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中国经济触底反弹 风投机构关注内需市场

清科投资资讯消息,8月18日-8月19日,由清科集团承办的四川金融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对接会——2009科技金融暨创业投资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的数十家投资巨头与四川四百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齐聚一堂。业内人士指出,在成都高新区聚集的数千家中小型高新企业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出现的逆势高速增长态势,是吸引众多风险投资青睐的重要原因。
2009-08-20 00:00 · 投资界     
   

  清科投资资讯消息,8月18日-8月19日,由清科集团承办的四川金融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对接会——2009科技金融暨创业投资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的数十家投资巨头与四川四百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齐聚一堂。业内人士指出,在成都高新区聚集的数千家中小型高新企业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出现的逆势高速增长态势,是吸引众多风险投资青睐的重要原因。

  此次论坛中,蓝驰创投合伙人陈春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董事总经理计越兰馨亚洲投资集团投资总监李煌、英特尔投资投资总监黎平、启明创投合伙人童士豪软银赛富合伙人吴俊平、清科集团创始人、总裁兼CEO倪正东阐述了他们对于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形势及投资策略、未来的潜在投资机会等问题的观点,并分享了他们的投资经验。

  陈春表示,从部分投资公司的数据来看,近来的确有触底反弹的迹象,而在过去的一年中,蓝驰创投将较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已投资企业提供价值方面。计越指出,在红杉资本投资的项目中,对经济危机反映比较明显的,大部分还是在北京、上海以及沿海的一线城市的项目,而处于二三线城市的公司,从去年经济危机开始,到今年反弹整个过程中,受到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他并表示二三线城市反而比一线城市有更多诞生出行业龙头的机会,尤其在消费服务领域,因为北京、上海的消费行为并不代表中国普遍消费行为的标准,二三线城市代表了中国绝大多数消费层所处的环境,反而更有可能诞生行业龙头老大。

  吴俊平认为金融危机倒逼中国企业转型也给风投带来了机会,“广东这一带是很明显的例子。去年9月份、10月份金融危机最高峰的时候,我们去东莞,关闭的工厂很多,但是今年去东莞,你发现剩下来的企业基本上找到了转型的机会。我们以前一家东莞企业都没有投过,但是今年我们发现在东莞可看的项目是蛮多的”。

  童士豪则指出用户自己掏钱消费的模式,比如游戏、电子商务,成长非常快。“我们发现如果这个行业内需需求很大,比如说是游戏、电子商务,退出的机会也会比较多。”李煌也透露“我们投资的消费类企业,年初略有波动,只是说增长率比去年有所减小,短期内没有任何下降。到了最近,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回升迹象。从这一点来说,国内的内需市场将会塑造很多伟大的公司、成功的企业。”

  总结过去的投资经验,陈春认为VC投资的成功,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创业者的素质。计越提出对一个成长公司来说,有两个重要情况需要了解:一是创业的动机;二是企业的执行力,而执行力从某种程度上则反映为创始人的耐力,“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都要靠耐力,前期100米都差不多,接下来剩下9900米真的是考验人的耐力。这是我们选择创始人非常重要的环节。”


 

2009科技金融暨创业投资论坛现场

  精彩观点: 

  陈春:我们投资的成功,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创业者的素质。我选创业者,希望选执行力很强的,感觉起来能够坚持的,有耐力的。我希望创业者能够做果断的决定,问他一些问题的时候希望他给我很明确的回答。最好是能够跑得快,有耐力。

  计越:我们回过头来看两三年以前投的企业,投的时候,很多VC蜂拥而至。两三年以后发现这个企业不怎么样,甚至是个骗局。我记得有一个公司融完资以后,接受采访,‘半个小时我就搞定投资人’,这个创业者从我的角度,肯定是不投的。这个人肯定迟早跟投资人之间会出矛盾,这是一类。第二类,创业者跑过来说,我什么条件都好,我就缺钱,钱给我了,公司就很快走好了。我觉得这个也有很大的风险。

  吴俊平:有三个方面我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第一是他一定要专一。第二是激情,要有破釜沉舟的心态,这个事情不论付出什么代价,他一定要做到。第三,他的团队的出众,我们跟创始人说,希望他不是一个人把所有事情搞定,而是能够带领一个团队出来。

  童士豪:表现比较好的团队,其实是比较能够冷静去思考问题,因为问题一定会出现,怎样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他能够想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去解决,同时在问题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能够想到这个事情。而不是一天在媒体面前忽悠。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往后五年、十年,基本上要每天干苦事情。虽然有些行业我们喜欢,比如医疗、比如环保、比如电子商务,可是最重要的还是这个团队是不是喜欢解决问题,喜欢解决问题跟喜欢说是完全不同的企业。

