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韦尔奇在位,恐怕也无能为力”——2008年4月11日,GE(通用电气)发布2008年*财季报表,引发了3天以后GE股价超过12%的跌幅,成为20年来其股价单日*跌幅,有评论者发出如此感叹。次贷危机引发了GE金融部门的利益大幅下滑,导致整个一季度的利润下降了6%,在家电业务和部分金融业务面临出售的压力下,GE的CEO杰夫。伊梅尔特(Jeff Immelt)把“扳回一城”的赌注押在了水处理领域。即便他在媒体面前信誓旦旦,但在中国市场,GE正面临着一个强劲的本土对手——碧水源。
在访客和工作人员来来往往的碧水源公司,如果碰到公司董事长文剑平,很可能会把他误认为是一个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常年在外指导公司项目的文剑平被太阳晒得黑黑,丝毫看不出“领导”的痕迹。
对于公司很多的项目,文剑平都要求亲自上一线“冲锋陷阵”,这几年碧水源的发展之势也堪比冲锋。2005年公司取得了4,400万元的销售额,净利润为440万元,到了 2006年,销售额已达到了1.1亿元,净利润3,600万元,而2007年销售额则攀升到2.06亿元,净利润7,058万,三年营收增速平均超过122%.凭借如此业绩,碧水源被很多业内人士视为登陆中国创业板市场的*候选企业。
技术催生新市场
碧水源的迅猛窜升,得益于其创始人文剑平找准了一个广阔的细分市场——污水资源化处理领域。在污水处理市场,其实已有一些企业扎根多年,但是与它们的模式相异的是,碧水源通过自主研发的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水资源化技术,能把污水直接变成了资源化的水。说得形象一点,就是“昨天的污水,今天可以游泳”,堪称变废为宝;而过去的处理技术就是把污水变成了微污染水,然后再排放。
MBR将带来一场中国污水治理的新革命,因为过去的污水处理技术都是工程化的技术,其中80%是土建项目,而碧水源则把工程化的技术变成了设备化的技术,设备与土建的比例为80%:20%,因此过去工程化的技术,就变成了设备化的技术。而设备化就意味着产业化,这将催生一个巨大的市场。
“过去20年间,在水处理领域的技术突破中,膜技术是*位的;绝大多数专家公认,在2020年以前,膜技术都将是推动行业发展最重要的技术。”2月26日,在“清华大学-碧水源环境膜技术研发中心”合作签字仪式上,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环境科学家陈吉宁教授如此表示。
与传统技术“沉淀池”相比,膜技术具有出水水质标准高(超过国家一级A标准)、占地面积少(只有传统工艺的1/3~1/2)、增量扩容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经膜技术处理后的水可以直接作为新生水源,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了水污染问题,甚至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碧水源研发部副部长、环境工程博士陈春生向记者介绍,“只要花1块钱,就能把1吨市政污水转化为直接饮用水,比海水淡化或南水北调的成本小得多。” 在水资源缺乏问题较为严重的中国,该项技术的市场价值不言而喻。
发展的困难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文剑平进入了国家科技部,参与并负责环保技术的开发工作,见证了中国环保的发展史,并对环保有着深刻的理解。其实在国家的“六五”、“七五”、“八五”计划中就已对MBR技术做过研究规划,但仅仅停留在研究层面。文剑平说,以前的环保是政府希望干,但企业不愿意花钱干,“相互变成了一个猫抓耗子、耗子躲着猫,反正大家就是一个游戏”。
文剑平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产业化能力跟不上和缺乏世界性眼光。这在后来促使已经官至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副司长的他在1998年决定出国留学,学习国外*的环保技术和理念。2000年,悉尼奥运会采用MBR技术处理污水让他再次感受到这项技术的优势和魅力。2001年,在获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市政工程水资源管理博士学位以后,文剑平回到中国,虽然在回国前,已经有一些政府部门发出邀请,并提前安排好了职位,但他还是选择了创业。
在文剑平留学期间,有北京市的领导去澳大利亚考察,就曾动员他利用水处理技术进行创业,但当时政府给予的支持是政策性的,并没有实质的资金支持。直到2003年,由科技部和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提供通过“中小企业创业基金”提供了118万元资金。
资金并非启动初期的惟一困难。文剑平表示,创业之初,新技术的市场推广是*的难题,“新技术、新理念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且除了膜污染等技术瑕疵外,成本也是推广受阻的重要原因。以一个污水处理能力10,000吨/天的工程为例,传统工程的建设成本为1,500~2,500元/吨,采用MBR技术则需要2,000~3,000元/吨,且其日常运营成本也较传统技术高出10%左右。
正因此,只要国家没有强制性要求,企业在污水处理上一般不会选择使用MBR技术。目前,政府仍是碧水源技术服务的*采购方,2007年,其70%左右的销售收入来自政府。能保证及时的销售回款,也是碧水源愿意与政府合作的原因之一,碧水源负责资本事务的副总经理何愿平表示,“2005年前,我们为社区、写字楼等做了不少项目,但很多都收不到钱。”
