金,我觉得这个市场还是很健康的。纯财务投资机构过多,是有问题的。我们的弱势是我们不依托产业背景,但这也是我们的优势。产业投资人投的是相对确定的东西,以它的资源,甚至能够从第一天就看到终局。但VC投的其实是变量的东西,是极度不确定的。
如果市场上有那么多基金都在投不确定的东西,而市场上又没有那么多东西不确定,势必会造成冗余、泡沫。要么是把一些不确定的、有价值的公司估值拱得过高,一二级倒挂;要么是把原本已经是确定的东西,按照不确定的变量来估值。
所以,更多的基金其实应该是跟产业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而真正的VC应该是沉下心,去找哪些东西是符合未来十年的趋势的。
我们也挺期待的,也在不断思考,我们有没有这样创新的可能。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Irene,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812/4385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