  以下是访谈实录:

  倪正东请每个人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基金,讲一下最近投的公司。

  陈春:我们是蓝驰创投,90年代在硅谷成立的一家基金。主要投早期的企业,特别是IT企业。在美国投资过一些互联网企业。我们在2005年的时候开始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开始在中国进行投资,过去这几年来投资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像互联网领域,还有无线、半导体有技术含量的企业。互联网里面的投资像PPLIVE这样的企业。我们较多投资早期项目。一个近期的投资是房价网,针对房地产比较细分的行业,互联网房价搜索和二手房的房源。

  计越:大家好,我们来自红杉资本。是一家美国风险投资公司,成立时间非常久,基本上随着硅谷起来,投了很多硅谷知名的企业,比如最早期的苹果电脑,到思科,到甲骨文,还有GOOGLE、雅虎,在美国投了大家很熟悉的公司。在中国我们2005年开始在国内投资,目前投资了60几个项目,投资速度比较快,我们在国内管理10亿美元的基金,有三个美元基金和一个人民币基金,所以我们同时可以做美元投资和人民币投资。我们上周才投了一个,那个项目比较特殊,本身是要求上市的公司,飞鹤乳业,我们投了6300万美金。我们投资范围比较广,从早期到增长期,在成都我们没有投资,但在重庆有两个餐饮项目,一个是乡村基,一个小天鹅。目前在成都发展也不错,我们希望在这边找到更多的投资项目。

  吴俊平:大家好,我是软银赛富的吴俊平。我们从2000年开始投资,既有美元基金也有人民币基金。我们三个基金加起来是20亿美金左右。过去几年投的项目累计起来应该有60几个。上市的包括盛大完美时空。我们在四川也投了两个,一个是在成都高新区,新通科技,做3G基站设计的,还有在乐山投了一个做农药的项目。我们对四川也是非常看好的。一般我们每年都投20几个项目,今年累计起来我们目前也投了4到5个,今年还是比较缓慢的一年。

  童士豪大家好,我是启明创投童士豪,我们启明创投加起来有5亿美金,从2005年开始,现在一共投了将近35个项目。其中我们知道的有开心网,还有租车的,世纪家园等。我们今年做了4个项目了,比较快一些。好的公司还是继续在成长。整个大环境给予我们机会。在成都我们有一个不错的项目,是做医疗方面的。他们的技术是全世界只有4家能够做他们做的事儿,一个是GE,一个是西门子,所以我们对他还是非常满意,希望在这里有更多好的项目。谢谢。

  李煌:大家好,我是来自兰馨亚洲的李煌。我们从1994年就开始做投资,现在同时管理的基金有4个,总额是8亿美元,我们前期做过非常早期的投资,比如携程的第一轮、第二轮,易趣的第一轮,智联招聘的第一轮、第二轮。最近我们是以成长期公司为主,主要投资方向是消费品、医疗、教育和高科技行业。这些公司既有美国上市的携程,也有马上会在国内A股上市的。还有茁壮网络,还有在香港上市的武夷制药。整体团队背景90%以上都是在中国大陆出生和长大的团队。这是整个公司比较大的特色。谢谢。

  黎平:我是英特尔投资的黎平,很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交流我们公司的情况。我们是第二期的中国基金,数量是5亿美金。是去年春天融的,到目前为止,我们也是投了15%这样的规模。在之前我们投的项目,基本上像英特尔一样,是作为行业的投资,所以我们的项目是100%都是聚焦在高科技项目的,就是TMT(高科技、媒体以及电子行业)。我们最近投资的案子也是更加集中在一些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主要是我们看过去早期投资的一些公司,发现在成长期,我们能够为企业提供非常大的价值。我们的投资理念就是一切要看企业家,如果我们看中了,我们对他进行全方位的支持,通过我们业务部门进行支持,包括软件组、硬件组、芯片小组,最近上市的一些互联网的公司,通过业务协助都是三四家,这两三年接连上市。比如金山,这是软件公司和游戏公司。还有另外一个公司是A8,是一个音乐网。谢谢。

