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小米、爱屋及乌、小红书、keep,他为何能接连投中爆款?

虽然我们不确定白富美的市场到底有多大,但是这个会买舶来品的族群,愿意支付不低的价格。后来看 iPhone 在中国成长速度还是很快,高端的三星手机卖得也不错,证明这个市场还是以亿人次级别计算的,所以就赌毛文超了。
2015-10-18 10:36 · 创业邦  刘辰   
   

  美国起步最早也是最有名的生鲜电商 GoodEggs 最近裁员 100 多人,但华人小伙子徐敏毅创立的 GrubMarket 却以差异化打法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势头。与 GoodEggs 一开始建了太多Workhouse不同的是,GrubMarket对成本控制一直非常小心和谨慎。它的秘诀在于提前筛选 SKU;且在GrubMarket 下单的用户,都需要提前预定产品,再由 GrubMarket 和供应商联系发货。

  GGV 主管合伙人童士豪(左)和 GrubMarket 创始人徐敏毅

  在 2015 创新中国硅谷峰会上,投资 GrubMarket 的 GGV 管理合伙人童士豪和徐敏毅一起分享了硅谷创业心得。会后,创业邦对童士豪进行了*专访,GGV 在 2015 年收获颇丰,在中国投资的小红书、Keep、爱屋吉屋发展迅速;在硅谷,其投资的 Wish 等电商也是炙手可热的创业公司。

  以下根据童士豪访谈内容整理:

  从 iPhone 销量判断小红书会火

  2011 年毛文超还在斯坦福读 MBA 时,我们就认识了他,当时我们在招暑假的实习生,感觉非常聪明,反应非常快,虽然以前没做过任何创业或是互联网方面的事情,但领悟性很强。

  火爆但不 Low 的小红书“小鲜肉”快递营销,童士豪认为这是只有懂白富美用户的毛文超想得出来的点子。

  后来他受到腾讯的支持,试着自己做一个产品,跑到广州拜访了微信的团队,受到了很大的启悟,不断地改进,最后想出来的是小红书。

  我们见到他的时候是 2014 年的下半年了,一聊就发现这小伙子不简单,做的社区很活跃,很多女孩子在上面分享。

  当时他正在尝试如何把社交社区的东西和电商结合在一起,我们那时想得还不是特别清楚,只是看到每当小红书做促销时,从社区到电商的转化率是很高的,所以看起来是有机会的。2014 年年底,我们就领投了小红书的 B 轮。

  虽然我们不确定白富美的市场到底有多大,但是这个会买舶来品的族群,愿意支付不低的价格。后来看 iPhone 在中国成长速度还是很快,高端的三星手机卖得也不错,证明这个市场还是以亿人次级别计算的,所以就赌毛文超了。

  小红书越卖越好,我们也觉得市场起来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还快,毛文超又做得够早。毛文超找人的时候也喜欢找聪明的、领悟性强的人才加入,所以整个团队的 IQ、EQ 的数值都蛮高的。

  Keep的创始人反应快,执行更快

  Keep 是我同事 Jenny(李宏玮)投的,那个时候我投资了 MISfit (可穿戴手环),知道这个产品做得很美,在国内其实很有市场。GGV 的 触角分得比较广,我们知道国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运动,身材要保持健美、健康,在社交上才更有优势,所以判断这个市场该起来了。

  Jenny 花时间见了这个行业很多公司,Keep 的创始人王宁年轻聪明反应快,他也知道 Misfit 和小红书,我们一聊就发现他的思维跟我们想的方向是一致的,执行速度又很快,我们很喜欢,所以就决定投他了。

  Keep 创始人王宁


  虽然今年 Apple Watch 面市,还有低价手环冲击市场,但 Misfit 做得不错,它的用户群体跟小米手环不相同;而智能手表用户其实手环用户仍然是有差别的,目前还没有看到对 Misfit 有什么冲突。同类精品FitBit 增长的速度很快,但是在亚洲发展没有 Misfit 好,颜值高是Misfit 一个优势,它跟 FitBit 是错位竞争。

  跨境电商才开始,IoT 机会超级大

  如果我们投的这些创业公司能彼此形成环环相扣的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认同的方向他们也认同,他们想得比我们还深的话,我们就会放心投资,因为这个团队值得投。这些公司其实反映了我们对未来看好的趋势。

  一是跨境电商,未来成长的空间非常大,国内白富美族群人数会越来越多,尤其是女性用户,需求也会更强烈,求知欲望也会更强,想要教育她们的成本非常高,要服务他们必须有一个社交的平台,有足够好的内容推给她们,而且内容是 UGC 的,不是公司自己编出来的。

  另一方面是中国对海外的跨境电商,中国的商家也会希望跟着阿里等等走出去,国外的屌丝用户群非常多,但他们能够买东西的渠道其实不多。

  二是 IoT (物联网),将来对用户的健康一定会有一些影响,收集到的数据一定比手机要多,而且准确精度会越来越高,作为用户健康管理的辅助仪器,我们觉得越来越重要。除了硬件要做得漂亮以外,软件的能力会越来越重要,越智能的软件能够做的事情越多,这需要硬件、软件和服务的结合,三方人马一起合作。

  合并在资本寒冬是更好的避险方式

  我在启明的时候也参与过点评的投资,我们也投了滴滴,它和快的也结合了,跟 UBER 打仗。所以这些 O2O 的公司机会会越来越大,大的会变得更大,很多传统的行业就算不被这样的公司颠覆,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可能接下来还有很多合并出现,有了优酷+土豆、美团+点评,以后会更容易一些。寒冬到了,谈这种事情的机会会更好。大家一起抱团取暖,其实是一个更好的避险方式,比自己烧钱做要更划算。

