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造船业世界排名第一之后,海工装备产业也逐步向中国进行转移,目前中国占全球海工装备市场份额800~1000亿美金的10%,而海工装备的配套产业的本土化率非常低,每年有70%以上需要进口,关键设备配套率不足5%。配套设备在整个海工装备中的地位比船体要高得多,比如一艘造价数亿美元的FPSO(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船体造价只占总造价的20%左右,其他大部分被配套设备占据。如果我国海工配套业不能实现突破,中国企业只能处于海工装备产业链的底端。
据工信部装备工业司重大技术装备处处长杨栓昌介绍,目前“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已确定航空、卫星应用、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这5大突破方向,政府将给予重点培育。海洋工程装备规划已经过了中海油等方面专家的联合编制,今后将重点面向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以海洋油气开发为主要突破口,大力发展用于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装备制造业,并重点围绕像勘探、生产、加工、储运及服务等环节,发展大型的海洋服务和水下系统、作业装备等。证监会在“[2010]8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板推荐工作的指引”中也明确指出“保荐机构应重点推荐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先进制造、高技术服务等领域的企业。”
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格局中,目前中国只在近海装备、船体建造上具有优势,而诸如设计、深海设备、配套设备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则被欧美日韩等国家占垄断地位。中国由于有强大的加工能力、完善的产品配套体系、训练有素的工人,很有可能在近期完成海工装备配套产业的国产化和进口替代,这中间将会有一些优秀的企业脱颖而出,也将给众多投资机构带来丰盛的投资盛宴。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pe.pedaily.cn/201104/201104062085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