  倪正东谢谢各位,大家通过他们简单的介绍,他们其实是在中国市场上积极活跃的。我也简单一下我们清科,清科是中国创投里面最早的一个服务机构,目前也是最大的服务机构,我们有论坛,每年大概有20多个论坛,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在美国也有,9月份我们在东京、伦敦都有论坛,有些是研究。大家看VC和PE的数字,90%左右都是我们的数据。如果看报纸杂志的话。我们还有做投资顾问业,所以跟我们台上大部分的嘉宾合作。除此之外,大家手上拿的杂志也是跟我们IDG一起为创业者服务的,今天跟这个论坛相关的,其实清科也管着基金,我们管的基金不大,两个基金加在一起差不多1亿美元吧,我们投资了20多家公司。我们参与比较多的像天涯社区,我也是他的董事,我们投了最大的广告公司,当然我们也投其他的,比如户外用品,电子商务,有卖钻石的,有卖内衣的,我们跟周总一起投了湖南的一家公司。目前没有还没有对四川投资,为什么我到四川来,也是希望在四川投资,这是对清科的简单补充。回过头来问在座各位嘉宾,现在市场上,大家看我们的股市,我们经济数据,看这个信心,都有一种觉得当前的经济开始触底反弹了,好像经济越来越好,我想问在座各位,你们怎么看,你们现在的表现是什么样子?如果是经济反弹的话?你们是不是会更加积极的去投资?你们重点去关注哪一些行业,就讲一两个行业吧。

  陈春:因为我们投资的企业都是很早期的企业,所以在过去这一年,虽然是有经历风暴,但是业绩上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当然有一些与广告相关的公司,感觉相对受一些影响。最近这段时间,的确从某些公司的数据上看来,是比第一季度要好挺多的,的确有感到触底反弹的迹象。在我们投资的公司融资的过程中也发现,最近比半年前感觉投资者的热情也高很多。所以从这个方向来说,的确是有反弹的迹象。在过去这一年,的确是由于整个经济形势不好,我们投资者花很多时间在为公司提供价值上,我们投了这么多公司了,在投的公司里面多花一点时间,帮他们融到足够的钱,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应该说从去年三季度开始,我们的确投资新公司步骤是比较慢,最近慢慢的感觉整个市场也开始好一点,然后我们前段时间也没投太多公司,所以我们内部感觉投资步伐也会加快,相对于半年前。

  计越:我们投资的项目覆盖很多面,也感受到去年经济危机到整个行业反弹这样一个周期性。我们感觉去年到今年有些行业,比如媒体行业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另外我们发现比较有意思的,在我们投资项目里面,真正感觉对这个经济危机反映比较明显的,大部分还是在北京、上海以及沿海的一线城市这些项目,好像从去年年底到经济危机出现的时候,对这些公司的影响比较大。反而处于二三线城市的这些公司,从去年经济危机开始,到今年反弹整个过程,几乎影响不是特别大。不知道其他公司是不是有类似的观察。说老实话,我们看到有这样的一些特点。的确到今年一季度结束,开始在消费或者在其他一些领域反弹还是比较明显。去年年底红杉美国开了一个CEO大会,提出一个理论,我们也把中国所有投资公司召集起来开了同样的会,基本上我们这个公司在今年、明年对财务预测做了很多规划调整,在今年年终的时候我们再去对这些公司进行评估的时候,其中不少的公司其实把他今年的财务预算反而又提高了。去年底大家相对的有一些保守调整,今年一季度过了以后,的确从市场的表现,发现一些行业开始反弹,所以今年开始反而做了一些正向的调整。所以从我们来看,的确是更关注的一些行业,我还是希望跟大众消费相关的,以及像医疗,包含像新型的TMT的行业,以及与清洁能源相关的公司,这跟整个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关,这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吴俊平:这一次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的还是出口,出口占GDP的三分之一,所以对整个中国经济影响很大。虽然我们软银赛富投这个领域比较广,但是我们2005年就已经看出来,出口行业是有很大的危机。我记得当时开了一个年会,讨论比较激烈,当时我们基本上对这个企业销售额是占出口比较大的,我们基本上不投,我们转为投内需比较大的,我们投了农业的项目,农业的项目基本上经济危机影响不大。相对来讲,我们整体的投入影响,当然也会有,一般不是很大。接下来我们选项目的话,行业就不错了,主要是谈宏观的,第一,我们对内需的项目还是会继续投。大家回顾一下美国,美国过去三四十年为什么VC非常成功,就是因为他有巨大的内需市场,这在中国五年十年也会慢慢出现,假如你要创造一个巨大的企业,第一个条件,这个市场本身一定要够大。中国很有希望成为美国之外的一个大市场,因为有巨大的内部需求。第二,内需市场够大之后,可以开始做国际企业。我们在成都投新通科技,这是很好的例子,新通科技是做什么呢?是做我们国内的TDSCDMA制定3G的标准,国内推TDSCDMA,就为新通在射频领域创造了机会,在中国TD上来了,有很多的机会,新通就可以在WCDMA等方面寻找美国、欧洲的机会,慢慢跑出国际了。这是很好的例子,中国有巨大的本地市场,先做好本地市场之后,我们认为未来五年十年可能会出现由VC投的走出国际的行业。另外金融危机也逼着中国企业转型,大家看广东这一带是很明显的例子。去年9月份、10月份金融危机最高峰的时候,我们去东莞,关闭的工厂很多很多,但是今年去东莞的时候,你发现剩下来的企业基本上找到了转型的机会,这对我们VC来讲,也带来一个新的机会,很多企业被逼着把这个产业分化。我们以前基本上不投出口,一家东莞企业都没有投过,但是今年我们发现在东莞可看的项目是蛮多的,金融危机慢慢也带来了新的机会。

