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靳海涛掌舵深创投那些日子:命悬一线 如何起死回生

中国创投圈的大佬一级中,靳海涛绝对算的上是励志典型。既没有海归背景,也不是典型的金融专业出身。靳海涛从军旅出身,先后经商、从政、做投资。其传奇的经历与万达董事长王健林颇为相似。
2015-07-17 15:06 · 投资界  姚博海 李梅   
   

靳海涛掌舵深创投那些日子:命悬一线  如何起死回生

  7月16日晚,一则倪泽望接替靳海涛出任深创投党委书记的新闻引起业内热议。靳海涛的退休离任,宣布了深创投完成了第三代掌舵人的交接。透过靳海涛在深创投任职的那些日子,我们不妨回归一下那些足以载入中国创投发展史册的故事。

  从军旅到管理“达人”

  中国创投圈的大佬一级中,靳海涛绝对算的上是励志典型。既没有海归背景,也不是典型的金融专业出身。靳海涛从军旅出身,先后经商、从政、做投资。其传奇的经历与万达董事长王健林颇为相似。

  1976年,复员的靳海涛从工人做起,然后读书深造,后来担任国营761厂厂办主任兼书记,再后来,任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系统工程局综合处处长、计划处处长、深圳市总公司总经理助理。

  和王健林一样,靳海涛的职业生涯转变出现在国企改制那段时期。1993年,靳海涛进入了风雨飘摇的深圳赛格集团,出任赛格集团副总经理,并参与到具体实施赛格集团的资本运作过程之中。这也为其日后进入创投行业埋下伏笔。

  在赛格集团,靳海涛深深体会到资本运作的重要性。他通过资本运作和改进企业经营管理,引入现代化管理经验,把公司从一家净资产为负的亏损企业,变为一家有6家上市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靳海涛也主持过多个公司的重组、购并、转让、上市甚至清盘,仅发行股票就操作了6次。

  当时的深圳,赛格集团的资本运作被奉为“典型”。由其主导的5家子公司(深达声、深中浩、深华发、深赛格、赛格三星)经过整合亮相资本市场,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不过,在当时的深圳如同靳海涛般先行者并不多。靳海涛日后回忆说:“在1994-1996年间,资本运作在中国是非常不成熟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所以赛格集团的资本运作形式多种多样,以上市为主线,但又不限于上市,还有重组、购并等各式各样的资本运作。”在他看来,风险投资就是人与人、人与资本打交道的一个过程。判断人,懂得资本的流向即是风险投资的核心。在赛格浸淫多年的靳海涛正是具备了这种能力。2001靳海涛出任全球策略风险投资基金驻中国特别代表,正式操刀风险投资业务。2004年7月,靳海涛正式迈入自己的创投生涯,出任深创投董事长。一个本土创投的传奇时代由此开启。

  股改全流通下的转机

  从资本大腕阚治东手上接过深创投的靳海涛并不轻松。深创投的处境是当时本土创投的一个缩影。达晨创投董事长刘昼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这样描述:2005年前长达3年多的时间里,整个本土创投都过得非常艰辛。缺人、缺钱,缺退出渠道。那个时候创投的工资甚至会发不出来,很多人都转行去做证券、基金、甚至是放贷公司。

  按照深圳创业同业公会的记录,当时有196家创投公司,但到2005年的时候再进行统计,要么洗牌、要么转型,剩下的只有十多家。造成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在2000年前后,互联网热潮和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使得许多资本南下创立风险投资基金。加上传言已久的创业板,使得资本泡沫激增。但随后创业板没有开启,退出通道无法打开,许多风险投资基金因此倒闭。

  可以说,靳海涛接手的深创投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摆在他面前的是,这家深圳最大的国有背景投资公司已经被市政府认为“问题非常严重”,注册资本金才16亿元,而外面“漂”着的就高达16亿多(因为委托理财等原因收不回来),早期投资的公司也找不到退出通道。

  面对现实,深创投的创投业务趋于保守,基本投资规模都在1000万元以下,退出渠道也基本关闭,资金大量闲置。阚治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部分资金投向了自己熟悉的证券市场,委托证券公司进行操作。由此,深创投在2000年仍获取了超过9000万元的净利润,绝大部分皆来源于委托理财的投资收益。这一操作模式也被外界广泛质疑。

