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11月25日消息,重模式打造中央厨房和冷链物流的“我厨”已经完成了千万级美元的B轮融资,本次融资由LB乐博资本领投,Jafco集富等多家机构跟投。据悉,2016年1月,“我厨”曾获得方正领投的A轮融资。
我厨于2015年3月正式上线,“在家做饭”是其切入生鲜市场的场景,主要为没时间去买菜、洗菜,缺乏做饭技能和营养常识的用户提供解决方案。为此,我厨进行了一系列的布局,比如“在家做饭”需要全品类的支撑,但是实现全品类却涉及到采购、仓储、物流各个环节的重新改造,后端的管理难度极大。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厨平台已经有800多个SKU,每周上新35个新品和10个新菜,但这远远没有达到我厨COO夏荷的理想状态:2000个SKU,流量型800个左右,中量型400-500,以及800个左右的长尾SKU。
此外,我厨还自建了中央厨房和冷链物流。坐标上海青浦两万平米的中央厨房自行开发了MIS系统,以实现对生鲜加工的规范化管理;在物流上面,我厨采用同城冷链+骑手配送的“两段式物流”的形式,基本上可以做到当日达(上午下单,下午送达)和次日达。利用大数据做销量预测以减少损耗率也是我厨网的一大特色。目前,我厨的损耗率控制在1%-2%之间。我厨正在搭建用户和数据的数据模型,夏荷曾告诉媒体,次日达的订单由晚上接单统一生产,有损耗的订单主要是当日达的部分,每天会给出未来两到三天的预估量。单量上来了,预估也就越精准。正式上线至今,我厨已实现日均6000-7000单,800+SKU,客单价100多元,月复购率超过60%。
虽然生鲜行业的体量以及前景被业内看好,但是当下做生鲜的“累”和“苦”,也是没有人否认的。现阶段,生鲜行业发展的困难在于一些技术难点没有得到解决。比如,生鲜高度易腐易变,需要精准地预估销量后再和菜品切配量匹配;生鲜食材属于高度非标品,不易统一规范。对于生鲜电商来说,困难不仅于此,农业的严重非标性和采购环节有限的议价区间使得它们不得不在逼仄的利润空间里面打转。如此,相对标准化、冷链物流、降低损耗成为生鲜电商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从我厨的做法来看,也是围绕着物流、降损以及做加工增值做文章。据夏荷介绍,我厨在模式设计中做了全品类的民生生鲜+净菜逻辑,净菜品类一方面可以形成产品壁垒,另一方面其高毛利(50%-60%)有利于供应链的成本结构,目前净菜的销售占比为30%-35%。目前,我厨主要服务于上海本地,预计到2017年下半年,或将扩展到华东,而后布局北京、深圳等大型区域市场。其扩张的基本逻辑在于区域市场的密度是否足够高、履约成本是否足够低。只有当区域市场的密度足够高,消费频次才会逐渐增加,履约成本足够低,我厨才有可能盈利。
随着服务范围迈出上海,走向华东乃至北广,按照我厨在上海的模式,为了保证服务品质,在其它区域市场,我厨需要和上海等量或者更大的固定成本、人力以及资金等方面的投入,确实需要算好成本账。此外,我厨还需考虑当地消费者的特殊性,做好商品以及团队的本土化。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Julian,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612/201612154067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