  童士豪我就补充一下,前面几位嘉宾提到出口是比较难做。B2B模式难,包括前面提到的广告业务受挫,不仅我们投的公司受到影响,包括新浪、搜狐都有受到影响,用户自己掏钱消费的模式,比如游戏、电子商务,成长是非常快。还有数字我丢出来大家可以去注意的,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有8000万网民,从2003年到2008年,网民数量从几千万变成3.3亿。这一批8000万人造就了百度、搜狐、新浪这样的公司上市,后面的造就了腾讯和十家游戏公司上市。我们发现如果这个行业内需需求很大,比如说是游戏,比如说电子商务,退出的机会也会比较多。所以我们做投资必须选一个行业本身用户需求很大,能够支持整个产业的发展。

  李煌:刚才倪总交代了一个任务,最近投资的几个公司一个是做钢铁的公司。还有一个是中国高精,是做自动化的仪器仪表设备。正在进行的还有几个。一般来说我们会投六到七个,所以今年整体投资节奏,前半年确实比较慢,但是我们储存了比较多的项目,一年下来的结果估计也差不多。从最近的情况,还有了解到经济的数据来说,确确实实整体上有一个趋势,但是目前这个趋势是否能确定,现在谁也说不好,但是从行业的角度来说,我们本身还是比较乐观,刚才我提到几个投资重点,消费品、医疗、教育,加上一些有科技含量的,比如说有技术壁垒的行业,这个是2004年三期基金成立的时候,定下来一个投资策略。2008年成立四期基金,这个策略没有做任何的调整。实际上这两年执行情况来看,应该说还是比较理想,到现在为止,我们这些消费类的企业,在年初应该说是略有波动,只是说增长率比去年有所减小,短期内没有任何下降。到了最近的话,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回升迹象。从这一点来说,刚才几位已经说得非常多了,国内的内需市场会塑造很多伟大的公司、成功的企业。这是我们最近的一些投资举措。

  黎平:我们第一个基金2005年成立,现在是第二个基金,我们的投资结构、策略都做了非常大的转型,因为我们4、5年前看公司,发现很多领域还都是有非常广阔的市场机会。随着公司逐渐的在经济环境下快速增长,同时国外有很多专业的技术也逐渐民用化,逐渐变成一种常规的技术,我们就发现我们投资主要还是看一个公司的执行力度,还有管理层,因为我们发现很多的公司一开始是非常创新的产品,我们第一个基金就这么看、这么投,当这个市场打开了以后,有很多非常强劲的团队可以在一两年之内,从市场切入,很快把产品推到市场,一下子把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迅速打开,所以从第二个基金开始,我们注重团队的推广力度和商业模式上的应变能力,包括我们原来投了一个防病毒软件,跟瑞星差不多,但是这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小的空间,我们发现他进入了多媒体,进入了游戏,还有进入了社区领域,然后我们对他进行投资,管理层的应变能力使公司得到很大的提升。我们看公司是分两类,因为我们基金是可以投国内,也可以投国外。一开始投的比较多,加起来投了40多个公司。第二个基金,我们是单独在一个领域,看符合我们要求的就加大投资,比如我们投了清洁能源公司,去年年底经济形势已经在下滑,而我们很有信心地对于一些执行力度很好的团队进行投资。包括深圳创益科技,是做太阳能薄膜的企业,目前能以比同行业公司超出几倍的速度高速增长。对于投资的结构,我们最开始是看电信方面的企业,投了UT斯达康等,这些公司也上市了,后来我们又转投芯片公司、硬件公司。同时我们也投了芯片设计公司。目前我们希望找到一个具有长期竞争能力的公司,包括最近非常关注的安防方面的企业,我们觉得中国内需在B2B方面也会得到大的提升,这些产品一旦得到认可,就会形成很稳定的长期客户关系,同时这些领域也是非常巨大的市场。另一方面,在内需市场里,我们也有选择性,其中有些公司,一下有个大的定单,譬如承包了世博会某个领域的项目,财务预测来看,一年上升了若干倍,但是我们也要看这个公司是否有非常扎实的团队,是否有稳定的商业模式。除了世博会这个方面,有没有其他的业务或者其他客户和市场能够让他非常大程度的再进一步提升。