样板的力量
看中污水资源化处理市场的还有GE、西门子、陶氏化学在内的跨国巨头,它们在近年都进行了相关的并购。2006年3月,很早就进入污水处理领域的GE出资7.6亿美元收购了膜技术*的加拿大泽能环境工程有限公司(Zenon Environmental Inc.);西门子则在2005年收购了水务巨头美国美净公司(US Filter Corporation);2007年6月,陶氏化学收购浙江欧美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吸引这些巨头介入的市场到底有多大呢?何愿平说,“没法去估计,太庞大了,我从来都不谈市场,反正每天都有项目,就看是不是采用这个技术,说服别人采用这个技术是关键。”在和巨头们竞争项目时,他认为技术上大家各有千秋,而碧水源能“说服”客户的:首先是成本优势,在效果差不多的前提下,碧水源的产品价格要比对手便宜近30%左右;其二,碧水源可以更快速的提供全部服务,跨国公司因为好多设备都在国外生产,其他的服务反应也比较慢;再一点,就是碧水源所做项目的运行成本比较低。
在公司刚创立的前几年,碧水源并没有在业界冒出来,何愿平回忆说,“前面做得很辛苦,都是一步一步,因为一开始这个技术不被认可,也不成熟。”2005年以前,文剑平带领团队一边完善MBR技术,一边承担着中国市场拓荒者的角色,推动市场发展。在这一时期,碧水源做的很多都是小型和中型的项目。
重要转折点是2005年的一个“样板”工程——容量4.5万吨的密云水库水处理工程,这个项目让文剑平和整个创业团队至今都记忆犹新。从争取北京市政府的项目立项、评估到论证就历时了一年多,政府的小心翼翼不无道理,因为在当时,全世界都还没有这样大级别的项目先例;更让政府部门担忧,密云是北京水源地之一,万一失败的话,可能面临极为严重的污染后果。庆幸的是,北京市政府“只做再生水厂,不建污水处理厂”的观念和创新理念正与碧水源的项目宗旨相符合,在技术获得政府方面认可后,项目得以启动。
该项目完成后,良好的运营效果给很多北京市政府的官员带来了震动,纷纷前往参观,有领导在观摩到神奇的效果之后,题词“化腐朽为神奇,发展循环水”。“国内都来看了,都觉得这个技术很好,后面公司在国内就接到了很多项目。”文剑平说,这个项目在中国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从此国内开始“言MBR,必称碧水源”。2007年,在竞标中GE和西门子提前退出,碧水源再次轻松拿下世界上*规模的项目——量级达到10万吨的一个改善皮划艇场地周边环境的奥运配套项目,整个项目的投资达4.5亿元,其中碧水源的设备和技术就占了近1/4.
走出北京市场
在度过最艰难的发展期后,碧水源也得到了资本的青睐。2006年,碧水源引入了上海鑫联创业投资管理公司、云南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各2,000万元的战略投资,“我觉得钱对于我们来说没有多大的用处”,何愿平表示,引入资本主要是为了改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向正规化发展,“当然眼光就更高了,毕竟改善了条件,胆子就壮了。”
虽然市场很大,但是并不代表这个市场就很容易开拓。尽管碧水源创业团队的主要成员都曾供职于政府,何愿平还是坦承,有些地方比较难打交道,而这种“难”主要体现在理念上, 很多人对这个技术存在误解。因此,目前碧水源的市场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市场,“北京是资源性缺水,政府也有经济实力,而且乐意接受新技术。”
但拓展外埠市场仍是碧水源2008年的重点之一,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比如环太湖地区,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有提高治污标准的需要。在GE和西门子都在该地区取得一个项目后,碧水源也将在今年下半年签下一个大单。何愿平称,“希望今年来自外埠的销售收入可以达到40%.”
而向外埠扩张的困难不仅仅是理念问题。外埠普遍缺少像北京这样对于膜技术的需求,本地政府的支持就更难获得。事实上,在很多领域都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同样起着作用,而跨国巨头由于投资庞大,也成为竞争中地方政府衡量的一个重要砝码。文剑平并不回避与跨国巨头在品牌上的差距,让他苦恼的是外界对碧水源技术实力的不信任,“一些人往往先入为主,认为跨国公司的技术就是好。”
与此同时,碧水源也开始了国际化拓展。目前已经通过代理的模式,在澳大利亚和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拿到了一些项目。何愿平认为,碧水源产品的价格比国际巨头低1/3,这将是公司很大的竞争优势。
除了国际化,碧水源也在产业链上进行深挖。迄今为止,公司已经投入了1,000多万元与清华大学建立了研发合作关系,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同时,公司也正在北京怀柔建立设备制造工厂,*期工程已快竣工,以后在污水处理产业链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的部件、核心的设备都将自主生产,不再依赖进口,以控制成本,进一步提高竞争优势。
毋庸讳言的是,中国过去在环保方面的欠账较多,很多地下水都受到了污染,江河水受污染的比例更是高达70%,而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仍将面临严峻的水污染问题。对此,文剑平表示,“解决中国人的喝水问题,这就是碧水源的追求。”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