  迟早我们都会知道,真正的竞争对手是传统行业,那一块儿市场更大,或者说他们服务还做得不好,咱们(互联网公司)团结起来能够做的事情其实更多,而不是花那么多钱互相厮杀,没什么用。可是不打又不知道对方的实力如何,如果不是互相敬佩对方的话,一方很弱一打就被灭掉了,正因为打不死才会谈合并。很像军事战争,打仗打久了,不妨谈一谈。

  大部分没有到这种规模的公司会在这种环境下受到很大的冲击,但能活下来的一定不错——值得接着投。

  细分行业的 O2O 会有很大机会成为你那个细分领域的*名。如果不是*名基本都会比较难,我会建议他们尽量把公司卖给一个更大的巨无霸,因为巨无霸迟早都会进入这些细分领域,还不如早卖一点好。在更大的平台其实能做的事情更多。

  看电商那一波你就知道,最后上市的公司其实不多,就那六七家而已。所以我觉得 O2O 最后的结果跟电商挺类似的。

  寒冬里创业公司还应该玩命PR吗?

  我觉得PR是一方面,但是最后本身团队的执行力、业务还是很重要的,你的现金流必须很好,你的数据比如获取一个用户花多少钱、用户会来买几次、每次客单价、一年之内这个用户产生的贡献是不是值得你花那么多钱吸引他过来,这些数据必须是正向的,否则就相对较难。如果超过 12 个月才变成正值的话,会有一定的问题。

  很多公司开始注重服务的品质。因为之前要圈地,所以很多服务不见得跟得上。但是到冬天了,你需要用户不断地自己回头,就只有把你的服务变得更重要。

  对于很多公司来讲,除非你已经有很多钱了,否则收缩阵线真的是好事,把自己的内功练得更好。寒冬里能够活下来的公司中,携程上市是2003 年,估值只有 2 亿 7 千万美金,现在是 70 亿美金了,所以看你能不能熬下来,虽然那个时候估值不是特别好,但是事后会有好的表现。

  冬天能够活下来的公司,相对来说竞争没那么激烈,大家融到的钱少,能做的事情其实更多。市场没那么热也就没那么乱,人也不会到处跳槽,大家一起做事的决心、专注度都会比较集中。太热的时候,反而做不了什么事情。

  识人:看人和产品气质是否相符

  我们的投资逻辑之一,是看一个人的气质和产品是否相符,以及是不是有足够大的市场。

  拿小米做个例子,如果不是雷军而是别人做的话,长出来的东西一定不是小米,因为他之前在金山、*和指导凡客的过程中有他的领悟,所以在小米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看出在金山、*或凡客时期的痕迹。如果没有电商、软件、游戏的经验,他不会想出一个以粉丝经济为主的模式。

  小红书也是一样,毛文超很了解女性用户的心态,所以他做的东西,比如让男模裸上身去送货,就是他想出来的点子。只有他的背景——比较高大上的人,对互联网又有感觉,才会想到这个招数,一般的屌丝公司是不会想到的。所以很多时候创业是看那个人的特质,干的事情是否适合市场,和是否有适合的产品出来。

  还有一个例子是 YY 的李学凌,超级“屌丝”但非常聪明,对用户的心态非常理解。从多玩到YY,他琢磨这件事花了很多时间,但是他领悟性极强,最终想到一种方法。如果他不是一个“屌丝”,或者不是之前在网易干过主编,对怎样引导用户有感觉的话,他想不出那些招数来。但他缺乏的是电商的经验,其实 YY 是一个电商,要去管理这么多主播,不可能自己管,一定要有人带这些艺人。YY 永远是要淘宝的做法,上面有不同的商家去管这些商品;YY 也需要很多经纪人帮你管这些艺人。其实互联网很多行业有其他方法可以借鉴,看你自己的领悟力,看你的创新是否适合你的市场。投资人如果对件事没有感觉,就很难做判断,每个人跟你讲的话可能都是类似的,你怎么知道这个人执行得出来,那个人执行不出来?

  我们还投过更年轻的创业者,硅谷的 FlightCar (做机场附近的租车生意,两位 90 后创始人辍学创业)已经做了快两年,创始人非常聪明,商业逻辑也非常清楚。我们在他们那个年纪并不能做出这样的东西。虽然是早期,我们也愿意赌一赌,当然中间 FlightCar 会有一些成长的痛苦,但是如果有耐心的话,聪明的人迟早还是能够成功。

  有的人很聪明,但是不善于跟人打交道也不行,如果你 IQ、EQ 都高,虽然年轻一点我们还是愿意赌。

  投资人看团队都是看他们学习的能力,如果团队适合做这个事情,又很努力,学习的速度又很快的话,一定有精彩的表现。

  我个人也是印度的两家电商公司 Flipkart 和 Snapdeal 的个人投资人。当初会赌 Snapdeal,是因为他们 2011、2012 年的时候来北京取经,想了解中国的电商市场是怎么做的,通过和他们聊,我发现团队领悟性很强,学得很快,对于自己遇到的问题也很清楚,你能知道他们的表现、目标会是不错的。现在 Flipkart 和 Snapdeal 在印度是*和第二。

  如何发现“看上去很小实际上很大的”市场?

  不容易。当时我们会赌小红书,认为百分百这个市场会起来,但如果没有看到 iPhone 和高端三星在中国的销售数据,就难以知道这个市场有多大,所以你必须拿其他数据帮你做横向比较,不能只看这个项目是否值得投 ,价格是否合理,这样局限性很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