  倪正东谢谢。我想大家在这儿听VC讲,其实你们还是希望融资,既然是融资,台上这么多投资人投资了这么多公司,有很多话可以需要给企业家讲。我想问台上的嘉宾,如果是创业者找你融资,哪些东西是他们应该去说的,哪些是他们不应该说的,哪些事情是他们不应该做的。就是他们说了哪些话你们就不投资了,他们做了哪些事情你们就不投资了。给大家分享一下。

  陈春:我讲一下我喜欢什么样的创业者吧。我也投了挺多公司,后来觉得我们投资的成功,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创业者的素质。我在选创业者,我个人的标准,我是希望选执行力很强的,感觉起来能够坚持的,有耐力的。我希望创业者能够做果断的决定,问他一些问题的时候希望他给我很明确的回答,让我听了觉得比较理智的回答。一个创业者如果遇到一件事情能够很快的决定,这一点我觉得比较重要,这样的话他才能跑得快,当然也需要时间才能观察创业者,我需要多花点时间了解创业者的性格,看看他是不是能够比较持久,最好是能够跑得快,有耐力。我举一个例子,我投一个主要创业者,当时打动我很有力的事实就是,这个人以前是湖南省100米到10000米他都是冠军。我当时听了这句话,这个人看起来挺不错的,又能跑得快,又能跑得久,给我增加了很多信心,这个公司经过好几年,遇到很多问题,一直都在坚持,现在也越做越好。

  计越:这个话题挺有意思,我们回过头来看两三年以前投的企业,投的时候,很多VC蜂拥而至,还抢一下。两三年以后发现这个企业不怎么样,甚至是个骗局。或者说最后失败了。因为互联网是很好的东西,当时那些创业者刚融完资说的话,或者融资过程中,在最辉煌的时候说的话用百度还是能够找得见,还是可以比较有启发性的来给这些公司,还是有一些特征的,比方讲大家用百度查一下,过去一两年,我记得有一个公司当时也非常风风火火,融完资以后,接受采访,‘半个小时我就搞定投资人’,这个创业者从我的角度,肯定是不投的。这个人肯定迟早跟投资人之间会出矛盾,这是一类。第二类,创业者跑过来说,我什么条件都好,我就缺钱,钱给我了,公司就很快走好了。我觉得这个也有很大的风险。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其实当现在投资机构这么多的时候,其实钱往往是最容易找到的资源,当一个成功企业到达一个阶段的时候,往回看真的是经历过很多生死时刻,当一个企业觉得前途已经是非常光明,或者自己认为这个企业接下来一片坦途的话,这个公司风险还是挺高的。肯定有没有做好的准备。还有看到企业家和创业者,大家很多时候说人最重要,企业投资人在跟创业团队接触很多次,基本上是从各个角度判断这个人本身,现在回想起来,对一个成长公司来说,我觉得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情况需要去了解,第一点是创业的动机是什么,动机不纯,这个企业迟早出问题。当困难产生的时候,这个人肯定产生动摇。或者行业环境艰难的时候,他肯定忙着去换方向。这个东西本身不是他真正认可、自己感兴趣的。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去分析这个创业者的动机是真正想做这个事儿还是只是为了迎合创业投资人今年什么什么热,我做一个什么企业,今年电子商务热,我做一个电子商务。第二点还是要有执行力,中国你基本上做一个东西,有的东西热了,无数个模仿者都会冒出来,所以第二点比较重要,我们讲这个企业的执行力,这个执行力反映到很多方面还是一个人性格,以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这个人本身的耐力,这个人能跑100米还是跑10000米。基本上不可能像美国那样靠短期爆发上市,游戏公司有可能,像完美、盛大,爆发性非常强的行业,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都要靠耐力,前期100米都差不多,接下来剩下9900米真的是考验人的耐力。这是我们选择创始人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是我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观点吧。

  吴俊平:投资的确是投人,这是一定的。我们在挑选企业的时候,创始人绝对是投资因素最大的部分。有三个方面我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第一是他一定要专一,我们最怕碰到创始人,在我们做调查的时候问这个商业模式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他说这个也行啊。我们喜欢听到的是‘我只能做这个事情’。刚开始不可能是什么都可以做。这个企业一定要非常懂,要非常专一,这是我们喜欢看到的。第二是激情了,要有破釜沉舟的心态,这个事情是不论付出什么代价,他一定要做的事情。反面例子是,前段时间我们碰到很多海归,一般我们谈的时候,他很明显会谈到他的待遇一定要跟他在美国一样等等,这个我们听到很明显不是创业的心态,你不可能是还回到在美国、国外那种薪酬,这个激情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赌一把,你全部心力都放在里面。第三,他的团队的出众,无论你个人能力怎么样,一般一个企业是一个团队在后面,所以我们跟创始人说,希望他能够不是说我一个人能够把所有事情搞定,希望看到他能够带领一个团队出来,这个是很重要的。

