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食品安全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瘦肉精”、 “染色馒头”事件尘埃未落,“牛肉膏”、“回炉面包”、“墨染粉条”又纷沓而至。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新词令消费者“谈食色变”。食品安全问题狂浪不息,无德商家的非法添加行为乃为罪魁祸首。面对食品安全乱象,监管部门“利剑出鞘”。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把整治食品非法添加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切入点。一场轰轰烈烈的保卫食品安全的“攻坚之战”拉开了帷幕。预计未来在国家重拳出击重点整治的政策大环境下,食品&饮料行业 将面临重新洗牌,迎来并购的*时机。
“四大动力”加速食品&饮料行业大整合
中国的食品&饮料工业从2001年起,生产总值以每年递增将近20.0%的速率增长。国内形成了一批像中粮集团、华润啤酒这样大型的食品&饮料生产商,并涌现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消费者口碑好的畅销品牌,如休闲食品中的徐福记、恰恰、金丝猴、金锣、老干妈、雨润、涪陵榨菜;乳类企业中的蒙牛、伊利,饮料行业中的汇源、雪花啤酒、娃哈哈等。但是国内的企业和国外上百年的食品巨头比起来,起步晚,根基浅。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管理经验都相差较悬殊,特别是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并购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常态行为。根据对市场的数据研究和调研结果,清科研究中心认为,以下四大因素将推动食品&饮料行业大整合的进程:
(1) 高压政策引导并购前行
中国食品安全隐患主要是人为污染和“添加泛滥”,根本原因是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落后,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源头分散,政府监管难。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将近44.8万家,其中80.0%左右为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小作坊,小、散、乱的特点突出。为了提升整个食品行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国家和地方加快了立法进程并加强了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食品生产,杜绝食品安全隐患。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食品安全问题步入法制化轨道。2010年1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成立。当年,共组织审议通过了246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2010年2月,国务院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意在加强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综合协调和监督指导。在国家严厉治理的高压之下,部分规范程度低、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难逃倒闭或者被大厂商兼并收购的命运。
(2) 市场竞争惨烈,优胜劣汰胜者为王
食品&饮料行业具有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成本费用不高,而资金回收较快的行业特点。由于食品&饮料行业进入壁垒普遍较低,行业内参与者数量较多,市场上产品如过江之鲫,厂家数量大,且分别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因此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目前,在银行缩紧银根并且上调利息之后,导致很多企业资金使用成本增加,而且资金供应量减小,因此越来越多的食品&饮料企业资金将出现问题。同时,食品&饮料企业都在面临着共同的压力,即原材料成本上涨和用工成本上涨的问题,企业利润不断下降,行业平均利润率水平不断缩水。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有一些企业开始待价而沽,选择了并购的道路,投入到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怀抱中。市场惨烈的竞争,正迫使整个食品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3)行业集中度远低于发达国家,整合趋势加强
目前我国食品&饮料行业整体还是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的程度比较低,企业数目众多,行业集中度不高。中国食品&饮料行业当前的整合度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行业的集中度还比较低,市场较为分散,竞争格局也比较混乱,需要通过资本并购的方式不断加强整合。特别是一些区域性食品&饮料龙头企业只有通过资本运作、跨地区并购整合才能快速进行扩张,发展为全国性重点企业或打造为食品&饮料行业中的航母。
(4) 外资加大中国市场投资,在华并购与日俱增
近年来,中国食品&饮料行业正被国际目光所聚焦,以并购的形式进入我国食品&饮料行业的外资规模也逐渐增大。这是由于该行业目前存在许多有利的发展条件,如国民收入不断增加导致的食品&饮料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国内存在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可供使用可有效降低该行业的生产成本等。外资看好我国食品&饮料行业发展良好的市场前景,大规模进入我国食品&饮料行业,不断向该行业进行投资。而并购正逐渐成为外资进入食品&饮料行业的主要投资方式之一。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到2011年*季度,食品&饮料行业发生的外资并购事件就超过21件,并购总额高达20.45亿美元。并购方多为国际食品&饮料行业的巨头如达能、雀巢、朝日啤酒、乐天、英博等。
食品&饮料行业并购暗流涌动,资本并购退出有抬头趋势
在清科研究中心研究范围内,2009年至2011年*季度,中国食品&饮料并购市场共完成52起案例,其中披露具体金额的并购案例共有38起,并购总额为17.10亿美元。2009年和2010年中国食品&饮料并购市场在金融危机的复苏中爆发式增长,分别完成22和20起案例,披露金额的案例涉及金额分别为5.14亿美元和9.43亿美元。2011年*季度,食品&饮料市场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共完成案例10起,仅一个季度就达到了去年全年案例数的一半。披露金额的7起并购案例涉及金额2.54亿美元。
在清科研究中心研究范围内,从2009年到2011年*季度,国内并购有43起,占并购总案例数的82.7%;涉及金额14.97亿美元,占并购总金额的87.5%。海外并购有3起案例完成,占并购总案例数的5.8%,涉及金额7,774.39万美元,占并购总金额的4.5%;外资并购有6起,占并购总案例数的11.5%;涉及金额达1.36亿美元,占比7.9%。
在清科研究中心研究范围内,从2009年到2011年*季度,中国食品&饮料并购市场共完成6起VC/PE相关的并购案例,其中披露具体金额的并购案例共有6起,并购总额为6.41亿美元。2009年和2010年分别发生1起和2起案例,并购总额分别为1.17亿美元和3.42亿美元。2011年*季度VC/PE相关并购突破了历史新高,仅三个月就完成3起案例,披露价格的并购有3起,并购总金额为1.81亿美元,平均并购金额为6,041.84万美元。
资本市场焦点,备受PE亲睐
随着资本市场的回暖,大量私募股权基金也涌现出来,食品&饮料行业得到海内外各大PE的亲睐。其中,食品&饮料行业的投资活动尤为活跃。据清科集团研究中心统计,从2006年至今的五年间,中国食品&饮料行业共吸引了来自PE基金高达27.12亿美元的投资。如高盛对双汇集团的2.50亿美元的投资,淡马锡和厚朴对雨润2.35亿美元的联合投资等。究其缘由,首先从宏观政策来看,国家将继续增强国内消费特别是居民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必将直接利好如服装、食品&饮料﹑餐饮等大众消费行业。其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坚挺,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升,中产阶级群体快速扩充,消费市场一直保持旺盛。并且,食品&饮料行业作为实体经济,风险相对较小,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虽然是传统产业但也属于成长性良好的产业,经济复苏后发展机会更大,行业并购也将会升级,一些具有品牌优势的食品&饮料企业将会积极寻求上市。因此,食品&饮料行业成为中国PE市场的投资热点也不难理解。
注:①品牌包装食品&饮料行业,由食品、饮料、健康饮料、软饮料、烘烤品、巧克力、冰淇淋、咖啡、肉菜水果加工品、乳品、瓶装水以及品牌米面糖等行业组成。
②案例数(金):指披露金额的案例数;
并购总额:指披露金额的所有并购案例的交易金额总和;
均并购金额:指披露金额并购案例的平均金额;下同。【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清科研究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