  其后,这种操作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随着证券市场的持续低迷,大量券商陷入经营困境,深创投的委托理财资金也面临着无法收回的巨大风险。对付这些问题花了三、四年时间,直到2008年年底才基本处理完毕。

  事情往往具有两面性。危机同样暗藏着转机。正当深创投濒临绝境时,2005年股改全流通的消息打破了这种桎梏。2006年之后,国内也开始了新股发行,2004年推出中小板,2006年新股上市,这对于本土创投,甚至是对整个中国创投来讲,应该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分水岭。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资本市场转暖,深创投在2005年之前投资的60余个项目开始看到了收获的曙光。2006年,深创投5年前以700多万元介入的同洲电子成为第一批全流通发行上市的公司,2007年所持股份解禁后,第一次部分减持就套现6000多万元。这也是深创投第一个完成了全过程的投资案例。

  此后,深创投参与投资的橡果国际、怡亚通远望谷、西部材料、易居中国、东方纪元、慧视通讯等多家公司在全球各地的资本市场挂牌,皆获得了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投资回报。“真正到了2006年,我们才开始进入正常的状态,长舒了一口气,欢喜鼓舞。”靳海涛回忆说。

  “狩猎”创业板

  如果说2005年股改全流通是一种天时或者运气的话,那么在2009年之前对于创业板的布局则是人和与地利的一种完美结合。靳海涛深谙中国资本市场的运作水平在这次布局中展露无疑。

  当时,靳海涛提出了本土创投的“狼性”打法:要有敏锐的嗅觉,见到真正的好项目和好机会时不要因为外部因素而手软。要敢于与外资VC抢项目。外资有资本优势,内资也有自己对本土市场了解的优势。

  在这一点上,深创投的做法颇有先见之明。当今天各地政府开始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或者是建立孵化器、创业园时。靳海涛在2007年已经将布局撒向全国各地。鼓吹与各地政府建立引导基金。在靳海涛看来,虽然深创投由地方政府发起成立,但其视野不应局限于深圳市,而应该投向全国。利用各地政府的引导基金则是扩充基金容量和网络的捷径。

  这招收到奇效。从2005年起,深创投加快了投资步伐,年投资项目数猛增:2005年15个,2006年17个,2007年49个,2008年57个,2009年超过40个。那时的靳海涛开始考虑如何强化深创投的竞争力。最后,他提出民族品牌的打法,与资金雄厚的国际VC形成差异化竞争。

  就在靳海涛一路高歌猛进时,2008年全球陷入了金融危机恐慌,创投业也不能幸免。“形势很恶劣。首先是财富缩水。深创投在中国境内资本市场投资的上市项目,还没变现的损失了60%,而境外的上市项目缩水达90%,几乎没了。”靳海涛说。

  受金融危机影响,所有IPO都推迟了。深创投有一批在2008年计划上市的项目不得不搁置。当时不仅国际主要的资本市场都停发股票,国内市场也从9月起暂停IPO。“资本市场到底要停多久,当时谁也说不清楚。”不止是靳海涛,大家心里都没底。

  不过,深创投却并非因此收紧钱袋。即便在经济形势明显转冷的2008年9月~11月,仍投了16个项目,“成本低了大概40%~60%。你会更冷静,对企业优势和价值的考量会更清楚。”在2008年11月深创投的一次股东大会上,靳海涛提出了这一判断,并要求股东增资。

  看似“激进”的举动却为深创投留下了巨变的“伏笔”。2009年创业板开启,首批28家企业中就有4家来自于深创投的投资。随后2010年,深创投投资企业26家IPO上市,创造全球同行业年度IPO退出世界纪录。其中包括了一大批最具创新性的企业,例如:乐视网、欧菲光信维通信、中青宝、郑煤机晶科能源多氟多明阳风电东方日升晨光生物数字政通微创医疗等等。

  2015年7月1日,中飞股份登陆创业板,标志着深创投集团投资企业公开市场上市数量突破100家,也标志着国内VC/PE行业首次有创投机构投资企业上市数量突破百家。这其中,靳海涛自然功不可没。

  历史是记录者也是见证者。清科研究中心中国创业投资50强榜单显示:2004年靳海涛接任深创投时,深创投仅排名16名,2007年上升到第3名,2009年创业板开启成为第一名,随后常年保持前三名。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姚博海 李梅,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507/20150717385776.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