  童士豪刚才提到的一些看法我非常认同,倪总提到2005到2007年是创业很热的时候,很多公司一年就有机会上市,那个时候大家抢的时候,那个地方十几个人看过,我们终于抢到了,那个时候能抢到公司,就基本上是赢了。三年以后回去看,通常最热门的案子,通常它的风险系数最高。中国这个环境大家都非常聪明,任何一个模式不到一年,很多人模仿。后来我们发现,表现比较好的团队,其实是比较能够冷静去思考问题,因为问题一定会出现,怎样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想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去解决,同时在问题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能够想到这个事情。而不是一天在媒体面前忽悠。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往后五年、十年,基本上要每天干苦事情。像我们投这个公司,一天到晚CEO都在解决问题,每天来访问,他必须要去跟人家谈,CEO的责任他也抗,共有那么多车子,每天都可能有车子出问题,他必须要去解决,每天都有新的办公室他需要去注意,需要去查,他必须去管钱的流量。所以他是非常非常忙,一看他讲模式,讲得很清楚,没错,但是99%的时间他都在解决问题。所以再往后看的话,虽然有些行业我们喜欢,比如医疗、比如环保、比如电子商务,可是最重要的还是CEO,是这个团队是不是喜欢解决问题,喜欢解决问题跟喜欢说是完全不同的企业。

  李煌:前面几位都说得很多了,大家体会都差不多。我就再强调一下,就是要专一。不专一的问题在去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看到很多企业不是因为业务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因为创始人或者主要管理层、股东出了大的问题,因为我们相对来说会投一些中后期的项目,按理说业务运营本身不应该出大问题,但是具体案子我不说哪一个,有这样一个投资,是因为他们股东拿钱去做了金矿投资,最后造成个人损失很多钱,最后把公司的很大一部分股份卖了,而且我们现在看来还是觉得非常非常好的投资,因为管理层是比较专一。我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去年我们决定放弃的项目,一年运营净现金流七八千万,而且每年增长也是不错的,即使在金融危机情况下也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但是现在看来我们放弃掉那个项目是非常明智的,每年现金流如此之好,大家都知道这种公司银行是会非常支持他的,所以他做了很多房地产和矿的投资,事实上他今年上半年因为金融危机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而他的主营业务没有后续精力和资源支持,造成区域的领导地位被竞争对手超过了,这是作为投资人角度来看更糟糕的事情。

  黎平:我想刚才各位投资专家对管理层和创始人做了非常详细的分析,包括他的人品、本身他做事情的原则以及团队精神,我这里稍微补充一点,公司尤其是对于中期还有成熟期的公司,团队精神我们是看得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曾经是看了两三个案子都觉得很不错,整个创始人的话,也都是非常的敬业,如果看到下一步公司想要提升到另外一个程度,就发现他还缺少几个核心的技术,就比如说是缺少市场总监,或者技术总监,而和创业人谈起来,他说‘那我到外面找几个这方面的人才,帮我这么做,来进一步提升也没有什么,我这边决定一切的方向。’这样的话我们就非常担心,创始人的话我们看眼光是非常重要,还有切入的领域。但是真正能够把企业迅速提升,还真是要看他在后面市场的推广以及他在技术方面能不能保持非常长期的优势,你是不是有非常好的技术人才,所以我们有很多外资公司一般是10%到20%的期权给员工,他们董事会也都比较认可,很多公司这方面的老总也属于海归,如果我们看内资企业,我们发现一个董事长他整个持有100%股权,然后也要看以后员工这方面表现怎么样(才给股权),董事长现在代持,以口头承诺的方式,这样的话我们对这个公司进一步调查的话,就希望他一定能够做到把这些写在正式的文件里,这样使每个员工真正能够放开自己的担心,然后尽力和公司连在一起,因为他就等于作为公司的股东一样,使这个公司在全方位,每个人都有动力与公司共同发展。还有看董事长是不是有团队精神。第二点,我们也是在看这个公司切入的市场是不是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增值空间,这个增值的空间比如是这种产品以后能不能延伸到一系列产品,这一系列产品中都有自己细分或者综合的领域。还有另外一点,看这个产品是不是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之后会有非常大的增长,比如五到十倍的增长。比如公司盈利非常非常好,但只是很短线的产品,我卖别人便宜很多,毛利30%,我压掉20%也持续出货。我们要看他能不能持续,能不能增值,同时更加精细。大致来说,一方面创始人一定需要一个团体共同激励的精神,第二是产品应用能力,一定看看有没有一个大的市场空间以及非常好的技术优势能够比较长期保持下去。谢谢大家。

  倪正东我也有一些体会。从死亡之谷里面逃出来的,我们知道做投资有一个死亡之谷,第三、第四年是死亡之谷,他没有死,我们就特别喜欢这样的公司。还有一个,我们哪些是不喜欢投的,我刚才讲我最不喜欢投的,也是买了教训,吹牛的。本来这个技术一般,非得说国际一流的技术,本来这个公司就是一个差不多的公司,非得要超过谁谁谁。我最近见了一个公司我要做超过微软、超过GOOGLE的公司,我们嘴上说,非常好,我们支持你。但是心里想我肯定不会投。还有开口就说某某人大委员,某某公司副董事,一看这种人,我们做创业的要置之死地而后生,他跑得比你还快,你还投吗?还有喜欢算小帐,老是跟你斤斤计较,老是在乎10万美元、20万美元,投了钱给他,他还哭,哎呀、我亏了。我看好几个公司,一看这个公司就不能投,投了两三万美元就哭了,别人给他投12倍,他还亏了。这些总结,像我们这些VC说的,花了很多钱买教训,有些是我们一定要做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咱们今天是在成都,成都大家都知道现在一直在打造西部的金融中心,我想听听在座各位投资的朋友,你们怎么看,成都是不是真的有这种竞争力,另外对你们来说,你为什么到成都来,成都对你来说有什么吸引力?特别是已经在成都投过项目的投资人,你们在成都投完项目之后,有什么感受,是觉得成都公司非常好?一般?很差?以后想多投还是咱们别投了。不管怎么样,今天到了成都,大家还是谈谈什么,成都靠什么来吸引,让你怎么样才能把这个钱投下去。

  陈春:我们以前在硅谷投了一个芯片公司,后来他们在绵阳设立了子公司,创始人就是四川人,所以他到绵阳设立子公司,在四川也招了很多人,总的来说,四川人才还比较多,高科技人才挺多的,相比其他沿海城市,成本也比较便宜,所以当时在绵阳设立分公司也运作得很好。从投资角度来说,现在也很感兴趣在成都找一些项目,成都这里的话,一方面是高科技,另一方面,我觉得在面对消费者的服务方面,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在西部是比较中心的位置,我们也会看这方面的项目,还有另外一方面我们比较感兴趣的方向是教育的方向,与教育相关的企业我们比较感兴趣。

  计越:第一个问题比较有意思,上一回在重庆也问了同样的问题,重庆也在办是否把重庆打造一个金融街。我想大中城市都在做这样的努力,毕竟代表经济的命脉和核心,这个无可厚非,但是在重庆也讲了类似的观点,金融中心的本质是交易,听起来很简单,交易。其实还是隐藏了比较多的东西,在每个地方硬件设施都非常完善,包括重庆也好、成都也好,都有非常好的规划。其实在上一次在成都有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然后有一个非常好的答案,因为这个交易很多,牵涉到一个律师事务所,假设在金融街上给你免两年的租金,你这个公司愿不愿意把公司迁过来?答案还是不会。因为这些律师和服务机构也是跟着交易过程走,当你这个地方交易足够多的时候,哪怕办公室破,他也会来,不是因为硬件好了就会过来。这个没有相关性,甚至提供最好的优惠措施就能够吸引过来,因为最大的成本并不是在房租,最大的成本是人员方面的投入。所以对于上海、北京,他没有办法,他必然是全中国交易的中心。对于一个区域来讲的话,是否能够具备交易的中心?因为当他变成交易的中心,自然而然变成整个产业链,包括律师、审计,包括投资的项目,自然而然在这里设立办事处,这样整个产业链才出来,不是说你有两条金融街,两栋大楼,号称金融中心,很难的。这个地方是否具备西部这样一个特色,我想有本地的创业者和本地的创业机构,这个反而是核心。上次在重庆谈,吸引很多跨国机构,跨国机构并没有能够帮你把金融服务冲起来,引来三个ABB,也就三个厂而已,他并非把整个服务带起来,而是本地创业者是否能够起来,西部经济能够有相应的产业能够起来,我觉得相对来讲更加重要。我们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在看所谓的与中国消费服务为中心的公司,我觉得二三线城市反而比一线城市更大的潜力可以诞生出巨大公司的机会,我觉得在消费服务行业,一些龙头公司,不是在北京、上海出现,因为北京、上海的消费行为并不代表中国普遍消费行为的标准,反而有可能在二线城市应运而生的这些公司,最后来讲的话,因为它是代表中国绝大多数消费层所处的环境,反而有更大的机会变成行业龙头老大,在这个方面,成都有很多的机会所以我们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挖掘出能够变成龙头老大的公司。当然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越来越多的在这边开机构,这样金融中心的地位反而形成起来。

  吴俊平:我们的基金在四川基本上投过两个项目,大家也说个,我们的感受,四川不是每个行业都适合在这里,金融服务很明显不会在成都有很大很大发展。三方面,四川或者成都是有优势。我觉得高科技还是可以很好发展,我们在成都高新区投了新通科技,主要是人才。我们在四川能够找到很好的人才,本地学校等等都有很好的人才,我觉得高科技当然缺乏的是经验,原来深圳、上海这些缺乏经验,但是这只是一半。成都高科技的前途非常好。第二,四川就是资源性的,水电都是非常丰富的,很多资源性的项目,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优势,西部资源性能够要做的,不是把矿挖下来,煤也好,要增值性的服务。水电确实是很大的优势。第三是农业,四川农业我还是非常看好,这基本上是农业大省,随着整个食品上来的话,猪、水果,这边的发展优势蛮大。我个人非常看好西部四川最主要是人才,所有企业都在吸引人才,我个人有比较深的体会,你在新通科技投的时候,我们当时就说在深圳去找工程师,当时我们去深圳的时候,主要就是希望找深圳在华为、中兴,就是四川出去的,你现在可以回来成都了,在成都工作,我们去深圳招人的时候,很多都不是四川人,很多都想举手过来四川,这真正体现了成都所树立的一个城市形象,你进来就不想离开的,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在成都、四川真正能够吸引人才,很多不是四川人,正如说在深圳找工程师的时候,很多都愿意来成都,这个对我来讲,是区域性发展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个指标了。

  童士豪我补充两点,我在读书的时候,在哈佛看到一个简单的报告,他们研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最多的创业家是来自前面一个融资公司出来的,他知道小公司怎么变大,怎么找机会组成一个团队,最后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在四川前面几个嘉宾都提到,在农业、食品、高科技方面人才的优势,缺乏大家也是点到的,更国际化的做法,我希望能够看到四川的政府能够积极的吸引四川的创业家回来这边做投资。

  第二点,我们自己看觉得四川高科技公司我们是很有兴趣,比如刚刚提的医疗、环保,往后我们也认为说中国二线、三线城市的城市化过程中,很多经验其实值得效仿,北京的团队是没有看过的。我们也希望在这里找到比较开明,比较愿意放权的团队,能够让我们有很好的合作,谢谢。

  李煌:因为我们比较关注消费市场,刚才斯蒂文提到产品影响全国的概念,确实四川人在很多消费品方面,因为市场非常大,四川已经有很多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消费产品。第二是人才,成都也是国内高校比较集中的地方,留下了很多高科技研发机构。所以人才应该没有问题。再多说一点的话,有一点点的担心就是这么多年和成都的企业家打交道下来,有点担心成都生活太好了,成都就没有人愿意走,但出去创业的四川人相对来说会例外一些,感觉上碰到的成都的企业家,就是做到一定的程度,然后就可以坐下来比较享受这个成功生活的这种情况会比较多,中国人有的就怕小富既安,在成都大富即安的比较多,这样成功的机会就比较低。也不知道会不会是一个普遍情况,毕竟见到的只是一部分企业家。

  黎平:我们现在也有几个在成都的公司,我们也在密切的关注,刚才包括童总提到的公司,虽然是在成都,但是整个产品都是属于世界一流,而且在中国也绝对是领先的技术,同时另外一点,我们也看出来,在成都一些公司的话,他们对于市场敏感度是非常高的,所以他们并不是说第一个能够开发或者推广这个产品的公司,但是能够做到很短的时间就有后劲跟上。然后这个产品虽然入门门槛很低,但如果真是有一个技术推广了,他能够有非常高的执行力度,其中一个公司的名字我也不好披露,因为我们现在正在很密切地关注。他占了中国广播电台、电视台50%到60%的市场份额,还有前台分级软件。成都有人才,有这方面的市场,有非常独特的敏感性,同时也做出了产品,在短线能很快占据市场,但是怎么样从成都走到中国,也是希望企业家能够看到各个省有什么样当地的文化,尤其这个省需不需要一系列的牌照,还有各个不同市场中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比如我们现在看到一个公司是做网络加速器的,利润都不是说每年在翻,而是每个季度在翻一倍,也在四川得到了牌照,但是他怎么样能够做到全中国进行复制呢?如果做到这一点的话,这个企业今后的价值就相当的大。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pe.pedaily.cn/200908/20090820101536.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